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的哲学思考

2010-04-10蒋乐蓉罗如为

关键词:虚拟世界虚拟现实现实

蒋乐蓉, 罗如为

(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思政部, 湖南 娄底 417000; 2. 贵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贵阳 522505)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正成为人们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用计算机生成虚拟的信息世界, 向人们展示一个新奇的可以真实体验的虚拟世界的方式方法, 如同身临其境的感知世界.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不仅将加速科学技术、工程设计的发展速度, 而且将促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 提供一种新型的认识工具, 涉及到一系列的认识论、方法论乃至价值、伦理和文化传统诸多问题. 虚拟技术引起的和将引起的种种变化, 将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恩格斯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 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虚拟现实技术这一划时代的科技成果也必然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变化.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哲学特点

(1)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物质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想改造世界时停留在人脑海中的想法, 但是这种想法不是凭空捏造的, 是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思维能力产生的, 属于意识范畴. 它的产生和使用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实体才能实现. 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是不可以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的.

虚拟现实技术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一是它本身的产生脱离不了物质基础, 具有物质性, 同时从它的使用结果即虚拟世界来看, 在虚拟现实之中, 没有真正运动的“物质”, 比如粮食的生产、运输、加工和消费领域, 在粮食生产中不管是种植的还是合成的, 都不能虚拟出最终产品; 在粮食运输上, 不管网络宽带再宽、光纤再粗也传送不了; 粮食加工的过程可以用虚拟提高效率但不能取代其全过程. 而这一切都属于人类的意识产物, 都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物. 虚拟现实技术再怎么生产但都不能生产出真正的粮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来, 因为它还停留在意识范围里. 这一切意识的产物和来源都是基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客观物质条件,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 比如说粮食的生产虚拟技术, 得先有粮食这种物质的客观存在, 知道它的特点和用途, 才能在虚拟现实中进行生产.

(2)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模拟性

虚拟世界对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完全相当于一个实际存在的客体. 人在虚拟世界中活动时不仅可以通过意志所控制的动作参与、变革其中的各个对象, 而且可以通过感觉感知被自身所变革的对象, 即进行着与在现实世界中相同的虚拟的实践活动. 例如虚拟驾驶系统, 它就是采用实车驾驶室的环境, 并实时地生成虚拟环境来模拟驾驶训练中的声音和路况、障碍物、标志线等视景效果, 从而给驾驶员以在真车实景中训练的感受. 驾驶员在虚拟环境中的各种操纵感受转变为其对真实车辆的控制感受.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信息上的高度同一性, 可以保证虚拟驾驶系统基本满足人们学会驾驶的目标. 虚拟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形式上十分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实践空间.

(3)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超越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制造与现实世界同样逼真的虚拟世界, 也就是说, 能用电脑等基础设施对感官世界(图像、声音、感觉)进行全面模仿, 甚至能制造现实世界无法产生的东西. 这一切使虚拟现实这一正在发展的“有史以来最奇特”的技术将成为人类虚拟生存的完美制造者和体现者.

虚拟现实技术实践创造的“虚拟世界”能把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提高到在物理世界所达不到的“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程度, 从而超越人的实际经验感知水平. 同时, 虚拟实践活动突出地表明了人类实践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实践的本质. 在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活动中, 人们可让时间倒流, 可突破空间界限; 让人的意识、思想和观念的东西在现实世界根本无法实现的得到实现,使人类的器官和感觉得到延伸; 可预测未来, 预演想像, 证实推测, 超越现实世界.

虚拟现实技术给消费者提供了许多的梦幻产品, 它不仅能模仿真实产品, 将其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展示给消费者, 还能制造出真实世界从未有过的东西, 这使得人类的想象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意识的创造力在这得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 虚拟现实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活动

正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些特点, 它很快地渗透到科学、技术、工程、医学、文化、娱乐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它使人可以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 获得对无法亲历的环境、场景的真实感受, 为人类从事无法亲临现场的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手段.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实践, 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现实中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这一切的实践其实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过程.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最首要的观点. 一般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它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 是指实践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法和程序, 是实践模式和实践要素的统一, 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通过实践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得以显现. 相应地, 在虚拟社会中, 实践由虚拟主体、虚拟客体和虚拟中介三个要素构成并相互作用,通过虚拟实践主体以数字化技术为中介作用于虚拟客体的对象性活动而表现出来.

从实践的过程来看, 实践是人们对“自在之物”进行加工、处理和控制的动态过程. 具体来讲, 就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实践方式中的主体运用各种实践手段、方式、程序, 对输入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表现形式的自在之物进行分解、加工和改造, 从而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社会产品. 在虚拟现实中也不例外,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是虚拟主体对信息符号的处理. 它同样表现为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点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外部的信息经由虚拟实践方式的系统转化成为虚拟主体需要的符号产品, 进而实现对虚拟社会的建构.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 虚拟现实是由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以及虚拟事物构成的. 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是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在网络上的结果. 虚拟现实技术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纯理论、纯思想的表现, 它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技术的突破首先是一种思想的突破, 但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搜取灵感, 为了减少现实世界不必要的损失, 又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的发展, 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在思想领域里进行革新,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完成思想的成熟. 这也是它不同于一般实践活动的地方, 它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但是它模拟一个客观世界, 发展一个客观世界, 使人的意识、思维得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实践的结果.

无论是虚拟事物, 还是虚拟世界, 它们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模拟和创造出来的, 是实践的结果. 一般而言, 实践是由人脑所控制, 依靠身体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为一定目标而从事的变革现实客观世界的活动. 而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实践. 虽然对象是虚拟的, 动作、感觉也是绕过身体运动和感觉器官的虚拟动作、感觉, 但由于人所获得的体验与普通的实践活动并无区别, 所以从体验或者说从获得认识的角度看, 虚拟现实技术实践也是一种实践. 这使得虚拟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以获得体验、获得认识为目的的活动中, 如景点漫游、军事训练、车辆以及飞行器驾驶; 如应用于教学的虚拟实验、虚拟演示等. 通过这种虚拟实践, 可以获得某种知识、某种体验, 在这个意义上, 这种实践类似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甚至对人的影响更强烈、更刺激. 例如, 虚拟驾驶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训练开支, 还给驾驶学员提供了有惊无险地体验各种路况及事故的可能, 大大提高学驾人员对车辆操控的熟练程度, 并且提高了应付意外事故的反映速度和准确程度, 为社会的交通安全和畅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所以人们在虚拟现实中所进行的虚拟实践是一种具有现实实践特性的实践方式.

3 虚拟现实技术的哲学意义

从辩证的思维去看, 虚拟技术和一切科技成果一样是一柄双刃剑, 我们既不能否认其进步性, 又不能否定其消极性. 无论怎样, 虚拟现实都只能在某个或某几个侧面反映客观的事物, 虚拟世界无法等同于现实世界.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 理应清楚的把握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质.

作为一种实践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其客观的实践意义. 特别表现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和认识能力两个方面. 一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人类的实践空间或者说是开拓了新的实践空间, 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基础. 在虚拟的世界里, 人类可以凭借各种感官和抽象思维去感知和认识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的事和物, 认识活动不在局限于现实世界, 认识范围的延伸正是虚拟现实技术实践的结果. 另一方面, 认识能力的增强,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 人类可以对将来进行设想创造, 通过模仿和设想等实验, 推测和证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 特别是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模拟现实, 或者在虚拟的世界中从事种种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进行或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工作. 提前在虚拟世界里对人类的设想和推测进行实践的检验, 最终实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真正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1]凤 蝶. 虚拟现实的哲学探讨[D]. 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李 莉, 李晶晶. 虚拟生存与虚拟现实技术—技术与生存的哲学思考[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9~62

[3]贺善侃.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9~14

[4]布 辉, 陈 净.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对虚拟技术的认识[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9(3)

[5]盛 旭. 论虚拟实在及其哲学意义[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6(1)

[6]蒋德荣, 胡剑锋. 虚拟驾驶的关键技术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1(2): 268~270, 274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虚拟现实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REALITY BITES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