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趋势探析★

2010-04-10湘潭大学图书馆

河北科技图苑 2010年2期
关键词:学科图书馆空间

湘潭大学图书馆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5〕

陈代春*

一、国外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及其发展

In formation Commons(简称 IC)最早于 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建立,当时名为“信息拱廊 (In formation A rcade,IA)”,已具备了 IC的基本雏形和功能。其后,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的 Donald Beagle领导组建了 IC任务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 IC的计划,于 1999年对该任务组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结果进行了总结,从理论上提出了“Information Commons” (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概念。IC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热心、资深的参考咨询人员,陪伴着图书馆用户完成了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最后还帮助用户将所需信息用一定格式表现出来。

随后,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得到同行的回应与深入阐述。诸如,Bailey和 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1)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 ons)即信息世界;(2)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mmons)即计算机 /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3)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M ac 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 Russell Bailey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And rew Richard Albanese将 IC形象地描述为:“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 Nancy K 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信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

美国学者 David M urray从 2001年 6月起开始关注 IC在世界上的发展,截至到2004年12月,他收集的有关图书馆 IC的信息 (主要是网络的链接信息)已达 122条,涉及大学图书馆 111所,其中美国88所、加拿大 15所、爱尔兰 2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所。当然,其中有一些图书馆并未建立起真正的IC,或者说只是有了 IC的雏形和规划。

二、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探究

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外的勃勃生机,使我国图书馆界如沐春风。 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教授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介绍到我国。此后,国内 IC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一些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学者们对 IC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这些学者中,有中国科学院的毛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孙瑾、丽水学院图书馆的施强和上海大学图书馆的任树怀等。

在《以 Inform ation Commons的名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实践》一文中,学者毛军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将 IC定义在不同的范围,最小的 IC可以是一个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推广开来,配置了 W IFI无线上网的图书馆也可称为 IC,多个(类型)图书馆+网络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网吧)网络”,也可以成为广义上的 IC。

在《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解读》一文中,学者孙瑾引述了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学院图书馆的 Nancy Allmang与 Donald Beagle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功能对信息共享空间进行科学划分的观点,认为 IC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其中,物理空间主要是由实体的空间场所构成,包括馆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各类实存设备;虚拟空间是指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的虚拟场所,主要包括共享的智力信息和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共享空间概念。

在《信息共享空间:意蕴、构成与保障》一文中,学者施强从支持 IC服务的管理流程分析,得出了IC可由馆外支持空间、馆内支持空间和组织管理空间等组成。馆外支持空间,包括远程教育中心、教育教学中心、网管中心和媒体服务中心等;馆内支持空间,包括个人学习区、团体协作区、开放学习区和用户休闲区等;组织管理空间,包括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用户培训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

在《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学者任树怀等人从 IC的概念模型方面认为,图书馆环境下的功能集成式服务,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信息资源为基础、知识服务为动力、网络技术为手段、协同作业为方法,把各种资源要素有机融合并使之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服务优化、体系重构的过程。它的核心是以资源为大系统,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探索

目前,IC得到了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图书馆界的普遍关注,并建立了“资讯共享空间”和“资讯市集”等。例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创建的SM ILE多元学习区(SM ILE e-Learning Commons),提供信息检索(Searching)、多媒体 (M ultimedia)、参考咨询(Information)、休闲 (Leisure)、数字学习 (e-Learning)等五大服务功能。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IC(资讯坊、资讯廊),服务项目包括参考咨询服务、计算机服务、上网服务、数字资源服务、流通服务、媒体服务、自助打印及复印服务等,是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到馆服务模式。

在内地,一些有条件的图书馆也纷纷开始了 IC构建酝酿、前期准备或构建工作。这些图书馆,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引进 IC理念,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并通过对服务对象广泛深入的调研,构建了一个具有本馆特色的 IC服务模式,在国内率先实践了 IC模式的信息服务。其“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于 2006年 12月正式开放,提供书刊借阅、电子资源服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交流和互动培训空间、专业参考服务等。这是国内最早开放的IC,是国内图书馆 IC建设的最早尝试。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信息共享区”,以“Information Commons”命名,共享区内共划分为信息咨询台、小组学习(讨论)区、个人学习区、多功能演示室、图书资料区、多媒体视听区、打印扫描区、休闲区等多个区域,共有座位 140个。多媒体视听区配备有IBM多媒体电子计算机40台,使用光纤通信。共享区内另外配备检索电子计算机6台,供读者自行进行文献检索和各种服务查询。

上海大学图书馆也在积极规划和筹建 IC,在计算机室型模式的基础上,扩展整合型模式的部分功能,改善空间环境,整合电子阅览室与参考咨询台功能,组建服务队伍,扩展服务项目,并逐步实现与其他服务区的有效整合。

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启用了IC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该信息共享空间整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包括具有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学习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帮助读者开发教学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形式。同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创建 IC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学科化服务路径,把教学课堂搬到了图书馆,使图书馆学院化。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闵行校区的新馆试点IC。以先进的“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员工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并启用全新的学科化创新服务体系,以确保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与知识服务。

随着 IC概念的不断普及,内地其他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始把 IC建设纳入了图书馆建设规划。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改善学习空间环境,即完善标识系统,增加休闲空间,开设研读小间及交流室等。

四、信息共享空间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信息共享空间自出现以来,已成为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高校图书馆吸引广大用户的主流服务方式和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受到校内外用户的无比青睐。在进入新世纪短短几年时间中,IC也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在我国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尝试、酝酿和探索中,在 IC这种新型的服务理念与模式同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融合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趋势。

(一)学科 IC的建立

在高校,学校把学科建设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突破口,从而明确了学科化服务将在图书馆服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科化服务要求员工参与到具体学科的研究中去,真正成为该学科研究的一分子,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专业知识,把以往的信息服务提升到知识服务。把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新型服务模式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内地高校,并与学科化服务相融合,就有了学科 IC。

IC的学科化服务利用Lib2.0等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图书馆资源开发,让整合后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吸引读者主动进入IC。博客是第二代因特网的交流方式,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等以学科博客的方式为相对应的学科建立学科导航,便于用户充分了解和利用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促进了学科专家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二)一站式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创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初衷就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方式是 IC的灵魂,是 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正如创建者所云,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就像顾客进入了大型综合性超市,可以轻松、自由、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文献信息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培育读者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为用户营造了一个聚集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工以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性虚实结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环境。在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下,用户可以自由地与专家、图书馆员工进行交流 ,向他们请教或与他们探讨各种问题。用户还可以在小组讨论室中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把课堂搬进图书馆IC也是最大的创新点。在IC内配置了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丰富的影像视听资源,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格式,把教师讲解、视听播放、小组讨论、个人查找资料和个人或小组演示结合在一起 ,发挥了学科资源、多媒体教室、视听区、讨论室和个人电子计算机的合成效用 ,创造了全新的教学环境。

总之,在我国,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的空前高涨,IC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好融合在这种新馆的建设当中。

(三)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IC提出的一站式服务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被动式服务的模式,是服务理念质的飞跃。通过这种服务模式,用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无缝地获得各种分布式服务,而且这种获取与服务可以直接进人用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从而推动其学习,提高研究效率。除此之外,IC所提供的团队协同的集中式学习研究的服务方式,也迎合了现代社会新的学习模式的需求,从而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新的亮点。

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一种趋势。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了较大地发展。同时,一些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已经达到建设 IC的基本要求,高校图书馆 IC建设将是大势所趋,信息共享空间这种全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将带给我国高校图书馆无穷的生命力。

[1]Beag le,D.Concep tualizing an in formation com ln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2):82~89.

[2]And rew R.A.Campus library 2.0[J].Library Journal,2004,129(7):30~34.

[3]Nancy Kranich. Libraries and the information commons:a discussion paper[EB/OL].[2007-04-25].http://www.ala.org/ala/washoff/oitp/icprins.pdf.

[4]毛军.以 Information Commons的名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实践 [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8):107~109.

[5]孙瑾.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解读 [J].图书馆建设,2006,(5):45~49.

[6]施强.信息共享空间:意蕴、构成与保障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3):53~57.

[7]任树怀,盛兴军.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4):34~40.

[8]尚建翠,房宝金,吉久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SM ILE”共享空间解读 [J].图书与情报,2008,(1):43~46.

[9]阳国华.从 Commons到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实践 [J].情报资料工作,2007,(6):76~79.

[10]李进宅.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J].河北科技图苑,2009,22(2):18~20.

[11]孙玉玲,赵瑾.面向研究生的集成信息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 IC案例研究 [J].图书馆建设,2009,(3):56~60.

[12]刘晓霞 ,杜慧平.IC的学科化服务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 [J].图书馆杂志,2008,27(8):38~40.

[13]赵德宝.信息共享空间:公共图书馆核心资源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09,22(1):36~38,94.

[14]梁宏伟.浅议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J].河北科技图苑,2009,22(4):42~44.

猜你喜欢

学科图书馆空间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