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竞技体育强盛原因解读
——以第十、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为例
2010-04-10巩东超
巩东超,王 杰
(1.徐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江苏省竞技体育强盛原因解读
——以第十、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为例
巩东超1,王 杰2
(1.徐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体育代表团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的优异表现进行分析,探寻江苏竞技体育强盛的原因。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支持、拥有一流的场地设施、培养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科研投入力度较大、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群众体育的发展壮大以及各种赛事的举办等造就了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强盛。
竞技体育;经济;政治;激励机制
四年一度的全国运动会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代表着国内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因而全运会是各省、市历年来最为重视的运动会。江苏省竞技体育通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由上世纪末还处在全国各省、市的第二集团位置快速攀登到第一集团,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冲上了领头羊的位置,并且在第十一届上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二的成绩,不仅给江苏省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体育在世界各项比赛中不断崛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江苏省第十、十一届全运会获得奖牌数量与分布概述
第十届全运会共设32个大项357个小项,江苏省在参加的32个大项288个小项中共获得56金38银42铜 (包括奥运奖牌带入与两次协议获得),金牌数、奖牌总数和总成绩位居全国第一。第十一届全运会共设33个大项360个小项上,江苏省在参加的31个大项270个小项中共获得48.5金37银36铜 (包括奥运奖牌带入与两次协议获得),在所有代表团中金牌数排名第二、奖牌总数第四、总成绩第四。从获得奖牌分布情况看,江苏代表团几乎在所有的大项中都有所收获,其中十运会金牌分布在24个大项中,奖牌分布于30个大项中;十一运会金牌分布在17个大项中,奖牌分布于28个大项中。而每个大项中获得奖牌的小项也比较全面。总的来说,江苏体育代表团在这两届全运会上收获的奖牌数多,涉及的项目广,在全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1]。
2 江苏省竞技体育强盛诸因素分析
2.1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江苏省竞技体育做强做大奠定基础
江苏是经济大省,长期以来 GDP一直位列全国前四位。2002年,江苏成为继广东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达到10 606.85亿元;2006年江苏 GDP又突破2万亿元,达到21 645.08亿元。客观上讲,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江苏每年在各级少体校和运动队上投入大量的资金。2007年体育财政支出是60 118.43万元,其中用于各级运动队的训练支出达28 307.84万元,体育竞赛支出2 143.32万元;2008年全省体育财政总支出91 905.06万元,其中体育训练支出 33 897.24万元、体育竞赛支出1 446.26万元;2009年全运会的财政预算已接近1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江苏各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已超过300亿元。繁荣的经济不仅对现代化的训练、比赛设施的建设提供帮助,还为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的引进、体育科研的开展等方面提供保障。总之,江苏经济的优势后盾作用对全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
2.2 各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腾飞给予政策支持
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每年专题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体育优先发展问题,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条例,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保障作用以及法规支撑。例如每年6月10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发表纪念日,2001年起草的《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中将这天定为全省全民健身日,规定从2003年起江苏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的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活动,同时还不定期举办形式各异的全民健身周系列活动。为了将十运会“办出水平、办出效益”,2002年9月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及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两个规章条例,提出“举全省之力,办十运盛会,建体育强省”的建设目标,要求全省紧紧抓住承办十运会和迎接北京奥运会的机遇,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区域体育共同发展、科教兴体和人才高地”五项战略。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江苏体育综合实力在国内、国际体坛的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升,2007年3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还转发了《省体育局关于深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省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体育强省建设,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视察十运会场馆建设、重点工程运动员训练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13个省辖市和64个县 (市、区)也相继出台加强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夯实市县级体育工作基础。此外,体育主管部门对全省64个县 (市、区)体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结果,这在全省体育系统引起热烈反响。全省体育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
2.3 全国一流、数量众多的训练比赛设施提供物质保障
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对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0年来,全省新建各类体育设施接近百项,是上世纪建国以来的总和。以南京市为例,2000年建成了建筑面积高达3600m2的省五棵松体育训练基地综合训练馆和省江宁足球训练基地;2001年,建设了建筑面积5448m2的南京体育学院综合体操馆,省江宁足球训练基地建成1片人造草坪足球场地;2002年,建设了建筑面积3500m2、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南京体院网球馆;2004年建设了建筑面积4931m2、有国际标准50m游泳池以及先进水处理系统的南京体院新游泳馆;2005年省仙林体育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程总投资4.86亿元,建筑面积近13万m2,主要场馆建设项目有:自行车比赛场、综合馆A馆、综合馆B馆、田径馆、田径场、沙滩排球场以及办公用房、配套生活设施;2007年占地面积约2900 m2的仙林体育训练基地塑胶田径场建成投入使用。作为十运会主会场,南京奥体中心一次性规划总投资22亿元,建成建筑总面积达41万m2的“一场四馆”。此外,南京市还投资26亿元建设了十运会配套场馆的“10+2”工程,其中全民健身中心的单体建筑面积创全国之最,总建筑面积为7万m2。
苏州、无锡、扬州、泰州、盐城和徐州等市先后建成了场馆配套齐全的现代化体育中心,江阴、昆山、张家港、太仓、常熟、金坛等县级市的体育场馆建设设计新颖,设施先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城市功能,促进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重点地区建起了帆船帆板比赛场、垒球场、手球场、棒球场、曲棍球场、赛马场、射击射箭场、激流回旋比赛场和赛艇皮划艇比赛场,填补了省内空白。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江苏的体育场馆建设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规模档次在国内都堪称一流。超前的体育设施建设为江苏竞技体育的全面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2]。
2.4 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与引进是关键所在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能力是影响竞技体育强盛的重要因素之一。江苏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给广大教练员创造相对优越的环境,在晋级、工资、住房等方面有所倾斜,激励教练员努力工作,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顾俊、孙志安、孙军和勒鲁芳等教练员,在羽毛球、乒乓球项目上分别获得5枚和2枚金牌。同样,为了尽快出成绩,在一些普及率不高的项目上,如男女手球、曲棍球和水上项目,分别从韩国和欧洲聘请了高水平的外籍教练,从而使这些原本较为落后的运动队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运动员的培养和引进上,一方面举全省之力,将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进行长期系统训练,对重点夺牌运动员实行“点与点”式训练;另一方面,为全面提升竞技运动水平,广开门路积极引进竞技能力较强的省外运动员。
2.5 加强体育科研为竞技体育提供科技支撑
体育科研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选材、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高科技的运动装备,往往在竞技体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3]。如200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上,高科技泳装的应用为本届比赛大面积大幅度地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栏王”刘翔的跑鞋是耐克公司高科技的产品。江苏体育人深感体育科研带来的实惠,在科研投入上,2000年以来的9年间省科技厅和省体育局共同投资2100万元用于省级科研机构场地和设备建设,建成“江苏省国民体质与竞技能力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科学研究上,重点开展体质研究、运动康复处方、运动员机能评定、竞技运动训练监控、运动营养、运动技术、不同力量的训练方法和少年运动员选材的系统化等,同时,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选派科研人员进行辅助训练,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江苏竞技体育全面上台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和技术支持。
2.6 传统文化积淀促成了竞技体育全面开花
在中华文化版图内,“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为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就竞技体育而言,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区域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择,其结果表现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差异。
江苏省版图不大,长期以来孕育了几种特色鲜明的苏派传统文化。苏南传承着吴越文化,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灵动,情感细腻,感觉敏锐,灵秀颖慧。这种文化反映在竞技体育项目选择上就是倾向于反应敏捷和动作快速的短跨类和柔美灵动的艺体与击剑类。苏北受相邻的齐鲁文化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汉文化共同影响,其特点为人的性格坚毅、豪放,这种文化反映在竞技体育项目选择上就是中长距离跑、骑行和投掷类。苏中受相邻的传统文化的延伸和自身淮扬文化的共同影响,集苏南苏北特色文化于一体,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较为广泛。所以,江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反映在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显得多样化。就十运会与十一运会的成绩分布来看,江苏体育代表团既有代表南方优势项目的田径短跨类的金牌进账,又有代表苏北优势项目的中长跑类项目的夺冠,还有苏中的以技术和体力相结合的击剑、跳水等项目的夺冠。总之,传统文化积淀为江苏竞技体育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7 群众体育壮大了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
进入新世纪,江苏群众体育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发展思路,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县、乡、镇乃至农村,以及城市的社区和街道。2002年《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更使全民健身工程走上了有法可依的快车道,同年在成功地举办了全国首场“体育下乡”、首届全国“四进社区”优秀体育健身项目展演活动后,全省各地紧紧围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主题,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热潮在江淮大地蓬勃展开。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对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县级体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省体育局协同各级政府部门对县级体育工作制定了量化指标考核办法,并从2004年起对各地县级主要领导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有效地推动了基层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群众体育活动制度化和品牌化。2004年江苏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以来,到2009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全省业余乒乓球联赛、业余篮球联赛、新优健身项目展演等一批深得人心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已形成届次,逐渐成为省内大众翘首以盼的体育品牌赛事。特别指出的是,苏南“环太湖体育圈”于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全国全民健身20大景观,“沿江体育带”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肯定与支持,无形中提高了江苏群众体育的知名度。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浓厚了全省体育氛围,扩大了体育人群范围,对江苏竞技体育的全面繁荣是功不可没的。
2.8 开拓视野举办各种赛事实现以赛代练
大型赛事的举办不仅为本土运动员的观摩和参赛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也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自2005年以来,江苏组织或举办国际性比赛达112项次,其中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和5A羽毛球公开赛等赛事受到一致好评,全国各批次比赛累计325项,办赛数量及规格连续3年全国第一,获得全国最佳赛区、优秀赛区数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
3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竞技体育呈强盛之势,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与江苏省雄厚的经济基础、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江苏竞技体育强盛说明: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化的训练比赛设施、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大型赛事的举办提供了保障;各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重视是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巨大支持;多元的传统文化以及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保证了竞技项目的多样化开展和全面的后备人才保障;群众体育的快速壮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1]张世林,张辉.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马太效应”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8.
[2]李鹏.论现代体育运动人才的地理分布[J].体育科学,1998,18(1):45-47.
[3]龚发超.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现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4):7-8.
Causes of Strong Competitive Sports in Jiangsu Province——10th and 11th National Games as Examples
GONG Dong-chao1,WAN GJie2
(1.Sport Colleg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Jiangsu Delegation in 10th and 11th National Games and explored reasons for powerful positioning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Jiangsu using literature review,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support from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first-class venues and facilities,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coaches and athletes,large invest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cumulation of long history culture,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hosting various big sports events,all this contributed to the strong competitive sports in Jiangsu.
competitive sports;economy;politics;incentive mechanism
G819
:A
:1008-3596(2010)05-0031-03
2010-04-07
巩东超 (1978-),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