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0-04-10邹银凤

湖湘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民族世界

邹银凤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 2 2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再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邹银凤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 2 2000)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理论同人联系起来,其中关于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重大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受它当时的时代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都不能脱离时代为它提供的土壤,不能超越时代为它划定的界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1](P252)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以新兴工业为龙头,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以科技革命为动力,实现了生产领域以至整个社会的重大变革。

在技术革命和机器大工业促进生产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新兴的资产阶级除了要建立稳定的国内市场,还必须奔走于全球各地,广泛开辟世界市场。这样一来,传统的各地区、各民族自足性发展格局改变为国际性或国家间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而这种竞争越是激烈,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往与联系就越是紧密,“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大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1](P114)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大拉近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距离,使得世界逐渐变为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相互交流和传播先进文化,这种交流与传播无疑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起了一种加速与催化的作用。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世界历史思想中的实践观、关于世界历史规律的思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重要内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演变发展,及其与世界历史各个构成部分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并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本质和表现进行具体分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历史一开始仅仅只是在几个民族各自独立的发展。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各民族之间很少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较为发展基础上的人类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而形成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P254)在世界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由经济交往到政治交往再到文化交往,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新的世界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P 2 5 5)

其次,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人类总体历史和具体民族历史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世界历史形成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对这一点进行了肯定。世界历史是在各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普遍交往的基础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历史形成之后,各民族的历史并没有消失,它们作为世界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世界历史形成之后,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发展不受世界历史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交往行为的相加效应,也就是各民族在普遍交往过程中往往用他人的优势弥补自己发展的不足之处。在世界历史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哪一个国家、民族仍然无视这种整体化发展趋势,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最终被其他国家、民族取代。[2]

再次,世界历史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动态的结构中。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越往前追溯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就越突出,这是由于古代交通、信息传递的困难,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仅限在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内。随着交往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一切国家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原来那种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性被不断打破,使原来单独进行的生产方式越出了地方、区域、民族的界限而具有了世界性。我们承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并不否认它的民族性;相反,这种世界性是以民族性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一个民族的先进与否既要看它与别国交往的程度,还要看这个民族本身的历史发展状况。可见,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而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念。[3]

最后,真正的世界历史是实现了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时代。首先,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的解放程序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1](P89)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越深,个人也就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解放,没有世界历史的深入推进,人类的长度解放是不可能的。其次,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其本身也是世界历史性的。如马克思所说:“当每一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的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4](P74)最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反复说明,共产主义决不是某种狭隘的地域性的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除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P41)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算不上真正的人类历史,因为资本主义在全球不断扩张并掌控世界市场,对于其他受剥削的国家、民族来说这只是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世界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逐渐演变成“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活动,愈来愈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I](P42)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异化劳动使人失去了真正人的生活,使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使人同人相异化,导致人的畸形、片面发展;但普遍异化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由于“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5](P 1 20)

世界历史是一个漫长不可回避的客观历史进程,世界的全球化过程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对于其中的活动主体——人的发展而言,全球化过程带来有机遇,也有挑战。从积极方面来看,全球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和可能性条件。在进行全球性生产以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的素质得到充分运用,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和交流,不仅有助于人们通过本民族文化来充实和塑造自己,而且可以借用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此外,全球化还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生成,人们的交往空间、交往时间、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人的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人们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的普遍发展,使人的活动的异己性、不确定性加剧,造成人的新的物性化和抽象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难以自由地发展,生存权受到威胁,发展权、人权更无从谈起;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传播,造成了人们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上的困惑。[6]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多方面的要义:人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潜能的不断充分发展等等。如何使当代人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从而解决当今的人类困境和发展的疑难问题,以下几点应该值得注意:

首先,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应该坚持自主发展,提高文化自觉。全球化使得国家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民族国家意识和观念日渐淡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在对外交往中,要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性,即突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此基点之上,加强与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成果,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在对外交往方面应该积极制定世界交往战略,加强对外交往。要积极参与世界交往,须知闭关锁国与落后挨打相伴,交往开放与发展繁荣共生。离开世界交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流于空谈,更不要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了。通过积极对外交往,可以直接吸收当今世界最新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和文化,缩短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

再次,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应当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人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所有因素中占据首要的地位,而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P530)教育是为了形成人的各种素质,使人成为自己。全球化时代要求人终生都要不断接受教育和参加生产实践,以适应和改造越来越复杂的外在环境并多方面发展人自身。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同社会密不可分,又同自然息息相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既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又导致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温室效应正使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现代人应从人、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使人的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最高归宿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世界历史与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统一的历史进程。只有把人的问题纳入世界历史的视野中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当代的全球化现象,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洪波.马克思世界历史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月刊,2006,(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王习贤

A 1

A

1004-3160(2010)03-0023-03

2009-03-01

邹银凤,女,湖南桑植人,邵阳学院政法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民族世界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