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州市水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0-04-09高志明林州市水务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12期
关键词:林州市蓄水降水量

□高志明(林州市水务局)

一、基本情况

林州市位于豫北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42个行政村,总人口10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城区人口14万人,总面积2046km2。人口密度475.6人/km2,年平均气温12.7℃,年均降水量670mm,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的70%以上多集中在7~9月份,陆面总蒸发量396.36mm,水面蒸发量991.27mm。

二、林州市水资源状况

据调查,林州市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为5.04亿m3,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为3.55亿m3,扣除2.94亿m3重复计算量,全市水资源总量5.65亿m3,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及地形地势的限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利用,水资源可利用量仅2.99亿m3,地表水资源主要有境内的漳河、洹河、淅河和淇河4条河流,红旗渠、天桥渠两条境外引水渠,南谷洞、弓上、石门、马家岩4座中型水库和其他库塘、旱井、水窖,总蓄引水能力2.14亿m3。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为0.62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0.43亿m3;全市多年平均供水能力2.57亿m3,现状用水规模3.24亿m3,水资源缺口0.67亿m3。水资源总量不足,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水资源需求情况

目前,全市水资源需求情况是:人畜用水年均需水总量0.246亿m3,农业用水年均需水总量1.695亿m3,工业用水年均需水总量为1.29亿m3,旅游及公共事业用水年均需水总量为0.008亿m3,全年用水总量为3.24亿m3。目前,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为2.57亿m3,水资源缺口0.67亿m3。

综上分析,到2020年全年需水量为3.98亿m3,2030年全年需水量为4.92亿m3,2040年全年需水量为5.97亿m3,水资源缺口将逐年拉大。

四、目前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林州市大力实施“蓄住天上水,用好过境水,涵养生态水,保护地下水”的“四水”治水战略,加强节水灌溉、农村饮水解困、兴建蓄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用水矛盾得以缓和。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是降水不均衡。据1971~2009年降水资料分析,林州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72.1mm(同林州市毗邻的安阳市降水量为605mm,南邻的辉县市降水量为641mm,黄河以南的郑州市降水量为641mm),年平均降水呈准十年周期性,丰枯交替,并总体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区域分布看,南部年降水量在710mm以上,西部年降水量在610mm以上,中北部降水偏少,辖区东岗一带不足580mm。降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7~9月份。也就是说有雨的时候不缺水,没雨的时候更缺水,这是造成林州市干旱缺水的重要原因。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后3~5年内全市年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雨情将更加严峻。

二是客水水源减少。林州市外来客水补充水源主要是漳河和淇河。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上游兴建蓄引水工程影响,导致下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经对浊漳河石梁水文站1956~2005年测量,年均径流量为4.27亿m3,1980~2005年实测,年均为1.88亿m3。经对辛安泉1956~2005年测量,多年平均流量为8.9m3/秒;1980~2005年测量平均流量为6.7m3/s。经对天桥段1956~2005年实测,年均径流量为5.16亿m3,1982~2009年实测,年均径流量为1.83亿m3。红旗渠由七十年代平均年引水量3.7亿m3,到八十年代平均年引水量下降为2.6亿m3,到九十年代引水量锐减为1.4亿m3,1999年、2000年引水量不足1亿m3,近两年引水时断时续,均不同程度下降。

三是水利用效率低。首先,蓄水设施老化,利用率较低。全市现有库塘等水利工程多数建成于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设计标准、施工工艺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工程标准较低,工程超期运行,加之维修资金紧缺,虽然每年都对有关库塘进行治漏,但仍有大部分水库渗漏严重,影响正常蓄水。另外,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较粗放,大水漫灌仍是主要用水方式;工业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不到位,用水效率低,存在浪费现象;城市供水系统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节水器具没有达到较好的推广使用。

五、科学利用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各项事业发展水源保障是基础,因此,搞好水利建设,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尤为重要。

(一)开源节流并举,提高水利用率

一是充分利用好境内外河流资源,重视发挥好长藤结瓜工程的蓄水作用,加快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和乡村两级水管体系建设,确保有限水资源引得来、蓄得住、用得好、不浪费,发挥好灌区引水最大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现有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的防渗工程,充分发挥其调蓄能力,抓好汛期及丰水季节的蓄水储备,力争多引多蓄,确保丰时蓄水欠时用,提高水源调节能力。三是要新修部分小型蓄水工程,特别是在干旱山区应加快旱井、水窖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集储雨水和出露地表的泉水,搞好集雨水工程。四是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步伐,最大限度提高污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二)编制总体利用规划,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要打破部门界线,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的分割状态。对全市水资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建立“水源地、供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为一体的管水用水新机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整合涉水行政职能,提高水行政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运行机制;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

(三)强化管理职能,加强水资源调控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把节水型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在工业方面:一是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降低产品耗水量,提高节水能力。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同时,把好污水达标排放关。三是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装表计量制度,强化规范管理,按实际用量征收水资源费,对超计划用水,实行加价水费征收。用经济杠杆手段促进企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在农业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水农业面积;二是利用新技术,推广适合本地应用的管灌、喷、滴灌等灌溉节水技术,提高节水效益;三是大力推广旱地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单产用水量。在生活方面:一是要深化水价制度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二是要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公共绿地浇灌、街道洒水、洗车、冲厕等逐步实现再生水资源化;三是要推广使用家用新型节水器具,降低耗水量。在行政管理方面:一是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对执法管理人员执法能力、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水进程,规范取水许可管理,严把“取水、用水、退水”3道关,确保取水有申请,用水有计划,退水要达标;三是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严把项目用水的审批关。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首先应考虑水资源问题,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等,要严格程序,规范到位,项目上马前应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在项目的引进上应结合本地实际限制耗水量大的项目。

总之,做好水利这篇大文章,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重视。只要全社会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抓纲张目,克难攻坚,就一定能够保证以水资源科学利用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林州市蓄水降水量
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2022年巴西水电站水库蓄水率达50%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Chinese musician preserves folk art through music
坚持三业并举 实施总部经济——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实现四个60%
林州市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林州市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