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及养殖技术
2010-04-09于宏伟孙志厚
于宏伟 孙志厚
(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辽宁 盖州 115200)
刺参位居“八珍”之首 ,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供食用、医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素有“海洋瑰宝”之称。随着我国沿海的不断开发和利用,适宜于刺参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开展刺参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潜力巨大,被人们称为“海洋捞金”工程 ,已成为沿海地区又一养殖热点。因此,如何扩大刺参养殖规模、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刺参品质,是摆在广大刺参养殖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营口三联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利用池底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及投放无结编织网附着基的方法改造营口地区养虾池塘并进行刺参生态育苗及养殖获得成功。
1、材料及方法
1.1 池塘选择与改造
2008年5 月10 日,在营口市二道沟镇黄旗村选取4个淤泥底质虾池,每个 10×667m2,总面积约 40×667 m2,由北到南依次编号为1#、2#、3#、4#。池塘为矩形,东西走向,上口长 150m、下口长140m,上口宽 50m、下口宽45m,池深3m。
5月15 日开始改造池塘。改造方法是先将池底水抽干、整平,规整坝坡;晒底7天后用黑色双面夹膜编织布平铺于池底、坝坡、坝顶。编织布是由长150m,宽10m的小块编织布缝制而成。在编织布上铺设的陶瓷管(L:75cm,ф:15cm),行、列间距均为5m。编织布全面覆盖池底、坝坡、坝顶。
1.2 附着基制作与投放
附着基有两种:一种是把12片,75cm×50cm的2目无结编织网衣顶端用聚乙烯绳相连成圈状,网衣间距10cm—15cm,在附着基的顶端以搭桥式连接1个直径10cm浮子。底端集中连接并固定在陶瓷管上。另一种是把第一种附着基的陶瓷管部分改成沉石,投放在第一种附着基的间隙内,第一种和第二种附着基合计700吊,密度为0.1吊/m2。
1.3 肥水及投苗
6月25 日开始向改造后参圈注水,在入水管口处捆绑1个长6m、直径40cm的100目筛绢过滤袋。水深2.5m时停止注水。水温23.6℃,盐度33‰,pH 8.3。6月29日用2.5ppm灭蚤灵III杀灭挠足类。经检测池塘内无挠族类后全池泼洒0.1ppm速效八亩肥及5ppm高效复合生物菌。当水色为黄绿色且透明度为30cm—45cm时准备投苗。6月30日清晨选取室内人工育苗所得体态粗壮伸展、运动活跃、肉刺尖而高、排便不粘的稚参(白苗,20万—50万头/斤)群体 50kg均匀投入1#和 2#池塘,25kg/池,密度为2.5kg/667m2。
5月20 日经如上方法处理海水后于6月1日傍晚选取室内人工育苗所得健康小耳幼体4.0亿个分别投入3#和 4#池塘,2.0亿个/池,密度为200个/m3。
1.4 日常管理
每天测量水温,检测幼体、稚参密度和摄食情况;定期注排水、测定水中溶氧和透明度,视水质和水色施肥、注水;定期检测稚参变色率、成活率、生长情况、参苗水层分布情况。冬季封冰期间打冰眼、并适时补水。
2、结果
1#和2#池塘稚参培育期间水温在 0.2℃~28.6℃之间。盐度 28—32‰。pH 值 7.8—8.3。透明度为20cm—80cm。
2008年11月3日—6日和2009年4月25日—29日分别收获刺参幼参生态苗种,共收获大规格(小于200头/kg)苗种50.2kg,中规格(400头—600头/kg)苗种159.8kg,小规格(800头—1200头/kg)苗种 83kg。稚参平均成活率约为7.7%。刺参苗种大多分布在网衣缝隙中,大规格苗种多分布于池底、附着基的下部及陶瓷管内,中规格苗种多分布于附着基的中下部,小规格苗种在附着基的顶部分布较多。
3#和4#池塘育苗期间水温在 15.3℃~28.6℃之间,盐度 27.5—31.4‰,pH值 7.9—8.2,透明度为30cm—80cm。10月16日—18日收获刺参幼参生态苗种,共收获大规格(小于200头/kg)苗种22.2kg,中规格(400头—600头/kg)苗种75.8kg,小规格(800头—1200头/kg)苗种39.2kg。小耳幼体到收获刺参幼参平均成活率约为0.2%。
3 讨论
3.1 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及养殖技术关键点
保证有良好的水源,适时关注水质的调节;无结编织网衣附着基要定期刷洗和消毒;养殖一段时间后池底要改良;彻底杀灭敌害;适时投放健康刺参苗种;经常检查苗种生长、摄食情况。
3.2 池底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及投放无结编织网衣附着基的重要性
本项目是在营口地区多年的养虾池塘中进行的,池底沉积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
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后使池中海水与池底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完全隔离。阻止了海水与底质中有机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和淤泥的上浮,极大降低了氨态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逸出速率为刺参提供了良好的水质环境。
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降低了淤泥中病原微生物向海水中扩散的机率。
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和投放无结编织网附着基均可以为底栖硅藻生长繁殖提供基质,底栖硅藻是刺参稚参及幼参良好的生物饵料,因此为刺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投放无结编织网附着基既可以供刺参栖息附着避免阳光直射又可以起到充分利用水体的作用。
3.3 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及养殖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刺参在自然条件下是生活和繁衍在沿岸海藻茂盛的岩礁、石块和泥砂质的海域,池塘生态育苗是“顺其自然”;工厂化育苗是在室内模拟自然环境,而池塘育海参苗可谓“回归自然”。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成为目前河蟹人工育苗的主要方式;而海参土池生态育苗是海参养殖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在虾池运用池底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的方法改造池底并进行刺参生态育苗及养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刺参苗种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刺参生态养殖平均亩产值约7400元,亩固定资产投入约3335元,折旧期5年,每年为667元/667m2;苗种费2500元/667m2,刺参生态养殖亩利润约4233元。按一般生产水平推算,室内人工育苗中海参苗的生产成本为250元/kg,采用刺参池塘生态养殖的生产成本为213元,较室内人工育苗降低了17.3%。2004年仅山东、辽宁两省的食用海参养殖面积为354km2,按每亩放养800—1200头/kg(平均 1000头/kg)海参苗 4.0~5.0kg计算 ,每年共需海参苗 2.1×106~2.65×106 kg,采用池塘生态育苗每年至少减少生产成本7770万元~9805万元。如果采用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当年平均亩产值约3369元,亩固定资产投入约3335元,折旧期5年,每年为667元/667m2;当年即可收回固定资产投入,其余4年少量投入人工费及维修费后估计年纯收入7000元/667m2。综合考虑采用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及养殖可减少用药数百吨 ,产生的生态效益无可估量。
3.4 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及养殖极具推广意义
随着刺参的营养价值逐步被认可,刺参养殖业在我国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冬季成功地养殖刺参已有报道。有研究显示刺参生长的适宜水温范围为5℃~17℃,最适水温为10℃~15℃,在最适水温范围内月增重率50%以上。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的低水温限制了刺参的快速生长。因此本项目采用池底铺设双面夹膜编织布的方法进行刺参生态育苗及养殖并获得成功,可以供上述各省沿海滩涂养殖业借鉴。一旦这种生态养殖模式的刺参进入大众的餐桌,刺参养殖业也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