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滨区水土流失与“四荒”治理开发

2010-04-09三门峡市湖滨区水利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9期

□郝 璟(三门峡市湖滨区水利局)

一、湖滨区水土流失现状

(一)水土流失现状

湖滨区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理位置为东经 111°8′~111°24′,北纬 34°40′~34°50′之间,海拔在276.3~923m之间。总面积185km2,其中山区丘陵面积15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123.71km2。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山地一丘陵一涧河谷地一黄河阶地。

(二)水土流失形成原因及分布

一是湖滨区地势东西和南北之间坡降大,夏季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形成地面径流,遇到地表层松散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坡面、沟道水流侵蚀更为严重。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是湖滨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风力侵蚀是湖滨区水土流失的又一特征。冬春雨雪稀少,气候干燥,加之土壤散松,一遇大风,尘沙飞扬,甚至坡岭、滩地活土层全被刮光,以至造成恶性循环式侵蚀。三是坡耕地持续耕种,一遇大雨,耕作层土壤顺水而下,跑水跑土,肥土流失,产量低下,危害环境。四是人为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开矿、建厂、烧窑、破坏植被,堆积弃土废渣,随水冲流。

(三)水土流失危害

一是人类居住、生活环境恶化,本区坡降大,夏季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形成地面径流大,冲毁道路、房窑时有发生。二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农业生产力下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4810t/(Km2·a),年流失土壤 145.4万 m3,相当于73hm2的活土层,活土层中含氮量为1110kg/hm2,全区流失氮肥合3144t。三是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积;据三门峡市黄河段水文站情况表数据表明:多年平均值含沙量为37.3kg/m3,最高年份为78.3kg/m3,全区至1989年,共兴建塘、坝87座,在1990年通过水利工程普查,仅有20座尚可发挥蓄水效益,67座塘、坝均被泥沙淤平报废。四是降水流失快,地下水难以补给,又造成植被成活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二、湖滨区“四荒”资源现状

(一)资源状况、分布及面积

湖滨区“四荒”资源主要指覆盖率低于25%无法耕种的荒山、荒沟、荒地、荒滩。据1997年“四荒”普查数字,全区有“四荒”面积 2274hm2,其中荒山 510hm2,荒沟 1472hm2,荒地 82hm2,荒滩210hm2。湖滨区“四荒”资源立地条件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水源相对较好的荒沟往往沟道狭窄,沟坡立陡,可开发利用面积较少;荒坡梁峁地往往存在水源奇缺,风大,蒸发量大等不利因素,造成植被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

(二)“四荒”地水土流失状况

“四荒”地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荒山、荒沟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陡坡耕作、超载放牧、撂荒,加上近年来旱灾肆虐,一些灌木、乔木因旱枯死,致使植被、土壤遭到破坏,形成水土流失愈演愈烈的现状,荒滩水土流失主要是因河水的涨落,冲刷沿岸土地,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带走,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破坏土壤结构。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拥有较多英语国家的移民和工作者,二、三线城市的英语国家移民和工作者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融入型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中国并没有理想的语言环境,也只是在大学英语课堂里,学生才能得到英语的输入,很多高校老师在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授课时,并不全程使用英语教学,并且教师与学生很少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口语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学校拥有的外教老师大多分配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会给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授课,大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少,更加导致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没有实际的用途。

三、“四荒”治理开发现状

全区“四荒”总面积2274hm2,“四荒”治理存在许多困难,我区先后出台了《湖滨区“四荒”资源治理开发意见》,《湖滨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补助标准》,鼓励群众投入“四荒”治理开发、“四荒”生产经营权70年不变、政府现金奖励“四荒”治理开发大户等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典型带动等措施,已全部完成“四荒”治理开发经营机制转换,治理“四荒”的形式已由单纯的户包发展为户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并存,承包主体也由个体农户发展为农民、工人、干部、事业单位、团体企业等多种成分并存。治理开发形式主要是承包、拍卖、租赁,其中拍卖面积239hm2,租赁面积46hm2,承包面积1989hm2。参与经营的有353户,其中农民343户,城镇干部职工4户,企事业单位6户,共收取拍卖、承包金299.4万元。同时对一些虽然在群众承包范围内,但开发难度大、治理投入效益低群众不愿投资治理的陡坡面、山头山嘴和表层土壤稀薄的石头山,政府每年都从财政投入绿化经费,种植水保林侧柏,使全区很多荒山头、山坡披上了绿妆,累计面积万余亩,加快了四荒治理步伐,美化了环境,现在已初现治理效果。经过近些年来经营,累计投入达713.9万元,治理面积1879hm2,占开发面积的82.6%。完成的主要措施有经济林413hm2,水保林 1528hm2,闸沟淤地 8hm2,鱼塘开发 30hm2、坡耕地改造200hm2。

四、湖滨区“四荒”治理开发管理措施

(一)充分认识“四荒”资源的重要地位

“四荒”既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是水土流失的源地,“四荒”地水土流失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治理湖滨区境内的“四荒”地,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针对山区群众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落后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四荒”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的思想,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培养典型,树立样板,从而使群众对“四荒”资源开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治理开发“四荒”的积极性,坚定了通过开发治理“四荒”实现致富的信心。通过典型宣传和带动,开发治理“四荒”的逐年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管理不断完善,许多已经致富了的农民从新把经营目光转向了“四荒”开发治理上来,通过取得“四荒”经营权发展种植、养殖业和综合经营业,甚至部分农户还办起了农家饭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场所,从而推动了治理“四荒”高潮的兴起,涌现了王转德、刘西门、张建方等“四荒”承包开发大户。如会兴上村王转德承包本村73hm2荒沟、荒坡和滩地,他投资38万元,把基地建成集农业开发、养殖、种植和渔业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开发示范园,他利用黄河滩地,开发鱼塘20hm2,通过养殖黄河鲤、黄河鲶等名优品种,吸引大量垂钓爱好者,并利用承包区内水源好的优势,发展724杨树1.10万株和部分景观苗木;这些有眼光的农民,他们看准了“四荒”资源开发治理这条致富道路,敢于投资,敢于投劳。这些户中有山地园艺型的、有农林牧副型的、有种养加结合型的、观光休闲型的等等,各具特色的治理典型,具有投资大、治理速度快、质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大户治理开发小流域已经成为湖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农民通过治理小流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为湖滨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后,我区民营“四荒”治理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范围治理,转向以大户为主的大规模治理,成为我区“四荒”治理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些治理大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传播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的排头兵。

(二)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在“四荒”资源治理开发治理规划中,我们始终强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一致性,把治理开发规划和当地群众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把治理规划变成群众“四荒”治理开发的方向,以小流域的总体设计为基础,侧重地进行合理的时空布局,形成主体生态农业。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坚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渔则渔的原则,使农业生产结构从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步过渡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在规划中我们侧重于防护体系建设,在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的同时,着力搞好以梯田就地拦蓄和果粮为主的梁峁综合防护体系,以水平沟水保林截流拦蓄为主的坡面生物防护体系和以塘、坝径流拦蓄为主的沟道工程防护体系的规划设计,提高流域治理标准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严格质量标准,提高治理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长远大事,因此,工程施工质量非常重要。我们在流域治理和“四荒”开发的同时,依照省市技术要求,以高科技、高标准、高起点制定了适合本区内。小流域综合治理各项技术措施,要求25℃以下的坡耕地要全部改造成水平梯田;水平阶在坡面上要沿等高线开挖呈带状、阶面水平,并配以经济林;沟道工程措施以谷坊、淤地坝为主,标准为十年一遇,二十四小时暴雨洪水不造成水毁;生物措施在造林和封禁治理方面也制定了详尽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在治理中,我们重视了提高小流域治理和“四荒”开发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将片区治理逐步转移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规模治理上来,提高了工程质量,发挥了工程规模效益。

(四)政策利益驱动,服务资金到位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四荒”使用权拍卖、转让工作十分重视,并成立了“四荒”开发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了“四荒”使用权拍卖和开发治理力度,始终把治理开发“四荒”作为山区的经济新的增长点,区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明确规定拍卖的“四荒”使用权延长70年不变,签定合同由司法部门公正,健全各项手续,让购荒户放心。还对“四荒”治理开发户在贷款投放、物料供应、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的激励和引导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开发“四荒”的积极性,许多农户通过“四荒”开发把庭院经济搬到山上,搬到沟里,实现了以治山治水为主的根本转变。

为了使“四荒”资源开发著有成效,政府服务必须到位,“四荒”拍卖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不能一卖了之,放任不管。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为“四荒”治理开发户提供有效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在治理中的资金、技术等实际问题,针对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技术问题,水利水保人员分片分流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打井建站,同时还开展了水保服务项目,强化培训,每个村或承包大户都有一个技术能手。农业、林业、畜牧部门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服务,土地、司法部门负责落实、登记、办证、公正,依法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工商、税务部门负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商、粮、贸各行各业也与开发大户“结亲”,开展便民活动。由于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办,服务为民,有力地推动了“四荒”治理开发的顺利进行。

在资金投入上,我区也建立了保障体系,凡是“四荒”开发治理区的项目,我们根据项目性质分口立项,分口争取资金,资金落实后,统一由项目业主调配使用,相关部门监督,按规划分步用于“四荒”治理开发,同时区乡、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投入上向“四荒”开发倾斜,水利部门及农口有关部门积极争职农业项目和资金,加大“四荒”治理开发的投入力度,为“四荒”开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今年,水利口投入前期工作费近60万元,向国家争取了黄芦沟坝系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涉及会兴、高庙、磁钟三个乡镇,项目建成后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四荒”治理开发中遇到的水源困难的问题,加快湖滨区“四荒”治理开发的步伐。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

1.针对存在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湖滨区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巩固小流域治理和“四荒”资源开发治理成果。在此项工作中着重搞好宣传教育,坚持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制止人为水土流失行为,按照标准征收水土保持规费,促进开发治理。

2.针对目前“四荒”治理开发效果还不明显的问题,制订了靠规模优势增强后劲,注重治理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四荒”开发的基础上,必须实行规模治理、规模开发,才能发挥整体优势,使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针对目前“四荒”治理开发品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新品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同时坚持农业、林业、水利措施一齐上,以退耕还林政策和天保工程为契机,以科技为先导,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群众在承包“四荒”中,积极性很高,但在治理方面,缺乏资金,投入不够,造成部分四荒开发粗放,规模小,速度慢、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即使一些大户也因为首期治理投入太大而倍感资金紧张,我们通过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给予项目上、资金上支持,鼓励联合体投资“四荒”治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