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治理淮河60年调研报告

2010-04-09河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调研组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9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全省

河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调研组

河南省地跨淮河、黄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以淮河流域最大。淮河流域涉及全省18个市中的11个市,土地面积8.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16.7万km2的53%,人口632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3.7%,耕地面积420.53万hm2,占全省耕地的61%。这里是全省粮油主产区。2008年农业总产值1411.3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2425.6亿元的58.2%。粮食产量349.7亿kg,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7.5%。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全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季风影响明显,天气变化剧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灾害性天气发生。同时,在地形上,又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每逢汛期,洪水峰高流急,洼地排水困难,加之过去防灾抗灾基础设施薄弱,造成历史上灾害频繁,损失最大的是干旱和洪涝两大灾害。据史料记载,建国前600余年中,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的年份69年,平均8~9年一次,建国后出现大水有10年,1963年成灾面积最大,达248.6万hm2。危害最严重的是1975年,驻马店“75·8”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坝址在舞钢)两座大型水库垮坝,给下游洪汝河流域造成了历史惨剧,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受灾面积超过133万hm2的就有7年,最重的2001年达257.47万hm2。“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淮河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的真实写照。驻马店、信阳地处淮河流域上游,是淮河重要的洪水发源地,也是洪涝频发的重灾区。宿鸭湖以下东部平原是有名的“洪水招待所”。信阳过去是“三年两头淹,中间还有一次干(旱)”,这里“年年提心吊胆抓防汛”。由于治淮任务重,两市历来都是水利投资的重点。可以说,驻马店和信阳是全省治淮的缩影。

调研9天时间,先后在驻马店察看了桂李进洪闸、杨庄滞洪区、班台分洪闸、大洪河治理、宿鸭湖水库、薄山水库和板桥水库,在信阳察看了拟建出山店水库坝址、关店防洪工程、王家坝闸、陈族湾大港口圩区、临淮岗淹没影响区、史灌河、潢河治理、泼河水库、浉河治理和南湾水库等工程,这些工程大都正在除险加固施工。调研组在现场仔细询问了工程的建设、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及要求等。在两市调研结束时,分别用了半天时间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中又从有关方面收集了一些资料,经过调研、整理、分析、讨论,形成了对全省治淮的共识。

一、60年治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顾60年治淮历程,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前20年,打基础,建框架。河南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遵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先后建成南湾等11座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和近千座小型水库,初步控制了山区洪水。通过挖河筑堤、修圩建站,形成了几条主要河道堤防的雏形。修建了老王坡、蛟停湖、泥河洼滞洪区,大大减轻了河道的行洪压力。同时,发展了南湾、薄山等100余处大中型灌区。这些工程的建设,基本上搭起了治淮的框架,为以后进一步治淮奠定了基础,也为河南治水开了一个好头;第二阶段,中间20年,抓完善,成体系。这一时期,以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完善配套为主,又新建了15座中型水库和几百座小型水库,整治一批河道工程,大搞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洪、涝、碱、旱综合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建成了抗御水旱灾害的工程体系。驻马店通过“上控、下排、中改善”,打开了治淮的新局面。信阳、驻马店两市治淮实现了普通洪水挡得住,一般涝水排得出,中等干旱灌得上,特大洪水群众生命财产有保障的预期目标;第三阶段,近20年,抓骨干,提标准。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后,再一次掀起了治淮高潮。先后复建完成了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新修了燕山大型水库和9座中型水库,兴建了杨庄滞洪区,开展了行蓄洪区的安全建设,除险加固了孤石滩、白龟山、昭平台、宿鸭湖、鲇鱼山等11座大型水库和近400座中型和小型I类水库,治理了淮河、大洪河、沙颍河、小洪河等主要河道。1991年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涉及全省12项、84个单项工程,已全部完成。通过骨干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程的防洪除涝标准,形成了淮河流域蓄、分、行、滞、排一体的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体系。在工程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人水和谐关系,既保证了人的安全,又给洪水留足通道。与此同时,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山区水土保持等水利建设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驻马店的同志说,仅2009年一年就争取国家水利投资13亿元,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回顾全省60年治淮历程,饱含了领袖号召的魅力,中央决策的英明,凝聚了广大治淮干群的心血,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巨大力量。那耸立在淮河流域的一座座水利工程,就是值得永恒纪念的丰碑。回顾以往,可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激励斗志,增强信心,以期把治淮搞得更好。

二、60年治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经过60年的努力,河南省淮河流域建成了百万余项水利工程。其中,水库1402座,包括大型水库14座,有南湾、鲇鱼山、石山口、五岳、泼河、薄山、宿鸭湖、板桥、石漫滩、白龟山、昭平台、孤石滩、白沙、燕山。中型水库50座,小型水库1338座。塘堰坝27万余处。水库总库容达99.8亿m3,控制流域面积1.8万km2。蓄滞洪区4处,有老王坡、泥河洼、蛟停湖、杨庄,滞洪库容6.8亿km3。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道271条,已初步治理211条,修建河道堤防1.1万km,建成水闸2068座。除涝面积122.87万hm2。修建万亩(667hm2)以上灌区68处,打配机电井78.8万多眼,建排灌站3776处。有效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3.8万hm2发展到347万hm2。同时,建成水电站250处,装机7.5万kW。解决安全饮水1068万人。建成以上工程总投资达490.29亿元,完成土石方2.09亿m3。淮河流域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历史定位已彻底改变,现在是小雨基本无灾,大雨灾情大减,无雨可以灌溉夺丰收,可以说淮河流域的防洪灌溉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淮河流域人民做出的贡献彪炳千秋,治淮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功不可没。

(一)防洪减灾效益恢宏

经过60年的治理,淮河防洪体系日益完善,防洪标准逐年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日益明显。与建国初期相比,大中型水库从无到有,现发展到64座,经过除险加固,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也消除了存在的隐患和险情。与1990年相比,几条主要河道的设防标准都大有提高。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开,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洪汝河下游河道洪水出路初步解决,大洪河泄洪流量由2200m3/s,提高到3000m3/s。沙颍河防洪设施进一步完善,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直接出省的几条骨干河道,如涡河、汾泉河、包浍河等,经过治理防洪标准都达到了20年一遇。有几个典型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是河南省淮干出省边界河道中的童元、黄郢、建湾3个行洪圩堤1995年铲除,拆迁安置1.52万人,打开了洪水通道。1996年就遇洪水,王家坝闸前水位达29.24m,超过规定分洪水位0.64m,持续时间长达97个小时,淮干洪水7000m3/s安然下泄,落实了国家防总不向蒙洼滞洪区分洪的命令。仅此一次使1.2万hm2耕地15万人免受洪灾之苦,减免经济损失6.5亿元。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称赞河南铲除3个行洪圩区是治淮历史性的突破,开创性的进展;二是杨庄滞洪区。1998年竣工,2000年区内普降特大暴雨,泄洪闸前洪水位超过设计水位20年一遇0.84m,控制下泄流量500m3/s,削减洪峰80%,滞洪水量1.24亿m3,使下游2.33万hm2耕地免受洪水袭击,防洪效益达9.8亿元。不仅工程受住了超标准洪水考验,而且滞洪区内群众得益于安全建设,没有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三是息县关店防洪工程。这个地方一面紧临淮河,三面淮河故道环绕,6.4万群众,0.53万hm2耕地经常受灾。2002年前52年中有32年受淹。1968年倒塌房屋1.6万间,农作物绝收。2003年开工建设防洪工程,投资1.5亿多元,修筑堤防50多公里,迁安群众1万多人,经受了2005、2007两年淮河洪水考验,工程安然无恙,群众安居乐业。仅2005年一年的防洪减灾效益就达1.44亿元,差不多相当工程的总投资;四是新建燕山水库。2003年开工建设,2007年7月在工程尚未全部建成的情况下,连续3次拦截洪水,削减洪峰80%以上,最大拦洪量0.8亿m3,减轻了洪水对下游澧河堤防的威胁,使澧河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同时,还避免了下游泥河洼滞洪区进洪,减少淹没耕地0.8万hm2。此前2000年和2004年洪水造成澧河堤防决口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49亿元和43亿元。据专家统计计算,治淮60年,全省防洪总投资82亿元,已获得的减灾效益为347亿元,是投资的4.2倍。2007年淮河大水之后,《人民日报》报道说:“虽然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但人员无一伤亡,且支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也无一垮坝”。

(二)除涝治碱效益显著

豫东淮河平原,历史上以低洼易涝盐碱严重而著称。“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是历史上描写的凄惨情景。豫南沿淮滩区及支流湖洼地区,是有名的“外洪内涝,水乡泽国”。伴随着骨干河道防洪工程建设,除涝治碱工程同时大规模展开。通过疏浚河道、挖沟排水、修闸站、建桥涵、打井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等综合措施,大大减少了涝碱面积,减轻了涝碱灾害。淮河流域原有低洼易涝耕地面积135.93万hm2,已完成除涝面积122.87万hm2,占90%,除涝标准达到了3~5年一遇。这些地方在解决涝碱的同时,还打井修渠、引黄灌溉,解决了干旱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河南的粮仓。新蔡县地处洪汝河下游,他们按照“防洪除涝并重,除害兴利并举”的治水方针,在治理骨干河道的同时,进行除涝和灌溉工程建设,全县已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27万hm2,除涝面积1.67万hm2,占易涝洼地面积的57%。该县已由国家级贫困县变成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据资料显示,全省60年治淮除涝治碱投资58.7亿元,已获得效益486.92亿元,是投资的8倍多。

(三)灌溉增产效益突出

建国初期,全省淮河流域只有很少的水库、灌渠工程,灌溉面积23.8万hm2,占耕地面积5%。现在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34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8.2%,是建国初期的14.6倍。粮食单产由60年前的75kg左右提高到400kg左右。粮食总产大幅增长,由43.3亿kg提高到349.5亿kg,增长了7倍。驻马店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百亿斤,最高64亿kg,是建国初期时的8.2倍。信阳市从1998年开始搞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成效显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7万hm2,改善灌溉面积14万hm2,年可增产粮食1.2亿kg,还节约水量2.4亿m3。据专家测算,该市治淮60年共增产粮食5.3万亿kg,其中灌溉增产因素占45%,增产粮食2395亿kg。治淮60年,各类灌溉工程共投资235.27亿元,累计实灌面积8400亿hm2,已获得经济效益959.8万亿元,投资效益比为1:4。

(四)水利综合效益可观

治淮工程在抗灾减灾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同时,在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城市工业生活供水、农村饮水安全、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经济效益也很显著。在水土保持方面,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程,大大减轻了山区水土流失,不少地方实现了山川秀美。在小水电建设方面,已有20多个县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县达标,还有十几个县正在进行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试点。在城镇供水方面,原来一些以防洪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库工程,经过除险加固、技术改造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现在都成为向城镇工业和居民生活供水的重要水源。如白沙、白龟山、板桥、南湾等几座大型水库,向许昌、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市区日供水量都在10万m3以上。淮河流域的水库一年向城镇的总供水量达25亿m3。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由原来单纯解决饮水困难,拓展到水质不达标的地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在水产养殖方面,在水利部门管理时,至2000年淮河流域水产品产量已达20万t,南湾鱼还成了著名品牌。

综上所述,60年治淮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各类水利工程的总投资490.29亿元,已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644.94亿元,是总投资的5.4倍,这还不包括对淮河下游安徽等省的减灾效益。

(五)治淮社会效益彰显

治淮60年修建的水利工程,效益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产生上述直接的经济效益外,其社会效益也是人所共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稳定繁荣。治淮工程大大改善了灾区人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人心安定,日子越过越好。流离失所、逃荒要饭的现象不见了,土墙、土床、草顶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砖瓦楼房、农机家电、欢声笑语,幸福和谐。信阳陈族湾大港口圩区联圩靠岗工程国家投资2.1亿元,2003年建成后,结束了每遇淮河涨水就四面被水包围、险象环生的境地,不再成为每年防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重点,节省了每年平均需3000万元的险工治理、防汛抢险和救灾补助经费。迁移安置的1.55万名群众搬进新村新房。圩内1380hm2耕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工程经2005、2007两年大水考验,安然无恙。在调研现场遇到农民群众,他们十分感谢党和政府。信阳近10年共治理这样的圩区7处,保护了35万人、2.8万hm2耕地的安全,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移民安居乐业。近20年,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移民方针,淮河流域共迁移安置滩区、圩区、水库移民14万人。由于国家移民补助政策作了比较优惠的调整,加上细致入微的工作,这些新的移民都十分满意。燕山新建大型水库,移民投资14.4亿元,占工程总投资21.8亿元的67%,2年内完成了20954人的搬迁安置任务。水利部评价是“移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产用地划拨到位,后期扶持政策开始实施”。已经建成50多年的薄山水库,由于移民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工程正常运用。2008年投资8000万元专项资金,问题彻底解决,管理单位和移民群众皆大欢喜。这样的全省老水库移民156万人,已按每人每年600元的后期扶持资金直拨到人的办法,帮助移民发展生产,仅驻马店一市就解决了21万老移民;三是生态环境改善。由于治水理念的转变,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深入人心,现在新修或改造的水利工程,不仅工程标准高、质量好,而且面貌新、环境美,不少已经成景观。去年全省评选出的“十大美湖”,淮河流域就占了7个,都已成为国家或省级旅游区。信阳几个有河道穿过市县城区,如信阳市的浉河、罗山的小潢河、新县、潢川和光山的潢河、淮滨的东西湖等,经过河道治理,两岸已经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其它如漯河、周口、许昌、平顶山、开封、商丘、郑州等城市形象的提升,好多获得了生态城、卫生城、宜居城、文明城称号,都与城市河道的治理是密不可分的。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之魂;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已经从过去年年抗灾救灾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搞生产、谋发展、奔小康。驻马店国民生产总值2009年达903亿元。近期已经成功的举办了11届全国东西部合作经济洽谈会,累计引进资金400多亿元。信阳市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18元。

三、治淮6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

全省治淮60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效益,有几条基本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领导重视是根本。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治淮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为流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0年来,先后两次做出治淮决定,召开了12次治淮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淮河,指导治淮建设。仅淮滨县就有李鹏、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钱正英等领导同志到过治淮现场。河南省历届党委、政府都把淮河治理和防汛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省里主要领导对治淮规划制订、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等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亲临现场,及时解决。省委常委长年分包各市防汛工作,各级领导年年都要作为重点工程的防汛责任人。水利部门的领导以治淮为已任不辞劳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治淮工程健康顺利的进行。

(二)科学规划是前提。在中央治淮方针的指导下,河南省先后编制了《河南省水利发展规划纲要》(1989年)、《河南省水利建设“九五”计划和2001年发展规划》(1996年)、《关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01)以及淮河流域规划、主要河流和重点工程的专项规划等,在这些规划中对全省治淮的重大问题都有明确的阐述和规定,对指导治淮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上面提到的1989年《纲要》,省长亲自主持制定,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实施,省委、省人大分别做出相应的决定和决议,省财政增拨1亿元水利基建资金,这在当时全国都是少有的。驻马店从1985年提出“上控、下排、中改善”的方针,做出治淮全面规划,省里每年增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给予支持,收效显著。

(三)增加投入是保证。治淮工程建设,资金是重要保证。尤其是近20年,全省治淮搞得又好又快,是与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分不开的。驻马店仅2009年一年争取到的水利投资规模达13亿元,列全省第一。从1991年开始实施中央决定的19项治淮骨干项目建设,涉及河南省12项,工程总投资72.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资65.7亿元,占总投资的87%,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四)激励机制是动力。治淮60年,淮河人民的付出是相当可观的。全省治淮总投资490.29亿元中,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达228.6亿元,占47%。信阳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作为信阳精神,大大调动了广大干群大搞治淮的热情和积极性。河南从1991年开始,坚持20多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把以往的“以奖代补”的资金奖励变成了农口的最高荣誉和奖励,发扬光大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对先进市县和做出贡献的县级领导干部给予记功、晋级奖励,有力地推动了治淮事业的发展。驻马店近期已连续10年获得“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已经成为治淮建设的动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治淮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洪涝问题。从确保淮河长治久安和淮河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出发,全省淮河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尚不完备,标准有些也偏低。具体讲,干支流上游控制洪水能力不足,一些规划中位置重要的枢纽工程还没有做;现有骨干河道的防洪标准大都只有10年一遇,与淮河中下游和我国其它六大江河相比严重偏低;中小河流分段局部性整治多,系统衔接性治理差,影响治淮整体效益;洼地除涝标准普遍较低,只有3~5年一遇,一些地方因洪致涝排水不畅的问题需要解决;几个滞洪区安全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影响滞洪能力;淮河干流沿岸滩区仍有3万多人居住在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既不安全,又影响行洪,亟待解决。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还很重。

二是灌溉问题。现有灌区、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信阳市现有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38.92万hm2,实际灌溉面积不足26.67万hm2。驻马店有效灌溉面积52.8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63.8%。薄山大型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4万hm2,现有灌溉面积仅2万hm2,占设计的60%。现有灌区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偏低,发展节水扩灌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三是管理问题。调研中发现,长期以来,河道堤防、圩堤、涵闸、提排工程和小型灌溉设施的管理,仍然是水利管理的薄弱环节。有的刚建成的堤防,已经坑凹不平浑身是伤;堤坡上大面积破堤种植,损坏堤防;河道行洪滩地植树造林,严重阻水;灌排配套的机电设施,时间不长就被盗走;有的提排站长期管理经费不落实,无人管理。淮滨县900万元排水电费收不上来,连电业局长也无人愿当。究其原因大体上有这样几个:一是“重建轻管”的误区仍然没有摆脱,在建工程如果经费不足,首先砍掉的是管理设施,现在仍然如此。二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不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有的还是无人管理。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管理经费来源,应当收费的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收费政策。三是近两年水管机构改革,解决了很大问题,但还存在编制过少或经费允诺与兑现不同步现象。四是群众负责管理的小型水利,由于管护人员的报酬解决不了,损坏丢失比较严重。五是农村取消“两工”以后,农田基本建设的冬修、岁修出工问题没有相应的办法。此外,农产品价格偏低,灌排成本较大,也对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地方资金匹配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治淮工程有,全省普遍存在着地方资金匹配不到位或迟到位情况。这几年,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和加大治淮力度之后,投资猛增。仅2009年,全省就争取到国家新增水利投资20.09亿元,在建水利工程的投资规模达102亿元,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中央和省的投资占了大头,但地方配资比例不大而绝对值大,普遍感到压力大拿不起。信阳市近两年水利投资22亿元,按要求对贫困市照顾市级匹配资金要2亿多元,虽然只有10%,但对于信阳这个市级财政年仅收入28亿元的地方来说,那是相当困难的了。驻马店小洪河近期治理工程,总投资3.85亿元,其中省投2.31亿元,市、县匹配1.54亿元。目前,省投已全部到位,市县只到位0.58亿元,缺口达0.96亿元,占总投资的25%。如果匹配资金到不了位或延迟到位,很容易造成工期拖后或半拉子工程,甚至施工质量难保。

四、面对新的治淮形势,建议应当做好的几项工作

治淮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河南省淮河流域位置重要,占有很大比重。这里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目前,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治淮建设。河南作为国家批准的粮食核心区,要在2020年增产粮食150亿kg,总产稳定达到650亿kg,完成这个任务,淮河流域理应做出更大贡献。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要除水患兴水利根治淮河,任重而道远。治淮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迅速开展新一轮的治淮建设,让治淮再上一个新台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一)理清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遵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做出切合实际的安排。要特别注意把全省的治淮思路与国家新一轮治淮的总体部署紧扣合拍,认真研究淮委近期制订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像《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行蓄洪区调整规划》、《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等,力求把全省急需实施的项目纳入国家的重点项目予以安排。同时,要开展全省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水战略的研究。

(二)突出重点。全省新一轮治淮的目标应当是提高标准,完善体系,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国家新一轮治淮的重点是“3+1”。“3”是,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等新三项工程,“1”是,同时安排好防洪水库等控制性工程。据此,要瞄准国家治淮的目标,明确全省治淮的重点,做好扎实的工作。

防洪水库建设:淮干出山店水库要做好淹没占地和移民安置等前期论证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兴建。前坪、张湾、白雀园、宴河、袁湾等几座大型洪水控制工程,也应及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到一旦批准即可开工建设。这几座新的水库建成后,可增加蓄水44亿m3,这样,淮河上游山丘区洪水基本可以拦蓄。同时,要全面完成现有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使所有水库都能安全运行。

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治理:沙颍河保护下游53.33万hm2耕地、1000万人和铁路、公路干线安全,应配合上游燕山水库和前坪水库建设,使干流防洪标准由现在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淮河干流和圩区,配合上游出山店水库建设,进行堤防加固、险工处理,使其防洪标准由现在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滩区10年一遇淹没线以下的群众,要多策并举,解决好居住安全问题。其它100km2以上的主要河道干支流如洪汝河、北汝河、贾鲁河、颍河、涡河上段等也要纳入防洪工程的重点,进行系统治理。要抓好一些骨干河道的标准化堤防建设。

平原涝洼地治理:重点解决好因洪致涝及排涝闸站建设和改造问题。在淮河干流两岸、洪汝河下游、沙颍河中游及涡惠河等易涝地区,要研究解决“敞口港”、“关门淹”等由来已久的难题,通过疏浚排水工程体系、新修扩建改造闸站、提高除涝标准、加强泄洪排涝管理等综合措施,确保洼地涝水能够及时排出。

蓄滞洪区建设:现有老王坡、泥河洼、蛟停湖、杨庄等滞洪区,要继续进行工程改造、完善和安全建设,提高蓄滞洪能力。

(三)增加投资。首先,要解决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费用问题。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任务大、项目多、前期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现在普遍反映前期工作经费不足,影响项目的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工作的开展,甚至耽误工程立项和开工建设。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各级财政增加投入外,建议由省、市级财政会同主管部门设立前期工作费用周转金。第二,要解决工程建设资金。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大体需要经费656亿元,除了国家安排之外,省级及省以下投入也相当可观。因此,各级财政要未雨绸缪,早作打算。要增加治淮建设经费,并列入预算,保证治淮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1997年省政府制订的《河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今年到期,建议延长和拓展。第三,要减轻市县匹配资金的负担。淮河流域是全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贫困县乡、市县财政大多是吃饭财政、靠财政转移支付搞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那些任务重、困难大的地方尽可能给予照顾,匹配资金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第四,要研究解决农村“两工”取消以后的水利建设用工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自身直接受益的水利维修、河道清淤等面上工程,还是应当依靠农民自已的劳动积累来解决。

(四)加强管理。一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全面推行、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质量。特别要注意对建设资金的严格管理,确保投资安全和投资使用效益。管理工程设施是工程发挥效益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在建工程不能因经费不足而先砍管理设施,宁可少上项目也要保证工程建设完整无缺;二要加强现有工程的管理。要克服“重建轻管、老生常谈”的错误观念,真正把管好现有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建管并重、以管保建”。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国家管理的工程应当有编制、有管护维修经费。治淮工程大都是社会公益性工程,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制订相应的收费办法。比如,河道管理,应当由政府出台《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使管理部门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三要进一步搞好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水利工程的产权主体和管护责任。现在小型水利工程损坏多、使用率低,主要是因为管护人员的报酬没有解决,责任不落实,结果造成工程没人管、坏了没钱修。在产粮区要增加对水利管理的财政补贴。建议在全省大力推行新郑市的“六护员”管理制度。即由每村推选出2~3个积极负责的人员,由市财政每人每月补助450元,负责管理全村的井渠、道路、林木、电力、村庄、土地,收效非常好。

(五)队伍建设。水利行业要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以适应新一轮治淮工作的需要。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继续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治淮的积极性。要采取招进、培训、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解决当前基层水利科技人员缺乏和知识老化问题。要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建设一流精品工程。要在淮河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遥测遥控、预报预警、异地会商、抗洪调度等主要手段的自动化。要组织力量开展水库滞洪区联合调度,预防超标准洪水;水库动态确定调洪水位、洪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节水、减污热点水利科技问题,努力把治淮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六)团结治淮。治淮涉及淮河流域四省和全省诸多市(县)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相互沟通,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和部门间的关系,形成治淮的合力。

这次调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省老科协、省水利厅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给了大力支持,有关市县和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协助。由于时间短、掌握的资料不全,调研报告会有很多不当之处。我们也从这次调研活动中受到许多教育和启发,对新一轮治淮的前景充满了信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淮河两岸鲜花开,幸福的歌儿唱起来”的美好前景,一定会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全省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基于ELECTRE III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五月的鲜花 绽放淮河梦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