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育对策
2010-04-08张延安
张延安
(宾县水务局水利机械工程公司,黑龙江宾县150400)
二龙山流域位于二龙山水库上游集水区,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的宾县境内,属张广才岭余脉,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300~600 m,流域面积277 km2。二龙山流域包括2个乡镇和松江铜矿、二龙山林场以及二龙山旅游管理局。二龙山水库原设计最大库容9 400万m3,兴利库容7 278 m3,防洪库容3 220 m3,死库容800万m3,设计灌溉水田20 km2。二龙山水库的建成,使二龙山与水库中的珍珠山构成“二龙戏珠”的人间仙境。目前,二龙山旅游风景区已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为国内外游人旅游度假的首先景区之一,成为黑龙江树立形象、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1 流域的重要作用
二龙山流域交通便利,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在宾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吸引外来资金,加快了开发建设速度
几年来,二龙山旅游区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出台优惠政策,每年都吸引大量外来资金投入资源开发,滑雪场、滑草场、影视城等一大批深受游人欢迎的休闲游乐设施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设施先进,经过兴办冰雪节、滑雪、攀岩大赛,提升了景区的形象与知名度。
1.2 增强财政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接待能力的增强,旅游收入逐年攀升,200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旅游收入1.2亿元,财政收入300万元;2001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旅游收入1.4亿元,财政收入350万元。加上松江铜矿等采矿业的上缴利税,流域的贡献约占财政收入的1/10,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3 拓宽就业门路,增加了经济收入来源
流域资源开发,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伴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服务、商饮、加工、种养及建设管理等得到了相应发展,就业和再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4 发挥生态功能,保障了生活生产用水
二龙山水库的建成运营,不仅提升了景区景观的品位与魅力,还发挥了防洪、灌溉、城镇供水和调节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每年为城镇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500 m3,灌溉水田2 000 hm2,保护着下游农田3 750 hm2和5个乡镇43个村屯的生态安全。
2 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析
二龙山流域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潜力巨大,前景很好。但是在开发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人为因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趋势。经过对不同时段的卫星影象解译分析和实地调查,对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作简要评价。
2.1 森林生态系统变化
2.1.1 林分质量变劣
20世纪50年代,二龙山流域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植被,经长期的采伐破坏,已变成杨、桦、柞及椴、柳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和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为主的人工林植被,生态环境效益高的天然林和林木蓄积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采用标准地与遥感影象结合的方法进行植被盖度调查,标准地的植被盖度采用多度分级标准进行,调查结果:植被郁闭度5%的面积为3.37 km2,6% ~25%的面积为19.91 km2,26%~50%的面积为28.34 km2,51% ~75%的面积为29.92 km2,植被郁闭度50%的面积占33.1%,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洪削峰等生态功能较低。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减贫成就,对世界减贫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在40年时间内,减少了7亿多贫困人口[注]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整理计算。,占1981年以来世界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近70%,有力推进和加快了全球减贫的进程。
2.1.2 系统结构简单
流域现有林地面积中,疏幼林地40.78 km2,占林地总面积的30.84%,表明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仍处于退化或不成熟阶段,稳定性很差,抗破坏干扰能力低。
2.1.3 破碎化程度高
根据土壤侵蚀营力、生态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相结合原理,将流域分为4个区。处于流域上游的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轻度侵蚀区,林地面积占本区总面积的87.8%;丘陵台地农牧密集强度侵蚀区,林地面积占本区总面积的19.2%;松江铜矿矿脉沿线冶炼工程影响区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6.7%;处于流域下游的二龙山旅游区林地面积占总面积34.7%。除流域上游森林覆被率较高外,其他3个区林地多以零星斑块状分布,系统容易遭受外界干扰破坏,系统自身结构简单脆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2.2 水土流失变化
2.2.1 水土流失面积大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6.78 km2,占总面积的42.1%,其中轻度流失占55.6%,中度流失占20.9%,强度流失占18.1%,极强度流失占5.4%;耕地流失面积56.57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流域土壤侵蚀模数3 500 t/km2。
2.2.2 侵蚀危害严重
经调查统计,流域上游有4条支流,即暖河、石洞河、泉眼河和陡嘴子河,近10年由于河岸扩张共冲毁农田410 hm2;流域内有大小侵蚀沟989条,侵占土地210.8 hm2;流域每年流失表土40万t,降雨径流跑水35万m3,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多年来,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5.0hm2,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近几年开矿、旅游区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地表植被被大量破坏,1995年以来,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650.4hm2,水土流失的发展态势依然严峻。
2.3 水资源矛盾
2.3.1 水库淤积增加,调控水功能下降
流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使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水体,抬高河床,淤积水库。经实测计算二龙山水库1976~1977年年均入库泥沙31.3万m3,泥沙淤积量达1000万m3,占总库容的1/10以上,使水库有效容积减少,设计功效显著降低。1994年流域上游山洪爆发,超过了水库现有的调控能力,不得不大量泄洪,经济损失1.1亿元。
2.3.2 污染源增多,水质状况令人担忧
流域上游耕地9 096 hm2,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有毒有害物质累积残留量有增加态势;农户的农家肥、生产生活垃圾和有机废弃物等多数堆放在村旁河沟两岸,一遇大雨或暴雨,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汇入河沟,最终进入水库污染水体。旅游区龙珠、大炼油等17家宾馆及游人废弃的污水垃圾直接排放进入水库污染水源。经对二龙山水库出、入口采水样分析,水质平均为3~4级,污染物主要为氨、氮和有机物。
2.3.3 供需矛盾趋大,制约经济发展
水库1995年以来,流域水田面积达到2 115 hm2以上,超过了设计灌溉能力水平;城镇工业及居民生活年均需水量500万m3以上,加上连年干旱,水库水量入不抵出,致使水库库容逐年减少,2002年初库容仅有1 760万m3。本着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有80%的水田改为旱田,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降低,有的地块甚至绝产。
2.4 土地资源退化
流域的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①侵蚀沟壑占地;②河岸扩张占地;③开发建设占地;④黑土层变薄,耕地流失肥沃表土4~7 mm/a;⑤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由垦初的6%左右下降到2% ~3%,耕地的水土流失、干旱是形成坡耕型中低产田的主要制约因素,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下降,导致土地承载负荷加重,人地矛盾愈加严峻。
3 资源环境保育对策
3.1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次生林;充分利用国家与省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加大流域的陡坡退耕还林工程;对疏、幼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实施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林草植被;严格按照开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许可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抓住国家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开展治理开发。以小流域为单元,坡耕地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三制管理,引入新机制,提升科技含量,保证治理开发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3.3 水资源保护措施
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定点定量存放,修挡土墙、拦沙坝等设施并及早覆土造林;农耕地要建立无公害食品基地,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和无残留化肥、农药;公厕、粪堆和垃圾堆要有防护措施,及时清理消毒,严禁外溢进入水体;宾馆、餐饮业的废水、垃圾要采取措施进行无公害处理,严禁污染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灌区,搞好渠系防渗和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3.4 土地保护培育措施
侵蚀沟要采取修跌水、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和造林种草措施控制其发展;采取护岸工程、丁字坝和疏通河道等措施防止河岸扩张侵占土地。在坡耕地修梯田、地埂、改垄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垄作区田、耙茬深松、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等水土保持抗旱耕作措施保护和培肥地力,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流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李天红,李双秋.二龙山水库流域绿色生态农业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