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机电排灌设施现状及提高排涝灌溉能力的途径
2010-04-08周泽珍
周泽珍
(常德市武陵区水利局 常德市 415000)
武陵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水系特点及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几乎一年一度的涝、旱灾,严重的影响了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制约了武陵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缓解涝、旱灾的主要途径——机电排涝灌溉就显得尤得重要,如何提高排涝灌溉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武陵区机电排灌设施现状
机电排灌设施不仅抗旱排涝,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成为农业生产的强大物资基础,而且在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解决人畜饮水、城市供水、工业用水以及航运事业中,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排灌机埠。
55 kW以上的乡管机埠共38处74台8185kW,其中排灌两用的机埠有35处69台7750kW。专设抗旱机埠3处5台435kW;22kW以上、55kW以下的小型机埠有15处21台650kW;有效排涝面积共1.462万hm2(21.9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共0.447万hm2(6.71万亩),总设计流量为60.97m3/s。
武陵区总集雨面积18152hm2(272280亩),按三日暴雨230mm计算,共降水4175.2万m3,按有关要求堰塘0.7次复蓄,2255.4hm2(33831亩)堰塘共可复蓄1578.9万m3。全区55kW以上排渍机埠38处74台8185kW三日共排水1580.3万m3,经计算多余水量1016万m3,由此可见,全区机埠装机容量严重不足。加之大部分机埠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多年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机电设备老化、磨损严重,无法正常投入运行。
(2)排灌涵闸。
武陵区有大小排灌涵闸102处,其中沅江大堤上有16处(包括4处市管交通闸:大西门闸、上南门闸、下南门闸、青年路闸),马家吉间堤上有7处,渐河堤上有4处,渍堤上有75处,大多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尺寸小,设备旧,随着堤防的加高培修,大部分涵闸也亟待整改或接长。
(3)排灌渠道。
随着排灌机埠的兴建,排灌渠道也逐年修筑配套,据统计:全区现有主干渠道94条,全长180km多,已形成农田灌溉网络化,但由于渠道长年运行,养护不够,淤塞严重,使得排灌效益日益衰减。
2 排涝灌溉能力严重欠缺带来的巨大影响
(1)1996年,洪、涝灾。
全区受灾人口达8.84万人,紧急转移人口2.21万人,德山街居委会和河伏镇积水,平均积水深3m和5m以上。损坏堤防4处10km,堤防决口3处,损坏水闸5座,渠道决口3处,损坏昏涵10座,水利管理设施3处,55 kW机电泵站1座。农作物受灾面积7658.7hm2,农作物成灾面积6346.7hm2,农作物绝收1312hm2,淡水养殖550.7hm2。全区累计直接经济损失31989万元。
上述资料表明:洪、涝、旱灾害年年不断,给人民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当然这其中有各种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但一方面也是武陵区排涝灌溉能力严重欠缺所致。
(2)2001年,旱灾。
7~9月,高温、晴热,降雨量少,特别是7月份降雨量仅为58.4mm,仅占多年平均月降雨量的42.5%。据统计,全区受灾面积大农业0.733万hm2(11万亩),饮水困难人数2000人,饮水困难牲畜150头,减产粮食900万kg,减产蔬菜500万kg,减产棉花1万担,直接经济损失5480万元。
3 排涝灌溉能力严重欠缺原因分析
(1)排灌标准低。
按10年一遇标准,全区尚欠2000kW多。全区绝大多数排灌泵站至今已运行30多年,排灌设备老化,效益衰减。每到排涝灌溉高峰期间,有部分机组因扬程不够,锈蚀严重和设备老化而被迫停机,能开机的排灌效益普遍下降了30%。
(2)排灌渠系淤塞及建筑物老化不配套。
沟渠上各处涵闸均为20世纪70年代前修建,年久失修,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和分配水流。渠道长年有效养护不够,淤塞严重,违章建筑较多,导致过流能力降低,排水效益衰减。
(3)连年洪涝灾害,水毁严重。
从上述洪涝灾害损失资料可知,洪涝灾害一年猛如一年,排灌设施损毁一年胜似一年。因缺乏水利资金,损毁设施得不到及时修复,严重影响了排灌站的正常运转,影响了适时排灌。
(4)灌、排水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由于武陵区位于市城区及近郊,工农业格具复杂,灌排水管理难度大。加之多年来,武陵区灌排水体系单一,没有按作物、时间、地势等编制一套完整合理的灌排水制度及计划,影响了排灌效益。
(5)机电排灌站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思想影响,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措施不力等。因此,有不少站设备完好率低;效益低;能源消耗高;用水浪费;排灌成本高。
(6)排灌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对排灌事业不够重视,不仅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排灌建设中,甚至职工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排灌设施的及时更新改造,以及排灌队伍的稳定。
4 提高排涝灌溉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快排涝灌溉工程建设速度,加强机电排灌机埠的更新改造力度。
对照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分灌区、分点、分片,重新规划设计排灌体系,按“十五”计划要求,兴建一批排涝灌溉工程。采用排灌结合方式,把内排(向内河湖泊排水)和外排(向大江大湖排水)结合起来。对已严重老化、损坏的机埠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扩大装机容量与设计流量,使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
(2)加强机电排灌配套设施整改力度。
分年度、有步骤加大沟渠疏通整治力度,完善渠系配套建筑物,整修昏洞涵闸等设施;并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杜绝在渠道上乱栽、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引起的人为破坏。
(3)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排灌设施更新改造顺利进行,确保水毁工程及时修复。
首先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及地方财政投入;其次,广泛宣传,动员群众集资;再次,开拓思维,扩大眼界,将水利基础建设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进行社会融资。
(4)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排水制度和计划,确保工农业正常生产,并达到省水、节能的目的。
实行计划灌水,保证供水,需水、输水相互协调与统一,有计划地进行调蓄、预降和排水,保证作物不受涝渍。按照排水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合理地划分排水区。做到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主客水分开,充分发挥河网湖泊的调蓄作用;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水自流排,低水提排。尽量缩短提排时间,节省能源,提高排水经济效果。
(5)加强机电排灌经营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水利部颁发的 《机电排灌站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努力搞好机务管理,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排灌质量,扩大受益面积,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工程设施使用寿命,努力加强机电设备和工程设施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技术状态,提高排灌效益。
(6)转变观念,摆正排灌基础事业位置。
首先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往各级政府及水利主管部门绝大部分精力、财力都放在了一线防洪建设上,而对垸内基础排灌建设投入较少。其次要转变人们重经济效益,轻水利基础建设的观念,要增强人们水利建设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念;让人们自觉维护、保养、自觉投入于水利。再次,加强排灌队伍建设。结合“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排灌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