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水资源管理的做法及思考
2010-04-08王文启
王文启
(玉门市水务局,甘肃玉门 735211)
1 水资源现状
1.1 资源概况
玉门属疏勒河流域东边,年降水量66.7~157.4 mm,蒸发量达2 897.7 mm,境内有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疏勒河、石油河、白杨河、小昌马河4条常年性地表河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为11.41亿m3/a,可利用量4.7亿m3/a。
地下水资源分布于山地和盆地之中,天然资源总量为6.32亿m3/a,其中山地占2.5%,盆地占97.5%。扣除重复资源量0.16亿m3,境内各水文地质盆地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6.16亿m3/a,允许开采量1.89亿m3/a。
河水年内分配不均,(3~5 a)年间呈丰、枯变化明显,整个水资源地域、区域时空分布不均。
1.2 开发利用
地表水:农业灌溉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昌马河10.14亿m3/a,(设计)利用率为84%,分玉门3.597亿m3;小昌马河0.49亿m3/a,利用率为58%;石油河0.49亿m3/a,利用率78%;白杨河0.477亿m3/a,利用率83.77%。
地下水:以人蓄饮水和农业灌溉开采为主,集中于昌马灌区玉门镇片、白石灌区上赤金片和花海大肠河,开采量为1.03亿 m3/a。
1.3 管理形式
地表水按流域分为4个灌区。其中昌马灌区、花海灌区由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管理,白石灌区、小昌马河灌区由玉门市水务局管理;地下水由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负责;同时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由玉门油田及城建部门分别管理
2 水资源管理的做法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认识
积极开展水法宣传,提高全民水法意识,加强水资源管理,举办“水务杯”歌手大赛、开辟《人与水》专题栏目、设立3个灯箱、20个固定宣传牌、编印《玉门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宣传手册》及《水法规选编》4 000余册,散发宣传单及学习材料5万余份、发放社会、宣传节水,有效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建设和新时期水利政策的认识,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全民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形成全民关心水,爱惜水的良好氛围。
2.2 开展资源评估,编制管理规划
以水资源规划为中心,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评估,制定了《玉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方案》和《玉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同时,以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为支撑,推进水资源高效管理。在低窝堡建立了玉门水土保持监测场,开展了水土流失监测,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基础。
2.3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资源管理
先后修订完善了《玉门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玉门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玉门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玉门市机井计量设施安装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严格取水审批程序,加大规划、立规建设。以开征水资源费和安装IC卡智能水表为手段,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管理。
2.4 完备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机制
①科学分配、明晰水权。2008年通过大量调查在充分考虑各灌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近7 a配水量,结合实际用量,参照省核定的生活、生态、农业用水定额,按照“河水优先、井水补充”的原则,完成水权分配。②配齐设备、配备机构。对全市1169眼机电井上安装智能水表,并建立起了一本取水许可证、一台智能水表、一张TM卡、一份电子档案、一套收费账目,详细记录了每眼机井的地理坐标、井主信息及机井资料。在花海镇、玉门镇、赤金镇、清泉乡设立4个地下水资源费收费服务大厅,探索创新管理办法,高标准建立新型管水机制;对地表水:在各灌区配套斗口量水堰和标准测水断面,增配了移动测流仪,完备了测量水设施。③创新管理。全面开征了机井取水水资源费,双管齐下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严格落实“限额开采、超用加价”制度,对纯井灌区单井年取水量限于10万m3以内,井河混灌区限于5万m3以内,限量内的水资源费按照0.01元/m3的标准征收,超出部分按0.03元/m3征费。并充分发挥水票在优化配置水资源方面的载体作用,全面推行水票制供水,每轮灌水前,水管所依据确权水量,结合实际水情统筹配售水票,协会向水管所整体购票,再向个体用水户分售,欠额补票,节约退款,轮轮结算,不留余帐。
2.5 加大硬件建设,夯实水利基础
2005~2009年5 a间,投资3 500万元,先后完成了白石灌区(日元贷款)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昌马水源工程、金新风小农水项目、昌马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综开发项目8项,修建小型渠首3座、支渠48.3 km,斗农毛渠446 km,建筑物2 956座,全面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有力地夯实了灌区的发展基础。
2.6 加强节水示范,推进高新节水
2005~2009年5 a间农业建成涉及赤金、柳河、黄闸湾、花海、下西号等5个乡镇30个村组的日光温室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点、无公害蔬菜示范小区16个,总面积1 533 hm2;城市建设采用节水设计,新建的16个办公楼、6个小区均安装了节水器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围绕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着力建设节水示范点,拓宽节水发展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有影响,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示范点、区,初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链条发展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格局。
3 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3.1 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水质差异,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时空不均,每年4~6月需水高峰,需水量为全年的50%左右,而河道来水量仅占需水的15%;7~9月洪水频发,来水占全年的50%,易形成洪灾;没有调蓄工程,河水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型缺水在玉门市老市区和白石灌区尤为突出;资源相对较丰,洪涝灾害却非常严重,泥石流污染水源,在灌溉黄金季节造成部分作物受旱,形成小昌马灌区水质型缺水。
3.2 水资源开发程度过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长,使有限的水资源大都用于农业灌溉,生态环境用水越来越少。4条河流河水利用率除小昌马河为54%外,其余均达为78%以上,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人工开发利用水资源虽然能增加人工绿州的面积,但无法阻挡自然生态的退化,过量的开发造成人与自然争水的局面。疏勒河下游羊桥子以下河段和哈拉湖,青山水库下游的干海子已基本干涸,周边生态日益恶化。
3.3 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
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例大致为1∶2∶3,我国的三者比例为1∶1.9∶8,甘肃的三者比例为 1∶2.9∶15,而我市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比例为 1∶5.3∶27,不合理的用水结构,造成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
3.4 用水定额偏高,水利用率低,节水意识淡薄
区域内农业用水定额为1.1万~1.2万m3/hm2,工业用水定额为380~415m3/万元,与全国其它地方相比,明显偏高,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远,灌水技术落后,节水工程发展慢,效益不显著,用水户节水意识淡薄。加之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不利于节水,甚至为了多收水费,鼓励多用水。
3.5 局部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下降,生态堪忧
引水渠首、水库的兴建和部分地区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下游出露泉眼数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水源涵养功能减,境内柳河、玉门镇地下水位2000年与1965年相比,下降了5 m左右,且以0.20 m/a的速度继续下降。天然绿洲缩小,区域沙漠不断南移,45%的耕地受到风沙影响,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速,1949~1960年平均递增速度为0.18%,1991~1993年平均递增速度为0.38%,以沙质荒漠化发展最为迅速,年均递增速度1.47%。目前,速度递增,生态状况堪忧。
3.6 水资源管理体制复杂,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现状的流域、区域、区域内企业多种形式水资源管理体制,使管理权属分割、管理责任不清,不利于水资源统一的科学调配和管理。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起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管理的方法、技术、手段较为传统,现代科技应用较少,水资源信息获取、水文测报、用水决策和调度指挥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管理水平整体不高;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还未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难以形成。
4 思考建议
4.1 落实水资源统一管理
①进行体制改革,进行水权分配,落实水权管理,结束多龙管水局面,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形成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水资源的调度、利用。②加快与水法配套的有关政策出台,强化取水许可制度落实。③加强水资源的基础工作,大力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城乡用水统一调度,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行,促使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2 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凝聚一切力量,消除一切阻力,持之以恒,将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上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速国民经济向节水型方向转变,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力度。
4.3 建立水资源规划管理
改变过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重新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价值,从流域着眼、地区着手、把当前和长远很好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序,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控制水资源开发,保障社会经济用水,实现水资源规划管理。
4.4 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评估系统
评估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反映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评估系统,及时了解水资源变化曲线,分析预测变化趋势,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相应措施,适时调整水资源管理的工作思路,为加强管理水资源管理保航。
4.5 调整用水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
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资源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就会产生严重影响,区域内河水利用率多数已超过70%;我市农业用水量已占总用水量80%以上,农业用水量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小,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用水结构不合理,必须进行调整,扩大林草地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逐步减少农业用水,增加人民生活、城市工业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定期向下游河道输水,保障生态用水,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1]甘肃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玉门市水利电力局.甘肃省玉门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兰州:甘肃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玉门:玉门市水利电力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