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中医辨证治疗撷要
2010-04-08张俊钰张珉耿爱梅
张俊钰 张珉 耿爱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1]。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时邪疫毒(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本病中医古籍中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和特征当属“时疫”、“温病”、“湿温”、“疮疹”等范畴[2]。中医药在防治“疫疹”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就我国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文献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为指导预防控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手足口病中医病因与辨证分型
手足口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温病”中的“时疫”范畴,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本病由于外感时行疫毒,经口鼻而入,与体内湿热相互抟结,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则见发热,口舌疱疹、溃疡,手掌、足底和臀部疱疹等症;重症者病情险恶,传变迅速。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高热、神昏、惊厥,甚则内闭外脱[3]。病机关键是心脾积热[4]。由于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而发口疮。3岁以下婴幼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正气未充,阳热毒邪侵袭人体后,迅即从阳化火,因此患儿发病之初,即见发热,口腔黏膜、手足臀部出现疱疹、斑丘疹,进而伤及肺系而出现咳嗽、气喘、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时若能施以治疗往往愈后良好,无后遗症。若传之心包(伤及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则可出现神昏或热迫血溢、皮下紫绀、吐血、咯血等危重症候[5]。
本病多属实证、热证,病位在肺、脾、心、肝,疾病按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因此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变证。治疗根据辨证分型和辨病分期相结合的原则,分普通型(卫气同病)、重型(气营两燔)、危重型(邪陷厥阴、内闭外脱)、恢复期(气阴两伤)辨证论治[3]。另外本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候为:壮热持续,嗜睡或烦躁,易激惹,头痛,呕吐,肢体无力,或出现肢体痿软,抖动,甚则神昏、抽搐等,舌红,苔白或黄腻。中医病证特点可以概括为“热”、“瘫”、“痫”。“热”多为高热,但多表现为身热不扬。多见嗜睡、倦怠,而无燥扰不安、谵妄、面色红赤等表现,热入心包或热陷厥阴等昏谵闭证少见;“瘫”指骤然发作的肌肉无力,肢体痿软、无力;“痫”主要指“风痫”。表现为易惊,肌肉抖动,但痉厥、角弓反张少见。舌象中,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苔腻多见[6]。
2 治疗方法
2.1 普通型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咽痛,咳嗽,流涕等;口内疱疹、溃疡,手足掌心疱疹;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2.1.1 银翘散 银翘散基本方:连翘9 g,金银花9 g,桔梗9 g,薄荷9 g,竹叶4 g,荆芥穗9 g,淡豆豉6 g,牛蒡子9 g,生甘草6 g。每日1剂,煎2次,取汁500~700 ml,幼儿不拘时候,可分多次1天内服完,较大者分2次服[8-9]。随症加减:疱疹较多,红晕明显者,加大青叶、黄芩、丹皮;疹色淡者,加滑石、通草;伴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咳嗽明显者,加枇杷叶、浙贝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姜竹茹[10]。
银翘散加减:银花6 g,连翘6 g,淡竹叶6 g,牛蒡子6 g,薄荷3 g,芦根9 g,丹皮6 g,玄参6 g,蝉蜕3 g,黄芩3 g,板蓝根6 g[11]。发热重者加石膏、知母,大便闭结者加枳实、大黄,尿短黄者加木通。水煎服,日l剂。
三豆银翘散:黑豆9 g,绿豆9 g,赤小豆9 g,金银花9 g,连翘9 g,板蓝根9 g,黄芩6 g,竹叶6 g,薏苡仁9 g,灯心草6 g,生地黄6 g,生甘草6 g[12]。小于3岁患儿用2/3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口服。
银翘导赤散:银花5~8 g,连翘5~8 g,黄芩3~6 g,淡竹叶2~3 g,生地5~8 g,通草2~3 g,甘草2~3 g,麦冬4~8 g,牛蒡子3~5 g[13]。高热39℃以上,加用三叶青(大青叶)4~8 g,生石膏6~15 g,或用小儿退热栓塞肛退热;手足皮肤红斑色紫加用紫草3~5 g,赤芍3~5 g,玄参3~5 g;夜啼烦躁加用蝉蜕3 g,钩藤5 g,灯心草2~3 g;少食苔厚者加焦山楂6~8 g,麦芽6~8 g,神曲6~9 g,鸡内金5~8 g。水煎2次,取汁90 ml,每日3次,每次30 ml喂服。
2.1.2 根芩连汤加味 基本方:葛根12~15 g,黄芩6~9 g,黄连2~4 g,甘草3~5 g,升麻3~5 g,赤芍7~9 g,浮萍7~9 g,薏苡仁12~15 g,茅根12~15 g,竹叶7~9 g。大便干结,加生大黄3~5 g后下;发热无汗,加青蒿5~6 g后下,荆芥5~6 g后下;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30~45 g,羚羊角1~2 g,水牛角12~15 g[14]。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 ml,分3~5次温服。所剩药渣,再煎汤浸洗手足患处,每日1次。羚羊角、水牛角另煎1小时,取汁约150~300 ml,代开水频饮。
2.1.3 败毒饮 藿香6 g,葛根6 g,金银花10 g,连翘6 g,芦根6 g,荆芥3 g,甘草3 g。水煎取汁200 ml,每日1剂,分次温服,小于3岁患儿用量逐减[15]。
2.1.4 泻黄散 藿香、防风、甘草各20 g,生石膏、生地黄、灯心草、牛膝各10 g,淡竹叶6 g,栀子3 g。每天1剂,水煎服[16]。
2.1.5 泻脾散加味 藿香、栀子、生地各10 g,防风9 g,石膏12 g,黄芩8 g,莱菔子6 g,生甘草3 g。水煎取汁200 ml,日1剂,分次温服,小于3岁患儿可用2/3剂量[17]。
2.1.6 中成药治疗 中药制剂注射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在退热、改善胃纳、加速口腔溃疡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取得满意疗效[18]。炎琥宁注射液进行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治疗,常显著优于利巴韦林[19]。喜炎平注射液经过磺化工艺处理后,提高了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的纯度,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毒副作用少[20]。
2.2 重型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手掌、足底、指趾、臀部丘疹、疱疹密集,疱浆混浊,根盘红晕;口腔黏膜溃烂,咽痛拒食;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化湿。
2.2.1 清瘟败毒饮 黄连3~6 g,黄芩6~9 g,栀子6~9 g,连翘6~9 g,水牛角9~15 g,玄参6~9 g,紫草6~9 g,大青叶6~9 g,白茅根9~12 g,鲜芦根15~30 g (或干芦根9~15 g)[3]。
2.2.2 甘露消毒丹 基本方:黄芩4 g,滑石35 g,石菖蒲10 g,藿香10 g,连翘10 g,白蔻仁10 g,薄荷10 g,野菊花10 g,射干3 g,薏苡仁15 g,生甘草5 g[21]。
甘露消毒丹合薏苡仁竹叶散加减:黄芩6 g,薄荷5 g,连翘10 g,射干10 g,滑石15 g,石菖蒲8 g(包),白蔻仁3 g,藿香6 g,浙贝母10 g,通草3 g,竹叶5 g,薏苡仁30 g,土茯苓10 g,板蓝根15 g,3剂,水煎服,每天服1剂半,分数次频服,2天服完[22]。
2.3 外治法
2.3.1 点灸法治疗 主穴:大椎、肺俞、曲池、尺泽、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发热加风池、少商;大便干结或便溏加天枢、上巨虚;消化不良或厌食、拒食加中脘、脾俞、胃俞;咽痛加合谷、天突;皮疹或疱疹加血海、少商、商阳。操作:使用周氏点灸笔隔药纸灸,每穴点灸2 ~ 4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天2次[23]。
2.3.2 中药灌肠治疗 药物组成:金银花10 g,连翘6 g,大青叶10 g,蒲公英10 g,蝉蜕6 g,芦根10 g,赤芍10 g,黄芪10 g。临证加减:纳差加干姜3 g、薏苡仁10 g,大便干燥加大黄5 g,咳嗽加川贝母10 g。上药水煎100 ml,2次/天,保留灌肠,保留20分钟,3天为1个疗程[24]。
3 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中医治疗疫疹,一忌初起即用寒凉,二忌妄用辛热,三忌妄用汗下,四忌误用补涩。特别在早期强调辛凉宣透,使疹能顺利透发,若疫疹初起即用寒药退热,会使热毒遏伏,影响疱疹外透[7]。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从清热解毒化湿、凉血透疹、疏风止痒几方面入手,内外兼治、标本兼顾、辨证施治、整体调节而起效。最近发生的手足口病告诉我们,西医对本病尚无疫苗预防接种的报道,对早期发热并不高的手足口病患者往往采取“退热”“输液”“消炎”,输液退热极易导致热毒内闭,误用激素更会使病情加重,用抗菌素消炎基本无效。而中医学在本病流行期间给易感儿口服抗病毒中药煎剂,可有效防止流行,可以用来开发预防本病的中药新剂型和建立起一个中西医配合机制,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传染病防治体系,使我国在应对手足口病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1]卫生部专家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M]. 北京:2008.
[2]任立中. 从“湿温”论述手足口病[J]. 河南中医, 2009, 29(7): 719.
[3]浙江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导方案(试行)[M]. 浙江省卫生厅, 2008.
[4]卢有亮, 林暄, 张泽钦. 中医从脾论治小儿手足口病[J]. 光明中医, 2009, 24(4): 722-723.
[5]刘世恩, 毛绍芳. 手足口病运气说[J]. 四川中医, 2009, 27(1): 23-24.
[6]王玉光,刘清泉,倪量,等. 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J]. 北京中医药, 2009, 28(4): 243-246.
[7]顾植山. 从手足口病谈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3): 285-286.
[8]马爱军. 银翘散治疗手足口病[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2, 14(2): 157-158.
[9]甄玉珍. 银翘散治疗手足口病50例[J]. 河北中医, 2009, 31(1): 127.
[10]张丽霞. 银翘散加减治疗儿童手足口病32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07, 13(9): 43,48.
[11]黄红梅. 银翘散加减治疗手足口病16例[J]. 江西中医药, 2008, 39(12): 31.
[12]尹蔚萍,夏杰. 三豆银翘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09, 24(1): 55-56.
[13]龚人爱. 银翘导赤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76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 19(5): 463.
[14]刘敏.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9(1): 27-28.
[15]程玉峰, 袁如柏. 败毒饮治疗小儿EV71感染102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 21(4): 290-291.
[16]张颖. 泻黄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J]. 新中医, 2007, 39(9), 75-76.
[17]陈英芳, 张洁. 泻脾散加味结合西药治疗手足口病45例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04, 22(1): 73.
[18]高树迎.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56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22): 244-245.
[19]韩亚芳, 赵涛,余江乐. 炎琥宁及其合中药复方治疗手足口病177例疗效分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 21(4): 283-285.
[20]吕燕芬. 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34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7): 545.
[21]张凡.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 四川中医, 2004, 22(1): 15-17.
[22]尹周安, 贺圆圆. 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J]. 中医药导报, 2008, 14(6): 10-12.
[23]杨骏,储浩然,程红亮,等. 点灸为主结合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 21(4): 286-288.
[24]牛立新,郭小平, 刁士琦. 中药灌肠治疗手足口病例811例报道[J]. 中国医药指南,2008, 6(24): 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