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和《孟子》看孔孟理想人格的承变

2010-04-07李凤鸣

关键词:圣人孟子论语

李凤鸣

从《论语》和《孟子》看孔孟理想人格的承变

李凤鸣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从理论核心、主体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孔孟在理想人格方面的承变。

孔子;孟子;理想人格;承变

先秦时期,各家学派都对理想人格做过不同的探讨。在儒家学派中,理想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不难发现理想人格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论语》和《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对儒家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论述。研究这些材料,对我们认识孔孟理想人格的继承及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理想人格的理论核心——“仁”思想的承变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理想人格最终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论语》中曾多次提到“仁”。孔子所说的“仁”,就是“仁者爱人”。《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所讲的“仁”要求从父母兄弟之间做起,以孝悌为本,然后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即《学而》篇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进而“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进而“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说,“仁爱”要从爱亲人出发,推及到爱国君,爱天下所有人。

孟子同样把“仁”从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即《梁惠王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还把“仁”规定为人的道德品格:“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是说,用爱“所爱及其所不爱”来表明对待不同事物的平等态度,以“强恕”的积极态度来推行“仁”的精神,从而达到“仁”的境界。

在理想人格的修养中,孟子不但重视“仁”,而且还重视“义”。孟子主张“居仁由义”,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这就是说“仁”是善的出发点,“义”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而且“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可见,孟子把“仁”和“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仁”是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义”是外在行动的准则;“仁”是人心,“义”是认识“仁”后的行为过程。

可见,孟子对“仁”的定义要比孔子具体一些。而且这种“居仁由义”的修养方法也大大深化了孔子的“仁爱”之道,使得理想人格的修养理论更加可行。

二 理想人格的主体——人格层次的承变

孔子的理想人格分两类:君子和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即使是被颂扬的尧舜,也未必达到了圣人的境界。《雍也》记载子贡问“博施于民而济众”是“仁”吗?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且不能完全称得上圣人,一般人自然是无法达到了。因此,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正因为圣人人格过于神秘,孔子便提出了便于践行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它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孔子通过与小人的对比阐明了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还赋予君子道德内涵:“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孔子看来,君子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成人之美而不道人之过,以“以安百姓”为己任。孔子之所以称子产为君子,就是因为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在修己时,还能敬上养民,使人们得到实惠,这就是君子的抱负。

孔子在塑造理想人格的同时,自身也作出了表率。孔子就具有刚毅、积极进取的人格。他以“君子儒”自励,为实现“仁政”理想,周游列国,历尽困苦,即使被人讥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矢志不渝,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并且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来警诫自己。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践行,激励着千百年来的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前进。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也为儒家文化中人格追求奠定了基调。

作为“亚圣”的孟子,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君子和圣人的分法,还将理想人格分为贤人和大丈夫。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尧舜尚且不能够完全称得上圣人,一般人自然是无法达到;孟子并不认为圣人高不可攀,而是“圣人与我同类”。孟子把尧、舜等称作圣人,认为圣人只是“人伦之至也”,“大而化之谓之圣”,“人皆可以成尧舜”。孟子通过强调圣人的普遍性,矫正了孔子圣人理论过于神秘化的倾向。

孟子还扩大了圣人的范围。孟子不仅认为伯夷、伊尹、孔子等是圣人,而且孟子还把一些成就十分突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视为圣人,如商汤、文王、武王等。在孔子看来,这些人最多也不过是贤人。比较而言,孟子理想中的圣人形象显得更为具体、真实。因此,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也就显得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贤人和君子。贤人多是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孟子认为“微子、微仲……胶鬲——皆贤人也”,“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可见,贤人是指品德高尚、有才能、为国家栋梁,对社会有很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至于君子,孟子也是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阐明君子。在修养问题上,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则君子必自反也。”这里,孟子提出了不同于孔子的观点:一是在“心”的作用下,君子所存的主要是“仁礼”;二是提出了“君子必自反”,即君子必须从自身来寻找“仁义”不能施行的原因。这实际上是孟子“君子反求诸己”思想的再次体现,也深化了孔子君子人格思想。

再次是大丈夫。“大丈夫”一词主要集中在孟子与景春的对答中,孟子对大丈夫人格做了总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诱惑他,贫贱不能动摇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比较而言,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更利于践行。

三 理想人格的培养——修养方法的承变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为:

第一,要立志。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志向的重要性。孔子经常向弟子谈起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立志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起点。但是坚持和实现志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对待立志与坚持的关系上,孔子重视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他强调在理想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要像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经受住磨练。

第二,要内省。孔子多次强调过内省。孔子教导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弟子曾参就严格执行孔子的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说,每天要从谋事情况、与朋友交往、知行一致三个方面去反省自己在思想、言行方面的过失,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培养。

第三,要力行。孔子提倡通过实践去完善理想人格。孔子一贯重“行”,孔子认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行义以达其道”。在孔子看来,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孔子还通过宰予白天睡觉的事,告诫弟子衡量一个人的品德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就是以“言必信,行必果”为依据对弟子进行表扬。在孔子看来“巧言令色”“言而过其行”都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尤其是着重于“行”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

孟子理想人格的培养,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主要体现为:

第一,尚志。孟子也重视“志”。 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在孟子看来,志是理想人格中最主要的部分,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不断使志向更加高尚,人只有“持其志”,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如同掘井一样,“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也强调意志的磨练,尤其是逆境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举于市。”都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困难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因此,只有经受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才能担当大任,否则一事无成。

第二,“反求诸己”。 孟子也重视自我反省。孟子主张“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反求诸己而已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就是说,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反省自己在仁、义、礼、智方面的过错,而不应把错误归咎于别人。孟子认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是说严厉的自反不仅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而且还是达到仁德的捷径。可见,道德修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否反躬自省,以及自觉发挥“自反”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

第三,善养“浩然之气”。孟子特别推崇“浩然之气”,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见,浩然之气包括三方面:首先要体悟义理,提高理性认识。其次,用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最后,一旦人具有了浩然之气,便可以立于天地之间。正是这样,“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孔孟的理想人格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二者在理想人格的思想核心、主体和培养三个方面存在着承变。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为历史所肯定。孔孟的理想人格思想,不仅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民族精神的塑造,无疑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年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 [M].中华书局,2000年

4杨伯峻:论语译注 [M].中华书局,2005年

5龙雪津:论孔子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构[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

6何永强: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建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OntheEvolutionoftheIdealCharactersintheConfucianAnalactsandtheMencius

Li Fengm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Mencius are taken as two important Confucian classics .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is elaborated theoretically in those two books from the aspects of core of the theory, the subject of the personality and the training methods . The ideas expressed in those books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Confucius; Mencius; ideal personality; evolution

ClassNo.:B222DocumentMark:A

赵洁婷 宋瑞斌)

李凤鸣,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0)02-0033-2

B222

A

猜你喜欢

圣人孟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论语·为政第二》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