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2010-04-07袁媛
袁 媛
(1.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 230009)
论崇高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袁 媛1,2
(1.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 230009)
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因而在音乐美育中,要重视崇高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学;崇高;审美教育
崇高,是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具有崇高价值属性的客体对象,是真与善的相互对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冲突,表现为观照主体在与客体对象动态的对立、冲突和抗争的实践活动中,预示着善将战胜恶,真将战胜谬,主体和客体、内容与形式、真与善最终趋于和谐统一,是一种动态的美。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崇高的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对“崇高”美的认识,就有人提出与崇高含义相近的“大”这一美的范畴。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时,不仅把美与善作为评价音乐美的价值尺度,而且首次将“大”与“美”联系在一起,他说《魏》乐“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1]3。尽管“大”这一概念多侧重于道德内涵的评价,但亦具有一定的美学意味。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他用“大”、“巍巍”来赞美尧的功业。这里言及的“大”,既有伦理意味上的高尚,又有美学意味上的崇高。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23。这里言及的“美”、“大”,从人的精神美的视角来看,“美”和“大”作为精神美的境界,“大”就含有美学上崇高的意味。到了战国时期,“大”这一概念运用得更为普遍。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1]3他认为天与地都是最伟大的,也是最美的,而且对“美”与“大”这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界定和区分。古人将“大”视为一种崇高美的外在形态,认为“美”与“大”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对这种“大”的形态的美,儒家更看中它的“美德”、“品德”等内在的精神品质。
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使用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罗马时期哲学家朗吉弩斯,他从诗学和修辞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特征,认为:“崇高可以说就是灵魂伟大的反映。”[3]西方第一个把崇高列为审美范畴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博克,他对美感规律有这样一种见解:“一般说来我们感受快乐都是从力量比我们低的一些东西上得来的。而痛苦的感觉则是由某些方面比我们高的力量引起的。”[4]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博克在对崇高与美的比较中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美感“以快感为基础”,而崇高感则“以痛感为基础”;美以小巧为特征,崇高则是巨大的、丑陋的,等等,两者是相对立的。他认为崇高的外部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是以痛感为基础的,引起人们痛苦、恐怖、危险的事物是崇高的来源。狄德罗发展了博克的思想,将崇高的范围扩大到社会,认为崇高感应该是一种“英雄激情”和“胜利感”。康德从哲学美学方面对崇高作出了最深刻的分析,他将崇高进行分类,认为有“数量上的崇高”和“力量上的崇高”。数量的崇高的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力量的崇高的特点在于对象力量或气魄无限强。同优美相对,崇高的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崇高感给人的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是一种仅能间接产生的愉快;那就是这样的,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感觉产生了。它的感动不是游戏,而好像是想像力活动中的严肃。”[5]
从东西方哲学家对崇高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是由渺小向伟大、由自卑向自豪的转变与升华。崇高形态具有与优美形态完全不同的特征。崇高的特征表现在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就客体方面而言,如果说优美形态的特征是形体的小巧玲珑、线条的活泼流畅、色彩的绚丽与调和,其基本形式是无拘无碍的和谐形式;那么崇高形态则是形体的巨大、气势的雄伟、形式的粗犷以及充满曲折、激荡的动态过程,其基本形式是巨大、雄伟、威严和激荡。巨大与雄伟、曲折与激荡引发主体产生一种激荡奋起的充满矛盾的审美经验,即崇高感。崇高感包含着伦理精神的高扬和理性智慧的探索。因此,它不像优美感那样和谐而平静,而总是在激荡不安的情感中去克服和净化卑琐与渺小,而使人格智慧得到提高并因此感受到对客体巨大无限的形式力量的超越。
二、音乐作品中的崇高美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存在于社会、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客体中,而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6]音乐中的崇高,兼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两类对象的形式特点。在音乐作品中,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描绘,音乐侧重于雄伟的渲染,旋律起伏大,音响色彩丰富,节奏富于变化,音乐结构庞大。如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作曲家描述了河流两岸优美动人的大自然景色,当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在黎明出现时,音乐以坚定的节奏音型构成新的音调,运用乐队的全奏,充分发挥铜管乐的音响,描绘了河流在险滩、峡谷中所形成的汹涌激流,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景象。又如我国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整部音乐作品气魄宏伟,意境深邃,通过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这四个乐章的演奏,描绘了长城的壮丽以及对民族历史的无比自豪之情,全曲具有磅礴的气势,给人以无限振奋的力量。表现社会崇高时,音乐往往通过各种矛盾的冲突,在激烈的斗争过程中展现悲剧式主人公的毁灭或正剧式主人公的胜利,是一种颂歌式的壮美。
在表现崇高美的器乐曲中,以运用交响手法的管弦乐最为突出。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它结构严谨、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层次清晰,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势宏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人们对战胜黑暗的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国辛沪光的《嘎达梅林》,描绘了嘎达这位民族英雄,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民起义,和封建王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最后由于历史的局限,起义终告失败,嘎达壮烈牺牲。在这部音乐作品中,作者充分运用铜管乐的音响,表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随着英雄的牺牲,中提琴再现民歌的旋律,崇高与优美的结合,使人民恢复了信念、坚定了意志、加深了对自己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与悼念的感情。在表现崇高美的歌曲中以合唱最为突出,音乐气势宏伟,富于激情,在高潮部分群情沸腾,体现人类对崇高理想的向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就是一部充分体现崇高美的典型之作。这位音乐巨匠运用了他当时所能调动的一切手段: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队、极富表现力的合唱,还有重唱与独唱,热情地歌颂了他终生不渝的共和理想。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刘炽的《祖国颂》等作品,都以磅礴宏伟的气势、汹涌澎湃的激情、高昂激越的格调,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历史上有不少带有宗教色彩的音乐也在崇高美的表现上成为人类音乐文化的典范。例如巴赫《b小调弥撒曲》、亨德尔《弥撒亚》、海顿《创世纪》、莫扎特《安魂曲》、贝多芬《庄严弥撒》、柏辽兹以及威尔第的《安魂曲》等,都是具有崇高美的杰作。这些作品以庄严的格调、雄浑的气势和澎湃的热情,表现出人类对和平与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悲悯与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宗教内容,并使它们在崇高美的范畴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艺术的崇高是观念形态的美,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和自然界中的崇高进行加工、改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再创造的产物。所以,音乐中的崇高较之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和自然界中的崇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品格。波兰哲学家英伽尔登说:“悲剧的、神圣的,或崇高的品质……体验这些品质提供一种对人生的领悟,而这种知识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充分的生动性而获得。”[7]
三、崇高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其核心是审美教育,通过对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审美理想的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灵结构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受到东西方哲学家的重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他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与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的前列。他认为,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因此他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地说:“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一教育、二净化、三精神享受……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8]出于实现某种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先哲视音乐为教化人的手段。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组合把感情直接诉诸心灵,因此最能拨动人的心弦。荀子认为,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而主要是“感动人之善心”[9]15-16。他明确反对“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9]15-16的小人欲望,倡导“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9]15-16的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它们就会以美浸润心灵,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10]在审美活动中,音乐作为审美客体是为审美者存在的,音乐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审美者作为主体,也是为审美客体存在的,主体通过审美实现自己。诗人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出现。通过审美的心境,自然的人已经高尚化,所以我们只要给他以重大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11]音乐教育只有在真善美、知情意统一的思想人格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才会体现其真正价值。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在音乐美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崇高价值的客体对象所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与客体对象斗争的艰苦性、意志的坚韧性和不屈不挠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音乐作品中,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之音越表现得激烈,对接受者的心灵感受越显得崇高。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实践证明,音乐对人们优秀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意境中,浸入到人的潜意识层,逐渐沉淀着由直觉转化的理性,潜移默化孕育出人的高雅审美趣味。在前面提到的诸多音乐作品中,崇高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中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热情,吸引人们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国际歌》把全世界无产者汇集起来,使共产主义理想的初步形态——社会主义变成美好的现实;《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而且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奔向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崇高美不仅比优美有着更为特殊的威力,而且有使人更高尚的特点。它能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的意志和增强人的毅力。具有崇高美的音乐作品,让人有一股激情、一种冲劲,它鼓舞人们用崇高的美、崇高的力量去唤起抗争、唤起警醒、唤起希望,使人们勇往直前地冲破一切藩篱枷锁,迎接新的曙光。爱因斯坦就对这种人类的崇高精神发出由衷的赞美:“一切宗教、艺术、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志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生理上的生存境界提高,并且把人导向自由。”[12]也正是如此,音乐才以无与伦比的震撼力鼓舞着人类战胜自我、改造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可见,在音乐美育中,崇高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对于培养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3]。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培养崇高的音乐审美理想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人们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具有更多理性成分的较高级的审美意识。人在和音乐的交流互融中会形成一个审美至境,并在对这一境界的体悟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人的使命感和尊严感油然而生,人在其中体悟到了生命,体悟到了人自身的伟大和内在的精神。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0: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90.
[3] 马 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4.
[4] 博 克.崇高与美[M].天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203.
[5] 康 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4.
[6] 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9.
[7] 谢嘉幸.审美与审美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1,(9):38-39.
[8] 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28.
[9] 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45
[11] 席 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118.
[1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五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9.
[13] 吕 茵.歌剧演唱的风格阐释[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0-172.
(责任编辑 蒋涛涌)
On Effect of Sublimity on Music Aesthetical Appreciation Education
YUAN Yuan1,2
(1.School of Music,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Sublimity belongs to the aesthetical appreciation category which is more splendid,complicat-ed and profound than elegancy.It represents a kind of beauty which is accomplished in strength and vigor,and the aesthetical appreciation ideal in sublimity has strong emotion and great impression. Therefore,in the music aesthetical appreciation education,sublimity is easy to arouse people's passion for pursuing and creating beauty.Moreover,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ves to set sub-lime ideal and arouse patriotism.
aesthetics;sublimity;aesthetical app reciation education
G633.951
A
1008-3634(2010)06-0170-04
2009-12-29
袁 媛(1972-),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