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2010-04-07刘天羽李炳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性化双性化阿尼玛

刘天羽 李炳煌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刘天羽 李炳煌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人格双性化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国外心理学界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中性化风潮在我国的盛行,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的研究热潮开始在我国兴起。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双性化是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荣格的原型理论对我们解释中性化风潮盛行的原因及正确认识中性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双性化;荣格;原型理论;中性化

一 双性化的概念

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人格双性化,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在心理学中,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做出不同表现。[1]双性化既不是两性的错位,也不是易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性格特征等,尤其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和长处。作为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并用原型意象中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人格面具与阴影,自性等理论来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在荣格看来,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同体,这种双性同体既是生理上的,又是心理上的,所以,人的情感和性格总是兼有两性倾向。

二 荣格原型理论对双性化人格的阐释

原型理论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的有力武器。原型(archetype)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其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布鲁姆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把原型划分为四个等级:“浅层次”的原型——人格面具(persona)和阴影(shadow);“灵魂型”原型——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精神型”原型——智慧老人(w ise old man);整体人格——自性。[2]

(一)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原型论述,是荣格心理学各方面内容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也是解释双性化人格的重要理论。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意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在男人的潜意识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质”[3]。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夏娃—海伦—玛利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的表现为性爱对象;玛利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的创造源泉。[4]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玛一样,阿尼姆斯既是原型的意象,也是女人的情结。同样,荣格也描述了女人内在的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尔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往往最初表现为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与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然后是充满灵感与创造的形象。[4]

在荣格看来,人的性格总是同时具有两性倾向,这也是两性得以沟通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条件。男性外表上具有阳刚之美,女性具有阴柔之美,但是在其内心里,这种性格是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中,男性温柔体贴的性格会更受女性青睐,而女性较为独立自主的性格也越来越受到男性欢迎。在因《王的男人》热播而走红的李俊基身上可以看出,俊美漂亮兼具女性特征的男明星受到大众的狂热追捧。从中国本土的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和《超级偶像》中走红的女生李宇春和张芸京更是以其中性化的装扮和外形赢得了大众喜爱。这种中性化审美风潮的大行其道,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种原型的发展。而大众对中性化现象的接受,也是其自身内在原型的一种投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喜欢甚至崇拜诸如李俊基这样的具有两性特质的人。

(二)人格面具和阴影

如果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心灵中内在的部分,那么人格面具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演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但是人格面具只是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来的自己。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外部的那种得到社会认可的,并且能和一个人应怎样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观念相一致的人格。”“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人格面具协调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以什么形式在社会上露面。”[6]

阴影是荣格用来描述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7]和弗洛依德对于阴影的解释基本相同,荣格也认为阴影是由于意识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而处在阴影中的内容大多数是邪恶意念或让人不愉快的生活经历。这种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投射到别人身上。

人格面具和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人们倾向于掩盖我们的阴影,同时修饰和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从心理分析角度来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时,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要求温柔贤淑,其女性特质的面具得到发展,而身上的男性特质被压抑到阴影当中。而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女性只有掩盖自身娇媚柔弱的传统气质,给自己带上坚强、硬朗、豪放洒脱的男性气质面具,这样在残酷的职业竞争中才会处于更加有利地位。

(三)自性

自性(self)或自性化(individuation),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概念。自性代表一种整体人格,是意识自我得以维持人格外在统一的基础和依据。自性作为精神的一种整合力量,能够潜在的把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格过程内容和特性都结合在一起,使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意识自我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自性就会让集体无意识去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满足人的需要。[8]在这里,自性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能够调节人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面对现实生活。

在各种原型中,自性这一原型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它是混乱状态中调节人和秩序的恢复者,以保证人格得以实现其最大可能的统一和完整。[9]个体身上所兼有的两性气质,只有通过自性才能达到统合。自性保证了男性意象和女性意象在个体身上共存而不至发生混乱,产生性别倒错和易性癖等现象。荣格说,自性是我们称之为个性的联合体的命中注定最为完整的表现,达到这种自我完满与自我实现之境,应当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三 对中性化风潮的反思

近年来,中性化浪潮席卷社会,女性流行短发 BOBO头,男性开始留长头发;女生性格越来越张扬,大大咧咧,男生性格趋向于温柔腼腆,甚至是细腻敏感;女生喜欢不穿裙子,男生则越来越注重外表……。从我国的中性帅气美女李宇春和温柔妩媚的李玉刚受到众多歌迷的追捧,到韩国人气爆棚的花美男金希澈等等,这种“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流行风潮大行其道,大有模糊两性之间差别的趋势。

(一)中性化盛行的原因

中性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传统文化的积淀。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现象,古已有之。具有阴柔女性美的男子,较为出名的如潘安、宋玉等人,基本上相当于今天所谓的花美男。而最出名的具有女性特质的古代男性当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红楼梦》中写宝玉的外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从这样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贾宝玉单从外貌上就具有中性化的倾向。而他亲近女性远离男性的行为作风,更是具有明显女性化的特征。易中天也曾说过,《白蛇传》中的许仙,《西厢记》中的张生,《梁祝》中的梁山伯都带有很浓厚的女性化色彩。女性男性化的情况,在史书中也并不罕见。从武则天到穆桂英,再到鉴湖女侠秋瑾,这些女性身上无一不散发着男性的勇敢、果断和豪迈,她们也成就了许多男性都无法企及的丰功伟业。

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身上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中性美的追求。中国自古就提倡“刚柔相济”,倡导一种“中”的美。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天之道》中说:“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地之功也。举天地之道美于和”。强调美在于阴阳的融合与协调。这种追求中性之美的文化传承到今天,无疑会对社会审美风气产生影响。

2.社会转型推动性别角色转变。中性化风潮的盛行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男性方面来讲,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机器使用的普及化,体力劳动的相对减少,男性在体力方面的优势日益减弱。而风度翩翩,有涵养的男士则更容易受到女性的喜欢,工作上也更容易得到认同。所以,男性对阳刚之美的追求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精致的外表和温文尔雅的风度。从女性方面来讲,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要兼顾家庭和事业两方面。在职业竞争中,娇柔内敛的特性是无法取得事业成功的,而精明干练才是职业对于女性的新要求。而要想处理好家庭和事业,女性更是要充当多面手的角色,这是传统娇弱女性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女性要想在事业和家庭方面取得双丰收,就必须要学会坚强、干练、洒脱。这种中性的气质可以使女性更容易取得成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转变,使得男性身上的阿尼玛和女性身上的阿尼姆斯充分发展,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会固定的人格面具。

3.大众媒体的炒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10]从中性化风潮的发端不难看出,大众媒体是中性化风潮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帅气、酷炫的李宇春是从某卫视举办的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娇柔妩媚的李俊基是因为电影《王的男人》一炮而红的;而现在备受关注的新歌手张芸京也是从台湾某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中走进人们视线的……其他选秀节目如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都捧红了一大批具有中性化倾向的明星。媒体为了收视率而进行的铺天盖地的炒作,无疑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形成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新异事物,喜欢追求潮流。而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使青少年在从媒体中接受信息时强化了“中性美”的评价标准,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这种标准,并进行模仿。

(二)正确看待中性化

在荣格看来,人是生而存在异性化的气质意向的,这种异性气质意向存在于人类历史的积淀当中。但是这种异性气质意向发展到什么程度,会起到何种作用是因人而异的。在荣格的理论中,双性化代表了人格的统合,是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些调查研究也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个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Bem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无论男女天生就存在两种性激素,只是在女性身上男性激素分泌较少女性激素分泌较多,男性则相反。所以,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看,中性化现象产生有其必然性,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必过于担忧。

此外,中性化能够得以发展,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社会的包容性。中性化现象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摆脱束缚,更加自由的发展,追求自己本真的性格气质。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的:“人性本来就应该像色谱,要学会接受中间色,接受多元”。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放任这种中性化风潮的越演越烈,很有可能会出现性取向混乱、混淆主体的性别角色意识,导致性别错乱现象的产生。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避免男女生性向的扭曲,使青少年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崔诚亮.荣格的原型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

[3]弗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M].刘韵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7]李曙光.基于荣格理论的儿童人格双性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王晚霞)

M odern Interpretation of Jung’s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Theory

LIU Tian-yu, LI Bing-hua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Xiangtan 411201, China)

The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refers to a person that has both male and female’s personlity. Psychologists overseas have studied this theor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ve obtained many achivements. However, w ith the prevalent of neutral trend in China, a new round of study androgynous has stared.In Jung’s archetype theory, human beings naturally have neutr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drogyny is the highest stag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Jung’s archetype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for the public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prevalent of neutral phenomenon and treat it rationaly.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Jung; archetype theory; neutral

B151

A

1673-2219(2010)07-0047-03

2010-05-18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S090147)。

刘天羽(1985-),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李炳煌(1966-),男,湖南双峰人,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中性化双性化阿尼玛
周韶华作品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
阿尼玛卿,常在于险远
摄影《阿尼玛卿冰川》
中性化服装与女性独立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阿尼玛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浅析女装中性化的服装设计发展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