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古 虚 名
——小议荆轲
2010-04-07刘丽华
刘丽华
千 古 虚 名
——小议荆轲
刘丽华
作为刺客,荆轲可谓受人瞩目与称道。但无论从当时刺杀秦王荐刺客、交刺客、备信物、取沃土、求利刃的精心准备,还是副手的挑选,以及荆轲与太子丹的心理分析,荆轲刺秦王必以失败告终。这既有外在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荆轲个人原因。他导演了一场悲情演出却坏掉了刺秦大计。他是个好演员却不是成功的刺客。虽然过程重要,但结果往往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由此看来,荆轲实不值得称道。
历史背景;侠客品质;心理状态;国家利益
荆轲刺秦王,历来为人赞赏,对荆轲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恪不足道也”。朱熹也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更多的人是肯定、称颂,司马迁、左思、陶潜都赞他,近代的龚自珍更是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但无论赞颂也好,非议也罢,都是看到了荆轲身上的“义”和“慷慨”。赞的是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士可杀不可辱”;非的是荆轲妄想以一自己之力阻历史车轮前进。但我们从《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真的看到了荆轲这种品性了吗?笔者认为不然。
且让我们先分析刺秦前的情况:
其一,燕太子丹曾质于秦,太子丹和秦王曾经交往与赵,后秦王登位后“遇太子丹不善,故太子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也就是说,刺秦一事。太子丹早有此心。
其二,“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燕本不与秦接壤,秦灭赵后屏障已除,燕处于危急时刻。
旧怨新愁集结于太子丹心中,以国力抗之而不能,唯求刺秦王以缓燕之危急,以平心中之怨。为此,太子丹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备:
先,荐刺客。燕有一为人智深而勇沉的田光先生,知丹心急,力荐荆轲。而后为“勿泄国事”自刎身亡。(丹一失智深谋士)
次,交刺客。丹对荆轲是“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重金交士)
三,备信物。“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亡燕,秦王购之千金、邑万家重赏寻拿此人。”荆轲知唯有此人才可取信秦王,知太子丹不忍,遂果断决定“私见樊於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樊於期自刭。(太子丹失仁义)
四,取燕肥饶之地――督亢献于秦国。削己以强敌,示弱以安秦。(燕失肥沃土地)
五,求利刃。“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以秦王血肉之躯,我们似乎看到了死神的笑脸。
太子丹在失去仁义、智士、沃土、重金情况下,准备一击而中,保燕平怨,“刺秦”却功亏一篑,原因何在?“刺秦”一事可叹惋的是燕而非荆轲。换句话说,刺秦失利乃至燕的灭亡,荆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荆轲实不足称道,为什么如此说呢?
刺秦大计失败于副手的不力:到秦宫廷后,秦舞阳失色,没有和荆轲一起献图献匣。图穷匕见时只有荆轲一人面对着秦王,以致秦王环柱而跑,荆轲在后追赶而不是前后包抄。最后,秦王拔剑,荆轲投匕首,亡。荆轲一死不足惜,刺秦大计失败足以痛心。试想如果荆轲在太子丹怀疑的声音中,不意气用事,耐住心性,苦候“居远未来”的心中合适人选共同赴秦、刺王,而不是怒而出行,其结果呢?也许中国的历史要改写!
“刺秦”大计的失败归罪于荆轲,我认为除荆轲的意气用事外还应该有以下原因:
第一,没有家国观念。“荆轲本卫人,其先乃齐人,徙于卫。”战国纷争,家国观念淡薄,朝秦暮楚时时发生,“士”们失去了固有的家园,常以一己之能通达于诸侯,对他们而言,既没有家也没有国,怎么会有为国而舍自尊的事呢?比起春秋战国时另一刺客要离,荆轲真的差的很远。要离刺杀庆忌后,吴王阖闾要封赏他,要离推却说“我杀庆忌,不为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大丈夫当有此气度,以天下为公,他不惜自伤右臂,又要阖闾按计杀死自己的妻子以取得庆忌的信任,没有一心为公为民的想法,怎会有这样的做法。比起要离,荆轲又能算什么呢?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第二,“士为知己者死”左右着他的心理。自古以来,知音难寻觅,遂有伯牙摔琴奠子期,千古一曲《琵琶行》……即使到了现代,天涯咫尺,同床异梦还是横在人们心中最大的刺!茫茫人海,寻觅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真的很难!因此“士为知己者死”成了一位又一位有才能的人为报知遇之恩而赴死地的最好心理诠释。而且战国的“士”基本失去了他们的经济基础,缺少经济保障,有的甚至沦为下层卑贱职业。面对诸侯王孙的折腰,厚币卑词的礼遇,有几人能不誓死以报呢?只是,太子丹真的就是荆轲的“知己”吗?信陵君迎侯嬴于夷门,等候于集市,盛宴于堂中。当日的信陵君心中可有要侯生为其“窃符救赵”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赏识,是知遇,是知己、是可以为之效劳的对象。而太子丹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接近荆轲,而荆轲享受了太子丹的财物,不为人效力可否矣?不可,不可的……
第三,荆轲刺秦王也与剑术不精不无关系。作为刺客,完成使命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有智谋有武艺。荆轲谋不如专诸,艺不如要离。专诸为谋刺成功,鱼腹藏剑,突然发难,一击而中刺死吴王僚。要离刺庆忌时,庆忌作为吴第一勇士,都不能相信这事实,因此在庆忌手下要杀死要离时,庆忌说不能一天死两勇士。足见要离的勇猛。而荆轲刺秦王时,秦王空手环柱却不能被杀死,《史记》中写“荆轲游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去。”这样剑术不精的荆轲在面对手持宝剑的秦王,单打独斗时也还被砍,岂不在意料之中?
这样剑术不精,无为国报效心态,又非为报知己,刺秦怎能成功?
被人称道的“易水送别”不过是一场悲情演出,相对最后太子丹的被杀,燕的灭亡,易水送别再慷慨悲歌又有什么价值?不过是荆轲的一场悲情演出秀。
太子丹可以说遇人不淑,而荆轲在最后为自己辩解“事所以不就,以欲生劫之”更让人齿冷。荆轲言外意无非要劫持秦王,如曹沫对齐桓公,使秦王退回诸侯土地。可是“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守信约者”,秦王怎能是齐桓公?并且战国不比春秋,信义沦丧,道德失守,荆轲一言岂非可笑?
由此观之,荆轲实不足道。
DiscussionoftheFamousAncientChineseFigureJinKe
Liu Lihua
As an assassin, it may be said that JinKe was popular and praiseworthy. But the assassination of the king of Qin Dynasty finally ends in failure. As for the result, two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 one is the external factor, the other is individual quality. And the latt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 JingKe directs a sentimental performance but brings the important mission to ruin.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assassination is important, people still seek for a better result.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thinks that JinKe’s behavior is not prais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 character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 ; state of mind; interests of nation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宋瑞斌)
刘丽华,中级教师,鸡西市第一中学,黑龙江·鸡西。邮政编码:158100
1672-6758(2010)05-0098-2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