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取向分析
2010-04-07吕善辉
吴 韩 吕善辉
(河北省唐山市外国语学校 河北唐山 063000;①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取向分析
吴 韩 吕善辉①
(河北省唐山市外国语学校 河北唐山 063000;①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全球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取向 影响
1 全球化进程中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它表现为“世界的压缩,也表现为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意识的增强”。全球化进程不断改变着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人、教育和社会三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关系网络,它们的关系网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涉及的问题。因此,思考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包括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不能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以及它们这个关系网。从人与社会关系角度,人的德性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程度。“没有社会,就没有道德目的”。人的德性发展从来都不是自身凭空想象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的德性现状。但是人的德性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道德有时会超越现有社会发展的水平,呈现出超越社会发展的情形,反之亦然。从人与社会发展方向角度,社会发展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个人的德性发展方向,使其与社会发展同向。但是,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完全的受动者,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的德性发展会呈现多方向性,这其中既有与社会发展方向相同的一致性,也有与社会发展方向相反或者矛盾的差异性。从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角度,人的德性发展的规律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人的德性发展往往带有极强的理想性,这很有可能造成其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而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的作用,人的德性发展只是其中的一种力量。当社会发展中形成有利于人的发展氛围时,人的德性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当社会以牺牲个人发展包括个人德性发展来求得某种进步时,人的德性发展就会被抑制。思想政治教育是连接德性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作用,可以有目标、有区别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德性发展的要求内化为人的意识。人的德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德性发展水平,选取合理的德育内容,采用科学的德育方法,这样才能把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化为人的德性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一头连着人的德性发展,一头连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德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推动着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把人的德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作为思考政治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是必然的。
2 全球化进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影响
2.1 全球化进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积极影响
2.1.1 全球化进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提供了新思维。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康帕涅拉所说:“全球化不是一种具体明确的现象。全球化是在特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方式。”今天,民族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主体,民族是理解全球化进程中许多现象和问题的基础。所以,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应该以民族国家立场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做到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立场的结合就是坚持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2.1.2 全球化进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提供了新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中思想领域交流的深化,西方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引进,给思政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思想、理论借鉴。尽管国内外思想有较大差异,但西方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体现着人类共通的东西,具有共性。同时,全球化进程中的普世文化为思政教育目的注入了新的内涵。思政教育背后的理论预设,往往深刻影响着思政教育目的的取向。比如:实用主义、尊重人权、生态和谐、普世伦理等文化观念,这些都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1.3 全球化进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提供了新方式。全球化进程中的信息技术为收集思政目的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新方式。信息技术本身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是全球化进程使得其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技术。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现代传媒手段也已经迅速延伸到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形成了多人互动形式。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可以使各种意见迅速汇总起来,为合理确定思政目的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2.2 全球化进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消极影响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对青年人品质的憧憬、预测和追求。任何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一定的思政教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有极强的阶级性。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主权都受到了挑战,并不同程度地被削弱了。
3 全球化进程中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新调整
全球化进程不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全球化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这种变化对个人、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要求我们对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①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要强化社会主义意思形态,特别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功能,使非意识形态从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全球化进程对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到非意识形态性的教育要求中去。因为“一定意识形态作为一面旗帜,为一定社会或国家进行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目标的引导,对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阻滞”。②坚持以人为本,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对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但是“现实的个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只有以一元性的教育目标为前提,关心教育对象的需要,根据教育对象逐步实践目标的多样化,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取得实效。③将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国人不可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民族性就在于其是否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教育的民族性,就是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追求人际和谐、推崇“仁爱”的做人原则;弘扬谦敬礼让,克骄防矜的做人态度;倡导言行一致,强调诚信的精神追求;重视自身修养,强调道德践履的为人方法。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等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时,将全球化进程中反映人类进步的外来文化因素纳入到思政教育目的中来,这对于促进或保持教育目标的全球性和先进性会有极大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仅仅宣称一种观念是非美国的,非英国的或非德国的就不予接受,这显然不是一种真正的论辩。”道德具有推进个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无端干扰它。道德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并非人为道德而存在。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伴随着物质、能量、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流,全球化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全球化进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身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它做出一定的变革。具体说来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应做到:①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弱化非主流意识形态。②提升被教育者的地位,重视实现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结合。③努力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髓。
[1] Durkeim.Moral Edu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1.52
[2]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3]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44
[4] 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2010-03-08 收稿)(陈 迁 编辑)
D 64
A
1008-6633(2010)03-4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