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010-04-07高月春
高月春
(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务处 河北唐山 063000)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月春
(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务处 河北唐山 063000)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建议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文学、艺术、音乐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转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气质,使之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当前各高校的头等大事。鉴于此,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 加快课程改革,确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造现有的过分功利化的教育体系与内容,使学生由狭隘的“为功利而学”转变为“为做人而学”。
1.1 在“两课”上求实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课。作为任课教师应加强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想品德上,应将重点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2 改革课程设置 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的必修课要少而精,加强针对性,如大学语文和公文写作,从基础抓起,着重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开设的选修课面要广,增强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如青年美学、个体形象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1.3 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籍管理 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人文课程方能毕业,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及攻读第二学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美国M IT要求本科生每年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八门课程,每门课 9个学分,共计 72个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也有类似规定。在法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社会学科课时数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 20%,日本占 19.3%,前苏联占 13.8%。鉴于此,必须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研究确定人文社会学科应占的比例,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
2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和稭的师生关系
2.1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基本上是根据专业和课程的教学需要建设起来的,其专业素质较好,但人文素质相对不高。学校应加强师资的补充和培训,既要从数量上扩大队伍,又要从质量上加以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讲习班、研讨班,为新课程、新专业所需教师提供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利条件。
2.2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和追求完美人格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回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丰富的人文品质,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治自律、自主发展”等人文精神指导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逐步成为生机盎然、富有人性的社会化过程。
3 优化学校人文环境,凸显校园文化功用
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在外界环境的熏陶下经过个人“内化”而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密切相关。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学生一旦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感染,从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3.1 “硬件”方面
3.1.1 加强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名人塑像、纪念碑、语录牌等,体现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人文景观向全体师生传递着一所学校的光荣传统、办学精神,能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和建校的热情。
3.1.2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大方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育。
3.1.3 加强舆论宣传。结合学校工作中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名言警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各类校园报刊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3.2 “软件”方面
3.2.1 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一个学校要有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一种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领导到教职工都应率先垂范,讲公德、讲学习、讲正气,从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3.2.2 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校园活动,举办高雅的欣赏活动、人文讲座、辩论赛、读书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2.3 建立起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具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们的家,既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成长
4.1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自身,因为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行动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应努力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自身的醒悟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品质,形成一种成长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从自我做起,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4.2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人文景点、博物馆等参观考察,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与工农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同时,利用每年寒暑期的社会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社会调查、专业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国情、民情、社会历史、人情风俗,锻炼他们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中单项传输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5 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5.1 政府重视 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规定、文件、制度、检查、督促和重视程度是关键。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政府应牵头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系统研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教育立法的形式,使人文课程体系在高校中得到执行;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落实做好引导、服务和督促工作。
5.2 组建研究室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室应配备雄厚的师资,并负责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同时,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规格,制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大纲,遴选必读书目,并编写必要的导读材料。教材建设一定要保证质量,特别应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毋滥。研究室还要负责制定配套措施,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5.3 舆论支持 社会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计划的执行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前瞻性、先导性、潜在性的系统工程,许多工作是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需要人们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舆论发挥作用,从人才培养规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
5.4 保障经费 足够的经费是保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位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国家、学校都应重视这项工作,所需经费可逐步列入校年度经费预算。经费投入包括: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工作的投入;加大对师资培训、深造力度的投入;加大对高等学校人文、历史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投入等。
5.5 完善评价体系 确立人文素质评估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依据。评价标准是“指挥棒”,有了这个“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人文素质。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面向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从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出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愈加进步,社会物质文明越加高速发展,就越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1] 顾亦然.谈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4):30
[2] 何荣波,罗爽秋.必须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4
(2009-10-26 收稿)(陈 迁 编辑)
G 641
C
1008-6633(2010)03-4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