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虚拟化——基于众包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考*
2010-04-07孙兆扬
孙兆扬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大学虚拟化
——基于众包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考*
孙兆扬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互联网的兴起和众包的成功,造就了“个体”的崛起。基于网络发展的众包模式开始渗入教育领域,带来了高等教育网络化、虚拟化、无边界化以及更加开放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变革,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因此,思考探索基于网络众包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虚拟化;众包;高等教育发展;思考
一、众包模式的兴起及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并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考方式,推动了全球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目前,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23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网民在2011年将达到15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互联网的普及与兴起也造就了“个体的崛起”。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信息发布逐渐从静态信息向内容聚合转变,互动模式也从用户被动接受转变为群体参与,公众成为信息网络时代的主动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主动”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网络时代的“个体”的崛起首先在商业发展领域展露锋芒并获得巨大成功。
美国礼来制药公司于2001年创立的“创新中心”网站上聚集了145000多名“科研人才”,分布在175个以上的国家。“寻求者”——波音、宝洁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把科研难题抛到“创新中心”上,寻求“解决者”——“科研人才”来破解。目前,“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重要研发供求网络平台。韩国著名的“群众媒体”——Oh My News——仅有35位全职记者和编辑,却已拥有70万读者,4.1万名群众记者。
2006年6月,美国《连线》杂志记者杰夫·豪经过思考和梳理,将这种崭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称之为“众包”(Crowdsourcing),用来描述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维基百科将众包定义为:指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所谓众包实质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
“众包”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源于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反思。目前,“众包”从创新设计领域切入,已经成为备受华尔街青睐的新商业模式。这已不只是一场互联网的变革,而成为涉及商业和整个社会的变革。事实证明,“众包”已经对美国的一些产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一个跨国公司耗费几十亿美元也无法解决的研发难题,被一个外行人在两周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过去要数百美元一张的专业水准图片,现在只要一美元就可以买到。如今,波音、杜邦、宝洁、G oogle、亚马逊、IBM以及其他世界知名大公司都在互联网上提交困扰他们的技术难题,向全社会寻求解决办法。而任何人只要具备解决所提出难题的能力,都可以平等地获得机会。
众包颠覆了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成为微利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它具有无边界、开放性、主动性、交互性等典型特征。
1.众包具有开放性、无边界的特征
众包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运作的,因此具有开放性、无边界的特征。过去,企业的研发和创新都是封闭式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眼光投向外界,借助社会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创新与研发实力。众包打破了企业的封闭边界,对公众完全开放。尤其伴随Web2.0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劳动组织形式边界被无限扩大。企业的生产研发与消费者消费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企业生产成为一种“社会化生产”。
2.众包倡导自由、平等、创新的社会文化
众包不仅与技术有关,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自由与平等、创新与创造、生活与生存。依托互联网兴起的众包强调社会差异性、多元化带来的创新潜力,倚重的是“草根阶层”,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对别人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众包倡导主动、创造精神,遵循“一项工作的最好人选就是最想做该项工作的人”的原则,充分认可尊重消费者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动力,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3.众包蕴涵着与用户“共创价值”的理念
众包的优势不仅在于经济效率。众包意味着产品设计由原来的以生产者为主导转向以消费者为主导。以生产者为主导是“为了市场”,而以消费者为主导,则是与用户“共创价值”。没有谁比消费者更早、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将比传统占主流地位的以制造者为中心的创新更有价值。
二、基于众包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考
互联网的兴起和众包模式的出现,促使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国际化、个性化。事实上,“只要你们把Web2.0的整个概念应用于教育,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根本特征开放性、非线性和交互性与传统教育存在巨大差距和交错。这将使传统高等教育面临冲击挑战与机遇选择并存的局面。无边界的更加开放的教育正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并将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这也意味着传统教育必须面向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推动教育范式的转变。
1.无边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互联网的诞生使我们的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美国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指出,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使命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自由共享,使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的以物质和能量作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平台。作为社会重要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必然要顺应这种潮流,其定位和功能必然要发生深刻变革。
网络环境下的众包倡导一种打破边界限制的社会化生产。“后工业时代的组织模式是一种跨越传统商业界限的虚拟网络组织模式。我们所说的网络并不是指技术层面的网络,而是指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网络和社会关系的网络。这种网络存在一种历史的演进。”企业完全打破了组织和围墙的限制,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融为一体,激发了公众的学习动力和创造热情,极大满足了公众的需求。这对当前教育的社会化、无边界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普遍发展的环境下,学校将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和组织实体为标志。在信息环境中,学生学习场所、学习时间都在从固定走向移动、弹性。这一转移将打破教育时空范围的限制,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近几年来,一场利用互联网向全球提供开放的、免费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运动正在悄然兴起,美国的虚拟免费大学也正方兴未艾。
维基百科的教育计划“维克大学”是一所虚拟免费大学,没有授课教师,维克大学的“学生”或者说是“注册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1.2万,学校拥有4500多个学习计划。而且这所虚拟免费大学的学生仍然在不断增加。美国凤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1989年推出了第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系统,后逐步发展成为凤凰城大学网上校园。国内的虚拟化大学也在开始初露端倪。始于1999年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始逐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网络教育“至2007年共有67所普通高校开展了网络教育,在校生数约为100万人”。
2008年,在上海召开的“2008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上,来自五大洲47个国家的110名校长,400余名专家学者达成一致共识,认为全球跨边界的发展趋势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完美风暴”,传统的“实体”大学已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在当今的学习环境中,网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网络能聚集世界上最佳的才智和最先进的思想,通过网络人们能够互相学习,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全球关联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命题,未来教育发展最大的机遇在于建立网络与需求的一种新联结,形成一种全球关联彼此受益的新型伙伴关系。
美国 TraceyWilen-Daugenti博士在“扁平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与突破——美国高校网络信息教育现状与前瞻”论坛上这样表示:“学生是‘永远青春’的,会很快跟随当下的技术趋势。我们看到,现在学生们的应用方向已经从Web2.0向‘移动性’过渡,并从被动地消费知识转为主动地创造知识。所以,学校应为他们提供一个互动、全球化和虚拟的环境。”
2.虚拟教育必将带来学习方式和教育范式的革命性变革
众包作为一个网络虚拟平台,企业潜在的生产力隐藏于公众之中,每一名公众都有可能是推动企业研发创造的动力源。“众包,具有一种令人惊讶的能力,它能从人们意想不到的犄角旮旯将有才华的人发掘出来,像一个巨大的猎头机构。”在公众参与者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众包能培养和发展才华”,这个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了公众的学习和创造欲望,极大满足了公众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力量。这对在网络环境下探讨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有效促进教育主体、客体的融合,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开创一种基于问题意识和学生中心的终身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推崇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数字信息时代教育价值观念的核心。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和运用信息及创新将成为21世纪学生的中心任务。网络学习正是一种以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为典型特征的教育。基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将改变学生“由别人教育”为“自我教育”,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选择信息和知识。学生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自由空间,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时间不再固定于学时。学生学习完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阻隔和限制,广泛地获取知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兴趣出发,以问题为学习的中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产生创造性成果,推动自身成长。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学习代表着未来学习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顺应了知识经济社会中数字化生存的趋势,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权威知识在网络时代被消解,人们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学校里学到终生受用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必将变革成为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以学生获取方法与信息、创造知识作为衡量尺度,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的角色也将发生变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的传输者,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被网络大大拓宽,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融合统一。
有专家为在线教育期刊《创新(Innovate)》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样的未来:“那时候社会技术连同以知识创造与社会参与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根本性的转变提供了潜能,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以反思式与自教自学的方式访问同学、专家甚至更广阔的社区。……这种教育体验立足于社会,并突破教室与学校的界限,大大扩展教学的视野”。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促成了教育范式的转型。高等教育将把终身学习者作为目标群体;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会改变,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终身受到教育。”
3.大学虚拟化将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拓展有效路径
人力资源将决定世界未来的竞争格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战略目标。大学虚拟化发展所带来的创造性活力,将弥补传统教育带来的不足,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拓展有效路径。
传统的工业社会秉承的教育观念是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养老阶段。在各个阶段里界限分明,人的发展时间变化成了线性的过程。在这种发展序列中,教育只是人生初期的一个“封闭式、一次性消费”的概念和阶段。
赫钦斯于1968年在《学习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学习社会”一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三个基本概念作了描述,并加以梳理予以理论化。此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逐步成为世界上主导性的教育思潮之一。
厉以贤认为,“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所谓学习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进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全民学习权的保障,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学习环境的形成,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实质是打破了教育的界限和分野,将整个教育体系全部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体制的建设将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网络化开放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开放式的教育有利于建立多入口多出口、纵横贯通的立体化教育体系,使任何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得到学习和教育的机会。网络化教育具有面对教育市场的办学的灵活性、教育的多样性、应对市场的敏捷性、机构的简化性、办学的营利性、管理的网络性、教学的虚拟性等特征。在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终身教育体系更需要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主的各类形式灵活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学习形式。
近10年来,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信息化;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为社会公众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便利,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上,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大学虚拟化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契合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理念。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环境、方式的多元与灵活恰恰符合传统教育向更加开放领域迈进的要求。网络化虚拟教育的兴起弥补了传统高等教育在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不足,使教育资源得到了集约化应用。基于网络的大学虚拟化大大拓展了构建学习型社会有效路径,将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大大推动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更加开放的虚拟化、数字化发展,正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有效改变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传统实体高等教育相互融合补充,为构建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拓宽了路径。我们必须要从战略高度加以认知,把握机遇并充分应对这种趋势和变革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1]凌曼文.众包:人人都来卖点子[N].中国计算机报,2006-09-18.
[2](英)布兰达·格丽.21世纪高等教育:开放与远程学习面临的挑战(在“2008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上的主题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08,(6).
[3](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葛道凯.中国非传统高等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
[5]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G640
A
1008-469X(2010)04-0078-04
2010-05-04
孙兆扬(1978-),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