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山系地名文化释意①
2010-04-07彭雪开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思政部,湖南株洲 412007)
株洲县山系地名文化释意①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思政部,湖南株洲 412007)
株洲县现辖 7个镇、14个乡。以山峰、山形、谷地命名的有古岳峰镇、龙凤乡、长冲乡、洲坪乡等乡。这些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株洲县;乡镇地名;文化意蕴
株洲县 1965年置县,因“隶属株洲市,县袭市名。”[1]86所辖区域,由长沙县、醴陵县、湘潭县部分边远地区,组割而成,其建县时间短,而域内历史文化深厚。它地处湘中丘陵东部,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县海拔 300米以上的山峰共 11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边缘地带。东南部与攸县、醴陵市交界处的高峰,海拔 860米,为县内第一高峰。该县现辖 21个乡镇,现对其中以山峰、山形、谷地命名的 4个乡镇的地名文化意蕴,略加阐述(文中所涉人口、土地面积等资料,时间以 2002年 12月底为界)。
一、古岳峰镇
该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约 21公里,镇政府驻汤元坳(汤丸坳)。“境内衡山余脉之一山为南岳72峰之一,昔有古寺,故名古岳峰。”[1]95镇域原属湘潭县,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5年划归株洲县,现辖 19个行政村,总面积 70.9平方公里,耕地2 070公顷,人口共6 220户、24 056人,系汉族。
古岳峰得名,赖于自然地形,境内属低山、中岗地貌。中、南部多隆起山岗,丘体零乱,系衡山余脉。境内主要由红岩、花岗岩、砂页岩风化侵蚀而成,一般海拔 50~150米,地势缓和,起伏不大,顶面齐平,风化强烈,风化层较厚,流水侵蚀较大,每平方公里切割密度为 5~6公里。水系发育,植被丰茂。唯中部汤元坳一带,山势渐隆,形成圆丘状山体,错落构连,至古岳峰一带,一山独耸,四面山岗奔涌而来。清光绪《湘潭县志》谓:“古岳峰者,或亦以为南岳之一峰。”[2]77南北走向,由棕紫色岩、砂页岩构成。有上、中二峰,上峰主峰海拔 144米,为三门港和涓水分水岭。1970年建林场,育杉 500亩,至今蓊郁成林,碧翠一色。
古岳峰闻名于世,得益于寺院。在古岳峰上峰顶,“唐建临济寺、法眼寺。”[2]77据清光绪《湘潭县志》记:“古岳峰寺,上峰临济寺,唐时建,田五亩;中峰花眼寺,田七十五亩。”2007年编写的《金轮寺简介》说:现在的古岳峰寺,叫金轮寺。金轮寺是在临济寺旧址上修建 。临济寺和花眼寺于唐贞元年间先后建筑。临济寺资格老一点,但寺田少;花眼寺占地面积略少于临济寺,但寺田多。据传,明清时期两个寺院的主持一直明争暗斗,都想争古岳峰寺名。到了民国十八年二月 (1929),时任湖南省长醴陵人何健,派人调停,两寺合一,都不准叫古岳峰寺,统称金轮寺。古岳峰寺原管辖 9处寺庙寺产,改名金轮寺后,纷争渐失。两寺上下座落,近在咫尺。原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阁、禅房、斋房、讲经堂、客堂、云水殿等,殿堂僧房 108间。1958年两寺遭毁。今在临济寺遗址上,建有一栋寺院,两檐歇山式立体,占地面积约 600多平方米。境内多产稻谷、黄椒、王鸽;地下多藏碳石、石英砂。汤元坳集镇设圩场,生意火旺,往西 2公里贝塘村为唐子安将军 (1912~1982)故乡。
南岳衡山,自古有 72峰之说,以祝融 (海拔1290米)、天柱、芙蓉、紫盖、石廪 5峰为著。[3]古岳峰与长沙岳麓山,同为衡山余脉之名山,汉武帝原封安徽霍山天柱山为南岳,隋文帝时改湖南衡山为南岳。唐天宝 5年 (746)唐玄宗封南岳为司天王,自此后南岳 72峰逐渐名之。古岳峰得名当在唐贞观年间。
二、龙凤乡
该乡地处株洲县最南端,距县城 47公里,乡政府驻龙凤桥。“相传境内昔有一石桥,桥南有一山似龙,东有一山丘似凤,缀名龙凤桥,乡由此而得名。”[1]98境域原属湘潭县,1959年划归株洲市郊区, 1965年划归株洲县,总面积 53.4平方公里,现辖 1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 953.2公顷,人口共3 250户、14 100人,系汉族。
龙凤桥得名,与地形有关。境内东南属凤凰山脉中、低山地,中部属低山、溪谷平原,西北为丘陵区。凤凰山主峰凤凰岭,海拔近 600米,主峰余脉逶迤渐次而下,造成高丘、中丘地貌,至龙凤村,渐成低丘之状。进入境内石陂口、九都湖溪谷平原,纵目一望,左侧多高山,群峰耸荫;右边为低矮山丘,丘岗上多竹木,葳然成荫。主要溪流发源于凤凰山,由南向北流入黄龙镇内。沿溪多平坦水田。过去龙凤桥南有一山丘,状如卧龙;东向有一山丘,状如腾飞之凤,故名“龙凤”,村以山名。
不过,龙凤村得名,也有另一种说法。据今龙凤村党支部书记老何介绍:听他爷爷说,境内东南有一大山,界攸县、衡山、株洲(原湘潭)3县,叫凤凰山。凤凰山脚下有一大垅,为元末明初从江西迁驻此地的朱姓所开发,故得名叫垅凤村。村内朱姓子孙在小溪上架木桥为渡,清初在木桥上游约 100米处,筑水坝灌田,叫垅凤坝。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改为石礅木板桥,叫朱家桥。到清光绪末年,改石礅木板桥为一礅两搭石梁桥,桥长 7.5米,桥宽 1米,每搭用 3根青石板铺筑。从此垅凤村,便改名龙凤村,垅凤坝改名龙凤坝,石梁桥改名叫龙凤桥了。老何这一说法,基本上与地志上记载相吻合。1993年《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株洲县》记:龙凤桥,在县城南 47公里。“村西溪上一石拱桥,清光绪《湘潭县志》已录作龙凤桥,村以桥名。”可惜 1977年龙凤桥被山洪冲垮,后又因公路、村道改向,这古石板桥,再未修复。
境内多产稻、竹木,地下储有黄金,土纸、百合为其特产,长销不衰。龙凤桥头原有一集市,建于清末,民国末年为麻石合面街,有大小商店 12家,每逢集日(逢墟),人山人海,小街扎不住,便沿龙凤桥一路摆摊设点。交易多以竹木、大米、油茶、茶叶、干笋、棕毛为大宗。现在,集市已废弃,浓荫如盖的古樟丛中,仅见几户老式砖房。今有新建集贸市场2个,交易多以大米、竹木、百合、茶叶、茶油、干笋为大宗。龙凤集镇渐成新街,企业、学校多聚于附近,交通及生活方便。
三、长冲乡
该乡位于株洲县东南,距县城 67公里,乡政府驻邓家湾。“牛背岭南侧有一条山冲,长数华里,故名长冲。乡亦因此得名。”[1]104乡域原属湘潭县, 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5年划归株洲县,现辖8个行政村,总面积 57.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占72%,总人口 1417户、0.59万人,系汉族。
长冲乡地处中低山地,东有高峰,海拔 859.6米,位于株洲、醴陵、攸县 3县、市交界处,亦为县境屋脊;另外,南有大安岭,西有牛背岭,北有毡帽山、够爬岭,号称境内“小五岳”。从高峰西侧发源的溪流,自东向西流贯乡境中部。境内山高坡陡,气候温湿,土壤肥沃,竹木繁茂。牛背岭海拔 481米,地界砖桥、太湖两乡之间,山如牛牯,其峰条长,高耸如牛背,故名。牛背岭南侧有一条山冲,狭窄曲长,朱亭港上游的长冲溪纵贯其间,乡因此而得名。
长冲溪,发源于李家团高山峡谷间。小溪源头,山势峻急欲倾,人行其间,令人心颤。山上多青色板页岩和绿黑色沉积岩。因土质肥厚,翠竹丛丛,柞树、柯树、野枫、香樟,墨绿一色,古老杉木,漫坡生长。溪水从一巨岩洞口涌出后,漶漫而行,行不远,聚而为小溪。小溪岸边多生黄竹,遍生兰草。草虫、青蛙,春夏时常在此吟唱、鼓鸣;黄鹂、山雀、喜鹊,也在此嬉闹啼叫。沿溪而下 2里许,小溪就跌落深涧杂木封荫处,仅闻溪水“哗哗”声响。据邓家湾的一些老人介绍:从境内桐梓坪石拱桥头,沿长冲溪山侧公路溯流而上,到邓家湾苏家组,全长刚好 16公里;然后经过 3个行政村 6公里到达李家团村;再入深山老林,抵达长冲溪水源头,全长约 25公里。长冲因长冲溪而得名,但得名何时,难以稽考。1951年置长冲乡,乡以“长冲”而知名,彰显了长冲溪幽深曲长的风貌,长冲地势之险要以及长冲山水之秀美。
境内主产稻谷,兼种薯杂。因竹木繁茂、环境幽静、气候寒冷,1976年建有长冲梅花鹿场。后用邓家湾龙泉井水,酿制“高峰牌”鹿茸油,色香味俱佳,行销境外。
四、洲坪乡
该乡位于株洲县城南 10公里的湘江河谷,“乡政府驻三门火车站西南侧之江边湾。乡政府驻地江岸边有地名北坪,1950年民主建政时,缀名为洲坪乡,现乡沿用此名。”[2]105全乡现辖 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总面积 8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427.6公顷,人口共 5231户、25100人,系汉族。
事实上,洲坪乡政府现驻清水塘村,因境内有一清水塘,故名。村集镇西滨湘江,与三门镇隔江相望。1950年置洲坪乡时,乡政府驻江边湾。1993年编写的《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株洲县》记:“江边湾,株洲县洲坪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城南 10公里的湘江东岸,与三门镇隔江相望。村濒湘江,以水湾为名。村舍散列,人口 980(1992年)。”据江边湾村现村主任唐铁建介绍:明清时,这儿就叫江边湾。民国二十四年 (1935)之前,粤汉铁路还未修到这儿。江边湾一带,多唐姓聚居,建有祠堂。村子后山名高山岭,建有一关帝庙。高山岭下有一长坡,坡两边丘岗环抱,山脚下有一大湾,约有 150多亩水田,相传为南宋时唐姓老祖开发。因临近湘江,常遭水淹,得名“湖田”。唐家大屋就建在“湖田”的台地边缘,离湘江岸边约有 2里,四邻八乡就称此地为“江边湾”。粤汉铁路修通后,因有路基阻挡,“湖田”再也未淹过。1963年沿湘江修成防洪大堤,大堤内也见不到洪水之象了。1951年民主建政时,乡政府就驻唐家大屋。因江边湾对岸湘江中有一大洲,得名空洲(空箭洲);加上附近有一地名叫北坪,原为北冲、大坪两自然村缀名叫北坪,于是取“空洲”、“北坪”各一字,缀名为“洲坪”,乡以此为名,直至如今。
境内主产稻,丘岗多产茶油,有“茶油之乡”美称;富藏石灰石,有金可采,多碳酸钙厂。另外,该乡水陆交通便捷,现有昭陵、洲坪两大集镇,基础实施齐全,厂矿、学校、医院聚此。
空洲,古名空灵滩,在株洲县城南 5公里洲坪乡境内,位于湘江中流,长约 1.5公里,最宽处 200米,面积 0.16平方公里。北部海拔 42米,南部 35.8米。洲旁曾有石如悬钟,名悬钟石,故名空洲。《梁书》已称空灵滩,明崇祯《长沙府志》录此洲名。清光绪《湖南通志》谓,空灵滩土人谓空洲,其西江岸有空灵岸,俗名“观音岩”。[2]77杜甫有《次空灵岸》诗句:“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4]此后故名空灵岸。州上土壤肥沃,产甘蔗、西瓜、甜瓜、花生、芝麻,尤产甜萝卜,因个大肉脆、味甜多汁,而名扬四乡。相传清初洲上遍生水柳、香樟、野枫、竹林以及冬茅、丝茅草。清末民初,空洲上约有 100余人居住,多为渔民。1990年空洲居民约有 170人,属江边湾村管辖。1994年国家修建株洲航电枢纽工程,空洲全部征用,居民迁往县城。因景色秀丽,空洲欲建成水上公园。
洲坪乡处湘江中流,有昭陵滩。“唐末武安节度使马殷呈请楚王封东汉马援为昭灵英烈王,”[5]故号昭陵滩,滩旁建伏波祠,。南宋已讹“灵”为“陵”,故名昭陵。滩长约 2.3公里,原江底礁石遍布,舟行奇险,1949年后多次疏竣,可通大船。滩旁有昭陵潭,出产鳊鱼。[6]每逢霜降,有火烧鳊逆流而上,聚于潭内越冬,当地渔民于此时捕捞。因火烧鳊体形适中,肉质细嫩而鲜美,成为当地著名特产,远销境外。滩左岸有昭陵古镇,古为渡口,明初设昭陵驿,正德年间它迁。明崇祯时期的《长沙府志》已录昭陵市。集市因滩得名,清置塘汛,原属醴陵县,1952年置昭陵镇,1953年废镇入洲坪乡。后因区划变迁,交通失势,古镇渐衰,但古街仍存。
[1]株洲市地名编纂委员会.株洲地名志[M].株洲:内部交流资料,2004.
[2]裴淮昌.湖南古今地名辞典 [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3]辞海编委会.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812.
[4]马重奇.杜甫古诗韵读 [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512.
[5]湖南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湖南地名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147.
[6]株洲县志编纂委员会.株洲县志 [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42.
责任编辑:骆晓会
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lace Names in Zhuzhou County
PENG Xuekai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
There are more than 20 towns in Zhuzhou County,and many of them are named with peaks,mountain shapes and valleys,such as the ancient Yue Feng Town,Dragon and Phenix Town,ChangChong Town,ZhouPing Town.These names are all rich in local geographic culture.
Zhuzhou county,town’s names,culturalmeaning
K928.664
A
1674-117X(2010)05-0013-03
2010-04-21
彭雪开 (1953-),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教育、地名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