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2010-04-07梁勇
梁 勇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高校学生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梁 勇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作为“人”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也迫切需要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心灵慰藉和人文关怀。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工作缺乏情感投入,学生工作手段、方法简单化,加上人文修养相对欠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尽如人意。作为直接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充分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人”,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工作理念与方式,改善学生的生存境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合适的位置上自由和谐地发展。
大学生;人文关怀;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Humane attention includes affection for person's survival situation, affirmation for human dignity and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As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instable and fabricable, they need soul inspiration and humane care as well. However, many universities students tutors muddle with their work and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otional needs. In order to make every student develop harmoniously, students tutors should concern about students’ human nature and give more humane care, insist on the“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 change work method , improve student's survival circumstances and satisfy students various development need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e attention;work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人文简言之就是重视人的文化,它与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1]。我们提倡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职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学生成人成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学生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生成与完善,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精神家园,实现其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工作人文关怀的两重视角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理想信念摇摆不定;对实用与金钱的追求,忽视了人际交往,致使情感陷入冷漠境地;就业形势的严峻又让大学生随时感到生存危机;暴力犯罪、行贿受贿、吸毒贩毒等世风日下现象,也在影响和侵蚀大学生的灵魂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心灵慰藉、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工作直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学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学生工作者还没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还是依靠传统的手段和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不是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尊严,开发学生的潜能,重振学生的精神,那么学生工作就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学生工作中提倡人文关怀,就需要把握大学生这个工作对象作为“人”与“学生”的特质,在这个基础上对他们予以充分的关注。
1. 关注作为“人”的学生
人是世界的人,同时世界又是人的世界。在人的世界里,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促进了物质世界的高度繁荣。但一切发展都应以人为核心,任何发展都只是手段,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
然而人往往以难以把握自己。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物质世界的神话,使得现代人的物质满足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没有使人的内在境遇同步提高。相反,人有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中迷失自我的趋向,造成物对人的奴役与异化。在此背景下,关注人、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重振人的精神尤有必要。
在经济与科技时代里,作为“人”的大学生也在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金钱与良知、灵与肉的激烈冲突的夹缝中谋求生存。他们作为未来的文化精英,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意义理应有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但囿于现成知识体系、常规逻辑、传媒语言、现存体制与技术规范,他们对现实的依赖、顺从以及惰性在增加,而想象力、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
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负有更多的道义和责任,学生工作者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关注这一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关注我们人类的未来。
2. 关注作为“学生”的人
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 18~23岁之间,处于青年的中期。大学阶段对人来说是一个智能与人格生成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其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感、独立意识显著加强,要求自己像成人那样行事,也要求社会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还不具备适应社会要求的成年人心理所具有的特征和能力。如果高校学生工作者不关注大学生这一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不改善他们的生存境遇,则易引发他们的心理、人格的失调。如应试教育、单纯的生活经历使一些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冷漠,缺乏责任感等。有人统计,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0%~30%,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2]。
大学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可当下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自杀的念头不绝于耳,不良行为、萎糜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状层出不穷。很显然,在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改善学生的生存境遇方面,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理应负更多责任。学生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不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不改善他们的生存境遇,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全面关注作为“学生”的人,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显在与隐在,关注学生的可能与不能。要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中观照,避免对其有片面的、抽象的认识,着力增进他们生活的智慧与精神,增进他们对人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以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能力。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而言,学生成长的有些过程是能够关注到的,而有些过程则在视野之外,或者说不属于学生工作的工作范围,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毫无疑问要渗透人文关怀,在非学生工作过程中也应倾注人文关怀。学生工作的人文关怀,就是要站到一个高度,把学生受到压抑的人性解放出来,还学生一个完整、自由、独特、真实的自我。
二、高校学生工作缺乏人文关怀的症候
高校学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很多学生工作者陷在事务性的琐碎工作中,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根本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
1. 对学生工作缺少情感投入
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而言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更是教育者。而教育者必须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神圣感。如果仅仅把学生工作当成谋生的职业,则就容易把工作重心放在处理事务性的工作上,而对所从事的工作缺少深沉的思索和深厚的情怀,因此就难以有明确的工作理念,不会有对学生的深沉的爱,不会有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而投入和情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投入和情感,工作就无法做到深入细致,无法富有针对性,就无法全方位感知学生的生存境遇,了解他们的困惑、需求,就谈不上尊重学生价值,维护学生尊严,塑造学生人格,保障学生权利,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潜能。优秀的学生工作者既要做“经师”,也要做“能师”,更要做“人师”。“经师”是一种职业境界,是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育人工作,能够不“误人子弟”;“能师”是一种专业境界,就是学生工作者要向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靠拢;而“人师”则是事业境界,要求学生工作者成为陶冶学生性格的导师,不但要有高深专业素养,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作为“人师”的学生工作者能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2. 学生工作者人文修养欠缺
良好的人文修养,不仅仅包括知识储备、内在底蕴以及对事情的分析辨证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情商,比如交际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面对打击的排遣能力,力求完美的做事风格,保持客观不受情绪影响的自持能力等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让一个人关注和思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人文素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学生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上,人文知识的修养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由于社会环境、专业、视野或兴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工作者对直接影响人的个体文化素质的人文知识比较欠缺。同时,学生工作事务性的工作比较多,工作琐碎、繁忙,加之管理的学生比较多,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充电,进行自我提高。人文素养的欠缺和工作的压力容易让学生工作者忽视对自身心灵的雕塑,也很少主动去思考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这样的哲学命题,更无法在工作实践中自觉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3. 学生工作方法、手段简单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促成学生实现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手段和方式,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力量。但在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误读成说教与管束,容易将丰富的教育内容当作个体应遵守的外在规范和条条框框,而不是被当作有益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由于教育手段、方式、内容的简单化,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这样的局面:工作重统一、服从,过分强调共性和整体性原则,忽视学生个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工作中注重传统经验,压抑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的多是指令性要求,即准与不准,能与不能;实践操作层面过于关注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开发,没有尊重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没有尊重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的权利,等等。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愉悦感,反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 对学生全面发展理解简单化
长期以来,“人的全面发展”被等同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很显然,这样的发展观有失偏颇。人是一个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的复杂的存在,“人的存在可谓是‘敞开的’。人总是超过了他对自己所知或所能知的一切。”[3]人不等于德、智、体等因素的简单叠加。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动活泼的全面自由发展。可在学生工作中对学生的德、智、体的关注取代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从而造成学生发展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导致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学生无法成为自身的主人,无法根据自身意愿、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发展,更难以有所创新,只能是顺从和模仿,人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灌输、规训、惩罚等便捷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结果,外在的社会要求难以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这种对学生全面发展简单化的理解,也必然导致学生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它很少关注人,把握不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工作缺乏针对性、预见性和前瞩性;由于它不是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全过程关注学生,工作也就是粗线条的、大概的,很难深入下去。
三、学生工作中人文关怀实现的途径
要在高校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是要将影响学生发展的藩篱拆除,让他们自由地、完整地、心情舒畅地在大学获得发展。
1. 应将学生工作作为事业来经营
肿瘤大小与LNM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PTMC而言,LLNM的评估不仅仅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通过术前检查监测肿瘤直径的增长更为重要。本研究显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与一般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同,许多研究报道该病理亚型的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其侵袭性的表现更类似于Hürthle细胞癌的生物学特征,而不同于PTC细胞,例如血管及包膜的侵袭性倾向、血行转移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以后,仍留在身上的那部分东西。留下的这部分东西主要是素质、思想、能力、心态。而这些东西很多是由学生工作者给予的。由此可见,学生工作者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就必须将学生工作作为事业来经营,加强学习,加强人格和情操修养,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最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2.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改善其生存境遇
人的生活有两种状态,一是“意义世界”,是一种理想的、应有的状态;二是“生活世界”,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存在[4]。实现“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与融合是学生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要求。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工作者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幸福、焦虑、烦恼、需要和困惑,关注他们的显在和隐在。通过力所能及的工作,解除他们心灵与创造力的羁绊,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和氛围,让他们自如地生活和发展。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心理健康辅导、情感困惑疏导、生活安全引导、就业择业指导、生活困难解决、发展平台构建等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学生个人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学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他们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3.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要高度重视学生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
4.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人们接受大学教育就是为了步入上层社会,个人的兴趣、追求必须服从这个目的。当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更多人敞开,大家开始注意个人志趣的表达,读大学不再单纯是为了换取未来体面的生活,更多地认为大学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过程,应该追求这种生活过程的满意度和美感。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让每一个人在最合适的位置上都心情舒畅地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人力损耗,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振奋学生精神,使之获得自由、舒畅的全面发展。
5. 切实维护和保障好学生的各种权益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首先不能践踏学生的权利,其次要注意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权利。学生的权利有两部分,一是作为公民的权利,具体包括受教育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二是作为学生的权利,具体包括知情权、自主选择权、获益权、参与权与申诉权等。维护学生的权益,还要注意在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管理的过程中,避免“杀一儆百”的思维方式。对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不能靠“杀一”来达到“儆百”的效果。也许“杀一”符合学校规定,是严格执法的体现,但是“杀一”是以牺牲个体来保全群体利益的,同时所保全的所谓群体利益也未必真正是群体都需要的。以集体的名义来践踏个人的权利这本身与人文关怀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决不可打着爱护学生的旗号,以一种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道貌岸然、救世主式的爱的方式去践踏某一个体的权益。因为这样的“爱”往往成了学生痛苦的根源,“爱”得越深越真诚,学生感受到的爱反而越少。
6. 树立和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成为学生工作者的最高信念和行为准则。学生工作者应当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和“权威”;与学生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应当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否则应当立即修订或废止,条件不成熟的也应当努力去创造条件尽早改善。在学生工作者具有对学生充分的教育、管理自由权后,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1] 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33.
[2] 张嘉虹,卢 宁.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15(2):524-526.
[3] 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9.
[4] 程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生活世界”[J].运城学院学报,2009(6):45.
责任编辑:曾凡盛
Put accent on humane attention in university work for student
LIANG Yong
( Politic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D641
A
1009-2013(2010)06-0081-05
2010-10-29
梁 勇(1969—),男,湖南涟源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