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辀重环境德育论思想初探
2010-04-07李国强
李国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 417001)
罗辀重环境德育论思想初探
李国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 417001)
罗辀重环境德育论思想是其以血性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重视利用自然物质环境,也重视营造学校人文心理环境、社区环境,以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为基础,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色。
罗辀重;血性;环境;德育
一 罗辀重德育思想概述
罗辀重,名春驭 (1889-1950),湖南湘乡县 (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白鹭湾人)人。他在家乡主持的陶龛学校一度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盛誉,他本人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被尊称为爱国教育家、赞誉为“教育之神”。
罗辀重德育思想的核心是血性教育思想,他以血性教育为学校的办学方针,指导了具体的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等具体的德育内容的实施。关于罗辀重血性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目前人们已经有初步系统的揭示[1]。在我们今天看来,环境德育论思想是其德育方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发掘和合理继承。
二 罗辀重环境德育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罗辀重的环境德育论思想对德育环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罗辀重指出:环境,与学校教育“有莫大之关系”。“教育效率之大小,常与环境之良否成正比例”。罗辀重所称环境,既包括学校周边自然环境、校园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心理环境;既包括学校及其周边社区环境,也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环境。
(一)重视美好自然环境和学校物质环境的陶冶作用
陶龛学校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它坐落于水天一色、风景天然的白鹭湾,处在“幽邃烟村”中,人们形容其环境后有青山,前有涟水,“白云满坞”、“红树当门”、青砖乌瓦,簧舍雅饰。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周邦道赞誉:“风景天然……实在不容易得到。”[2]也有人论及,这里黄昏近陌,水鸟飞腾,白帆飘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无形中陶冶人的爱国情怀[1]。
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正是陶龛学校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乡村“素养教育”的优势所在。恰如著名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专家佘国刚先生所描述的,学校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学校的砖瓦建筑相辉映,与学校的钟声、铃声、鼓声、号声相应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优美生活图景。罗辀重善于充分利用这种大自然的赐予,经常让孩子们到滩头,到河边,到田野,到山上,去上课、去游戏,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去沐浴大自然的语录[3]229-230。
同时,罗辀重也十分重视校园美好物质环境的营造,特别是重视校园物质环境人文色彩的渲染。如在陶龛学校里,有一面贴有各类标语的“教育墙”,上面有“血性”校训。另据介绍,陶龛学校的的房舍新旧参半,并不十分美观,但罗辀重发动师生给每间房子都取了个美丽动听的名字,诸如光明室、博爱室、爱迪生院……规定每班每个学期都要更换一次教室,每一次都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新的样子。这样,学生们便在这种利用、享受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而且,每个班的学生毕业时,大都要在校园内建造一个如“纪念亭”之类的小建筑物,为后来人创造更美好的环境,并留下自己对母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3]230。
(二)重视学校人文心理环境的浸润作用
罗辀重认为,“教育是浸润的。靠潜移默化,不能立见功效”[4]254。他不仅重视美好的物质环境的营造,更重视和谐、民主的学校人文心理环境的营造,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教师是学校良好人文心理建设的主导因素,为此,罗辀重首先重视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树立血性的样板。他在拟订的“聘师之条件”和为陶龛学校制订的教师“聘约”条款中,对教师的“为人师表”给予了诸多明确的要求,如:教员“必须注重人格、以身作则”;“应具有‘学不厌诲不倦’之热忱”;“对儿童要有循循善诱之态度”;“负有矫正社会恶习之责”;“对同事要能推诚合作,一切以大局为重”;“应有远大眼光”“不受物质诱惑”等[4]224-225。罗辀重还进一步就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人格典范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他说:“以‘身’教比以‘言’教,收效何止万倍?故我们要学生劳动,我们就得自己先劳动;我们要学生早起,我们自己就不得晏起;我们禁止学生吸烟,我们自己就不得吸烟;我们自己不穿长衣,才能禁止学生穿长衣……”[5]在罗辀重的示范和引导下,陶龛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能严格按血性的要求约束自己。
更为重要的是,罗辀重深得进步主义教育或者说现代教育民主化精神的精髓,他十分重视营造学校内部民主、公平的教育教学氛围。这表现在,一是重视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陶龛学校,师生在人格上都是对等的“朋友”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听不“听话”,而是讲不“讲理”。“教员与教员间之一道高墙,师生间之一道高墙”,在陶龛是“有历史以来就未曾筑过的”。他说:“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民主生活,一种态度— —民主态度。”[6]与之相应,罗辀重主张对儿童“不用体罚”,必须“循循善诱”代替“严辞历色”,使他们“自由生长于乐园之中”。如一位校友所回忆,他在陶龛读书多年,从未见陶龛的教师打骂过学生,从未见陶龛的老师拿过象别的学校的老师用来体罚学生的教鞭、竹条和戒尺,只是有一次,有两个班的学生准备打架,有位老师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竹片,吓唬学生。但仅仅只有这一次,而且这位教师还挨了校方的批评[3]232。其二,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罗辀重重视引导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关系的建立。据介绍,在罗辀重主持下的陶龛学校,学生的家庭有贫穷富裕之分,家长的职业有劳心劳力之别,但从在校学生的身上是看不出这些差别的,学校对学生的衣服鞋帽,不整求一律,然而对含有炫耀成分的奇装异服,则坚决取缔。学生对校中工友都相当有礼貌;同学之间,不论出身,不论贫富,“大让小”,“男让女”,这是校风,学生不论出身,都一样读书写字,一样做工、打扫卫生;谁违犯了纪律,一样被批评、受处分[3]228。
第三,罗辀重注意营造一种互助友爱的学校氛围。在陶龛学校,凡孩子们能做的事,罗辀重都放手让他们去做,每个儿童都担负一项为大家服务的日常工作。因此,陶龛学校的儿童时时刻刻都在亲身体验着别人的关爱,也时时刻刻都在把自己的爱施予别人。在这种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养成了诚实、奉献的精神[1]。这种氛围对学生“血性”性格的养成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学校充盈着师生关爱,学生“自由生长于乐园之中”,生活在“爱”与“被爱”之中,高高兴兴在做人中学习做“人”[5]。
总之,陶龛学校由于重视营造血性教育的心理氛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血性”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利用和引导学校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罗辀重高度重视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他认为,“社会风气所尚,无异暗示趋向。间接关系远过于直接关系之重要。”[4]192
陶龛学校存续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极度黑暗的新旧军阀统治时期。罗辀重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缺失给予了深深的忧虑,他说,“我们深深感到现在社会上的人心,实在太浇薄了,太不血性了”[4]6。因此,他通过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来防止学生“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受肮脏社会的同化”:
一是以积极的时代精神感染、教育学生。罗辀重于1922年立“血性”为校训,以国家危难、民族危机熏染学生。抗日战争时期,罗辀重转而实施战时教育。组织师生排演《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节目,到处演出,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1943年,常德守军收复失地,捷报传到陶龛学校,罗辀重组织师生前往前线劳军,让学生感受战斗气息和社会责任[2]。
二是重视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他曾特别发布了《本校致附近邻友商家的公开信》,要求学校周边社区邻友商家不要向儿童销售烟酒、配合学校阻止学生参与赌博、损害公益事物等现象的发生、协助学校培养学生注重礼节等良好习惯的培养[4]235-236。该校附近不及半里有半日制的求实通俗学校,学风优良;学校所在村中的“罗氏进德会”,也对烟、酒、牌赌,奢侈,迷信等习,订有禁条。因此,校外“杂货药材”三五片,都能帮助学校不卖烟酒给学生;门外渡船一艘,渡夫对学生之在河边玩水,涉及危险之事,能加以注意[6]。
(四)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实践教育环境的营造
罗辀重德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过程,贯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融“生活教育 ”、“职业教育 ”、“生产教育 ”、“自给教育 ”于一体。1947年,罗辀重曾发表一篇文章,纠正前清时流传下来的一种不合理的习惯说法,那就是把学生去学校“求学”喊作“读书”。他告诫大家:“以后千万不要说或写‘在某某学校读书’。记着,我们在学校是求学呀!”罗辀重变“读书”为“求学”,强调“寻求真实的学问”,强调求学不能偏于学校一隅。不单学校是求学的场所,学生还应当“向有学问的人求,向实验室求,向大自然求,向工厂农场求”[2]。
首先,使学生身在学校,亦能感知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罗辀重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添置新式教学设施,创设校园实践环境。作为 20世纪前期的偏僻乡村小学,陶龛求学的设备应用尽有。它的农场、工厂、运动场、实验室、博物馆,都是大规模的;它有 3个图书馆,并实行开架借阅,以满足教师、少年和幼儿的不同需求,罗辀重认为以往借阅式的图书馆由于程序烦琐、加之馆员服务态度缺乏热情,容易导致读者的借阅热情受到打击,对于儿童尤为不适宜,因为儿童根本不知书名,又不会填借书条[4]195。
它有当时城市学校都罕见的钢琴和电话。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校还别出心裁在校内办起了“爱迪生院”,罗辀重亲自撰写了《学习爱迪生》歌。
其二,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实践环境的基础上,贯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陶龛学校创办了各种特科班,下设农业科、养殖科、纺织科、应化科、木工科、文书科、社会科、地方自治人员训练科、人民团体书记训练科、图书管理训练科等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寒、暑假,学生回家则把在学校“所学的,向比学校广大千万倍的社会中,各个地去实地试做一下看”。籍此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体悟群性,以造就现代化的“健全 ”国民[2]。
(五)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德育环境的自主营造
罗辀重充分吸取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即视儿童为学校教育的主人,这也表现在他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德育环境的自主营造。如在陶龛,学校设立了多种不同的社团,仅课外专业活动小组就有 30余种。学生社团打破班界,自由报名参加,各自发挥爱好与专长,合作共事。学校在创设实践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发起成立“陶龛学生服务团”,“陶龛生产合作社”,“陶龛乡公所”等准社会组织,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增长才干。凡是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做。学生“在校一切起居饮食”,都“随团体而自发自动”;“教学室寝室清洁,完全归学生轮流负责扫除,不假手校工”;学校食堂、合作社、阅览室、花圃、竹林等,都是学生服务员自己管理;节日、纪念日、旬会、演讲会等,也都是学生自己担任主席[2]。
三 罗辀重环境德育论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罗辀重的环境德育德育论思想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对环境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长期以来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讲的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性;同时,罗辀重也深受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环境中的主体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营造,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贯通。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罗辀重基于当时中国本土乡村教育的实践,提出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以“血性”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思想和相应的环境德育论思想,善于利用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利用乡规民约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社区环境、突出环境影响的实践过程、积极发掘利用时代脉搏中的积极因素等,成效显著,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誉,在今天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当然受时代的局限,罗辀重的血性教育思想缺乏“阶级性”、带有一定的空想性[1],其环境德育论思想也相应地缺乏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在当时社会环境没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的情况下,仅靠学校教育小环境的力量来实现“教育救国”的初衷,显然是难以根本达到目的的。
[1]李分建.教育之神罗辀重的血性思想与实践述评[J].娄底师专学报,2003(1):62-64.
[2]赵芳芳,刘新春.罗辀重群育思想初探[J].船山学刊,2008(1):91-92.
[3]政协娄底市文史资料研究会、湖南省陶龛学校校友总会.罗辀重遗著选编[M].娄底:内部发行,1991.
[4]佘国纲.罗辀重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赵芳芳,刘新春.罗辀重群育思想初探 [J].船山学刊,2008(1):92.
[6]佘国纲.罗辀重:“素养教育”的思想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3):63-64.
(责任编校:松仁)
D iscussion on Luo Zhouzhong’s Circumstances Moral Education Th ink ing
LI Guo-qi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1,China)
Luo Zhouzhong’s circumstancesmoral education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onponent of hismoral education thinking which is a core as blooded character education.H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not only utilizing natural circumstance but also constructing school humanitymentality circumstances and community circumstances.Hemanag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organicwholemoral education circumstance in school and society.His such thoughts have vivid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Luo Zhouzhong;blooded character;circumstances;moral education
G40
A
1673-0712(2010)01-0096-03
2009-11-22.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 (08A033).
李国强(1969-),男,湖南邵东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