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的考察
2010-04-07刘五景
刘五景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的考察
刘五景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学科借鉴是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现有的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视角的单向性,研究目标不够明晰,创新性不高,学科边界模糊,对学科定位的认识和把握不够等。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科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学科;学科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以来,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熟的理论资源,业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逻辑。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索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科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也包括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借鉴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几乎”完全侧重于前者,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主要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著和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论文中都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学者们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建设要实现突破,不断发展就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现有成果,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基础和原则等,代表性的观点有:
①“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科学,它将伦理学、政治学,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有了明确对象的知识综合吸收进来,用于研究特定的领域,这是学科整合的过程”[1]。
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2]53。
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3]。
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突破与新发展,一方面既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又要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在本学科建设及本学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相关学科,以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支撑、动力和资源,从而真正在诸学科的相互协调与支撑中,谋求本学科的长足发展”[4]。
⑤思想政治教育学虽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但理论还不够成熟,体系还不够完善,经验性材料占多数,学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借鉴和吸收理论成果,是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等[5]41。
⑥“一门学科得以独立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有其独立而客观的研究对象和专有性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果一直以边缘学科的方式继承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学)的研究和实践传统,就会从根本上失去获得自身独立性的可能。”同时,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方法体系,必须以拓展学科视野、开阔学科的眼界为前提,无论是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是本学科广为采用的传统方法的新运用都是如此。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吸收、借鉴方面,大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本方法,小到诠释学、符号学、现象学、接受学、结构主义、文化史、口述史、教育叙事、行动研究、博弈分析等各种具体方法,都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日益得到正确、广泛、多样化的使用。”[6]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是否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借鉴的意义等问题上并无多大的异议,达成了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必须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但是,众多学者在如何借鉴以及借鉴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缺乏相应的共识。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的单向性。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者都是千篇一律地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包括政治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法学、人才学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借鉴的对象,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确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诸多益处,如提供丰富的知识营养,实现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样化等等。目前,这方面的成果极为丰富,一系列的著作相继出版,如邱伟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孙其昂的《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张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秦在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沈壮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张双喜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等,不一而足。然而,上述研究成果也反映出研究视角的单向性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中只谈前者对后者的借鉴问题,而不谈后者也应当借鉴前者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甚至连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能否真正地实现繁荣和发展都可能成为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者,也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成果涉及“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借鉴”,这让人难以理解,似乎这是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领域,一直无人问津。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众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潜意识里普遍缺乏本学科对他学科的自信,即研究者不能自觉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借鉴的同时,也有足够的自信使本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当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术界获得的“认同度”长期偏低,使得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对是否需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这样的问题产生质疑。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如果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那么就不得不思考这种借鉴的前提是什么?能够借鉴什么?又怎么借鉴?
第二,研究目标不够明晰,创新性不高。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为了借鉴而借鉴,制造出现大量的、创新性不高的学术“半成品”甚至次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把借鉴当成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和原则的照搬照抄、理论和方法没能够很好地消化等现象早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专著和研究文章都较多地沿袭了从教育学、哲学、政治学中借鉴的基本概念,近年来的研究中又从心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信息传播学等学科中借用了不少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也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概念群,“但其中很多概念是直接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存在标志性概念少、概念的工具价值弱、概念的创新度低等问题。因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对学科概念的研究,不断进行学科概念的学理化规范和创新性拓展”[7]。还有学者尖锐地指出,“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况看,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尤其是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成果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理论成果的利用水平不高,既未全面掌握这些理论资源并熟练、准确地加以运用,也未将其他学科的语汇融入本学科的话语系统……此外,在理论和实践借鉴上存在着明显的表面化倾向,诸如注重视角转换而忽视理念转换、注重概念借用而忽视理论吸收等”[6]。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把大量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简单地移植过来,而不能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实现借鉴与自创的结合,即使借鉴的成果再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第三,学科边界模糊,对学科定位的认识和把握不够。这表现在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定位上的漂泊不定——从教育学到政治学,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合并为一个学科到把二者又拆分为两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学科归属变动得如此频繁,使得有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认识和把握,包括对学科的边界问题、独立性问题和特色问题的认识和把握都不够充分和到位,也不可能充分和到位,以至于在借鉴其他学科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似乎已成为一门大杂烩的学科。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方向的设置就一度出现很大的模糊性和盲目性,“有不少专业方向已经明显地超出了这一学科范畴,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存在严重交叉,使这个专业变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其中,有的很难说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更多的则通过使用‘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扩展到了除语言文字以外的几乎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8]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受到极大质疑和挑战,导致本学科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盲目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的路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中,需要反思的最大问题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借鉴什么的问题,是简单移植还是有批判性、针对性地借鉴的问题,是单向借鉴还是双向借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新的突破。
首先,解决研究视角的单向性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仍需加强,但更要注重深度,开展批判性、针对性的借鉴研究,注重消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应该坚持以学科开放的心态积极吸取相关学科的支撑与营养,同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学科的学科意识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能够具有广纳博取的胸襟和眼光,能够清楚地把握应该从哪些学科中汲取什么样的营养”,还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广纳博取的能力,使之既能够将有用于“我”的各种养料摄取过来,还能够以自己健全的“胃”进行有效的转化,从而服务于自身的发展[2]53。当下,关于这方面的学术成果的确很多,但表面上研究成果的丰饶并不能掩盖实质上的理论贫困。学术探讨无止境,关键是要有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更精致的研究,不断地推出高水平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二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而言,需要努力开创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研究的新领域。大多数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样,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从理念到方法,很多地方具有相通性,需要相互借鉴、相互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显然要借鉴其他学科,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应当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有理由相信它的发展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可能性,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哲学素来以理论的抽象和思辨著称,对现实的关注还不够;经济学更多地偏重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又有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处理和把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张力方面比较到位,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可以为其他学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无人问津。也许,在其他学科研究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很多问题,都不成熟,似乎不值得去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学科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借鉴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不大可能。但这并不代表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做或者做不下去——因为就当下的其他学科而言,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甚至遭遇瓶颈也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境遇相对比较突出罢了。因此,笔者坚信,只要其他学科研究者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这个工作还是很有价值的。
其次,要明确研究目标,把立足点放在本学科。这主要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借鉴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存在研究目标的不明确性、盲目性而言的。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键性问题是怎么立足,本学科的立足点是什么?对此,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等方面。据此,有针对性的借鉴其他学科的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健康发展,这是明确的研究目标。在这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培养强烈的学科意识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学科意识是指对本学科的关心、认可和热爱程度。虽然现实中存在诸多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本学科的关心、认可和热爱的程度均存在不足,但是,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应当努力去培养这种强烈的学科意识,要从内心深处对本学科有信心、有感情,要认同本学科、关心本学科、热爱本学科,常常关注本学科建设的进展、遇到什么问题,原因在什么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倾注大量的耐心和足够的信心,因为关注学科建设的平台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科研和事业发展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有学科价值的命题,并在研究的深入开展中采取科学的方法去解读、思考命题的实质,最终成功地加以解决的自觉意识,其中,敏锐性和前瞻性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学科独立性乃至学科边界等触及学科“归属问题”的研究大有人在,成果也取得了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归属问题”从国家层面到在学术界也已经有了“定论”。但问题在于,这个“定论”是否就意味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归属问题已经得到完全、科学的解决?未必。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尽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伴随着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对学科边界问题研讨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问题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在学科点的申报评审中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规范要求,使得学科边界模糊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克服。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虽然改观不小,但尚未得到完全解决[9]。由此可见,该问题仍然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和空间。
最后,注重学科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借鉴的双方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学科资源乃至学科话语体系。这一点对于还处于学科成长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而言尤为迫切。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而且应当处理好借鉴与自创的关系,更多地注重学科的内涵建设,不断推进本学科建设的自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自主创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科自身的学术逻辑,在继承、借鉴与创新中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科理论的本土化、内生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自主创新,内涵学科理论民族化、学科化、时代化的三重要求,其根本在于找到自主创新的智慧源泉所在,关键在于掌握自主创新的实践工具和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科综合与借鉴中的一些问题:要突出本学科特色,要立足中国本土的客观实际以及要传承文化传统与历史智慧[10]。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探索自己特有的客观规律,建立自己特有的科学体系,丰富理论知识,从而形成真正特有的社会实践领域和独立的科学体系”[5]52-53。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色才能日益凸显,学科独立性才能增强,学科自身在学界的认同度才能不断提高,从而真正地在学术界拥有独立的、充满自信的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思考对策,及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才会真正地走向成熟,同时也才能以更高、更自信的姿态为其他学科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促进学科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1]刘晓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1-103.
[2]孙晶.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属性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
[3]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34-35.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32-33.
[5]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6]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气派”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55-57.
[7]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概念及其拓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18.
[8]傅佩缮.研究生专业方向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29-31.
[9]白显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5):48-56.
[10]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自主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27-29.
Thinking of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Disciplines for Reference and the Way to Drawing Lessons from Disciplines:A Survey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Experience
Liu Wuj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disciplines for refere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Curr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achievements.However,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such as the one-way research perspective,indefinite research objective,lacking innovation,indistinct discipline boundary,insufficient grasping on defining of discipline.Then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ritically use the experienceof discipline for reference and to definitely determine research objective.It places emphasis on the self-innovation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disciplines by combining reference with self-creation.Hence,it ispossible to deal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into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disciplines for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boom and developmentof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ther disciplines;using the experience of disciplines for reference
D64
A
1671-4970(2010)02-0013-04
2010-03-22
刘五景(1980—),男,湖南蓝山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