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探析*

2010-04-07卞素芹刘丽梅赵晓兰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学院心理

卞素芹,刘丽梅,赵晓兰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探析*

卞素芹,刘丽梅,赵晓兰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际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就业心理分析,探索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积极就业的对策,为今后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当前就业形势

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小,2009年第三季度起各地的就业市场有所回暖,社会上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舆论很多。人保部门特别提醒毕业生不可盲目乐观,要对经济和就业回暖有个清醒的认识:虽然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普遍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的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难预测。而且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解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都有较大冲击。综合以上因素,人保部门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左右。另据《重庆晨报》3月2日报道,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经过半年的试用期正式签订聘用合同并上岗。这5名大学生掏粪工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过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无论是“五名大学生当掏粪工”,还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学生卖猪肉”,都凸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尴尬。在此严峻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往往有一部分毕业生认识不到形势的严峻性,还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去找工作。

二、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分析

1.就业心理期望值过高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尤其如此,因为上学时每年一万元学费的高投入,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带来高的回报:农村家庭往往全家省吃俭用、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贷款和借债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毕业后家庭能摆脱困境,有一个比较高的回报。城市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和学生本人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收入方面有一个比较高的期望。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当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低人一等”的思想。有的同学尽管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回音都没有;发了无数简历都没有下文,更觉得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心理就发憷,参加面试时心里忐忑不安,求职中总是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挫,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不行,缺乏自信。

3.对父母有依赖心理

许多优秀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一波三折,相反一些平时表现差甚至功课不及格的同学却凭着特殊的人际关系,轻而易举地招聘进了热门单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为就业实际上就是学生家庭背景间的竞争。所以在择业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大学期间也不注重锻炼自己,增强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找工作过程中不主动出击,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或者不顾父母的能力,要求父母给自己找工作,甘愿当“啃老族”,缺乏责任意识。

4.从众和攀比心理

许多毕业生对自己本身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不知所措,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个人条件和可能性。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即使有单位适合自己,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犹豫甚至放弃。

三、解决对策

1.教育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正确定位自己,合理设计成才道路。高校要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走访、参观、调查,了解用人信息。请有关人员举办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往届学生与毕业生座谈,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转变学生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2.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咨询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聘请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活动。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客观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克服就业中的自卑和依赖心理、恐惧和焦虑心理、怯懦和孤傲心理、从众和攀比心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竞争,使他们顺利就业和创业。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大一侧重于适应大学生活,建立专业与职业的思想。大二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自我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则要侧重于拓宽知识、提升能力、增强创业和就业能力。大四,首先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教学指导。另外,调查摸清本学院毕业生的择业状况、择业意向、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值,以及期望学院提供何种帮助等。根据分析学生提供的信息,提出解决办法。

4.突出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努力开辟独立学院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就业渠道

虽然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被社会完全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学校应充分运用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制定的相关优惠与激励政策,引导他们打破固有择业观念的束缚,鼓励他们到西部、到边远地方、到私营企业等就业。其次,充分利用就业的四条分流渠道: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以及自主创业。独立学院应为学生举办考研培训班、讲座,及时为他们提供公务员招考、出国留学等各类信息,或与国外相关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家庭条件较好又有出国留学愿望的同学搭建平台。另外,举办创业教育、创业大赛,让同学充分了解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社会和自己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1]李季良.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与调试模式研究[J].新西部,2009,(1).

[2]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高教论坛,2007,(3).

[3]李慧君.从择业心态看独立学院大学生如何就业[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4).

G648.4

A

1008-469X(2010)06-0082-02

2010-08-24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2010425)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卞素芹;课题组成员:刘丽梅。

卞素芹(1966-),女,河北鹿泉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毕业生学院心理
初等教育学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学院掠影
最“叛逆”的毕业生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