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学教学中探讨美本质问题的必要性*

2010-04-07崔晓艾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感性本质隐喻

崔晓艾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 周口 466001)

论美学教学中探讨美本质问题的必要性*

崔晓艾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 周口 466001)

美本质问题是美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枯燥、抽象、不易理解,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繁荣;在美学教学中,通过探讨美本质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当代审美文化深度意义缺失的背景下,探讨美本质问题更是重构隐喻世界的需要,因此在美学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学习美本质问题。

美学教学;美本质;抽象思维;隐喻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了美学原理课程。围绕这门课程编写的美学教材不下20余种,由于教育部没有统一教材,各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结果造成了“许多教材不是兼容各家各派的观点,而是偏执于一家之言,这样就不能充分反映出美学研究的各种综合成果,使教学内容偏颇失衡”。面对这一现状,很多教师在授课时立足现有的教材加以取舍,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教材中美本质问题的抽象思辨性,使教师授课难度增加,学生也厌倦于它的枯燥乏味,所以大多教师会避开这个雷区,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更有人认为“美的本质问题西方从古希腊讲到后现代,中国部分从春秋战国讲到朱光潜、李泽厚,依然还在纠缠‘美是什么’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这就等于将最难以理解和最枯燥的理论在一开头就端到学识有限的大学生面前,吓他们一跳”。面对新的时代背景,美本质这一历经沧桑的问题在美学教学中是否还有探讨的必要性?其实美本质问题的探讨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它在历史上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繁荣;在美学教学中,通过探讨美本质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当代审美文化深度意义缺失的背景下,更是重构隐喻世界的需要。

一、历史上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繁荣

美学是在1750年才成立的一门年轻学科,但有关美本质问题的探讨却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美本质问题其实就是对美的定义发出质询,即“美是什么”。当苏格拉底在感慨“美是难的”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把后人引上了本体论美学研究的漫漫征途。

本体论美学的哲学根基是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的指导思路是要寻求万事万物的本原,即世界的本质,寻找一个最初的、独立的、永恒的、万能的“本体”。同样,本体论美学也试图给美一个定义,即“寻找一种因素——或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用这种因素来说明美的事物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自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心理学美学》中提出“抛弃自上而下的美学”,建立“自下而上的美学”的口号后,人们习惯于把以前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探讨美本质问题的美学,称为“自上而下的美学”,而与之对应的从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出发研究美的本质的另外一种美学称为“自下而上的美学”,这两种美学研究思路基本上贯穿着整个美学发展史。

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们沿着这两种美学思路探讨美的本质,围绕着这个话题建构了纷纭复杂的美学体系,西方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美是整一,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立普斯认为美在移情,等等;而中国在20世纪也出现了几次美学大讨论,其中的核心话题也是围绕美的本质展开,如蔡仪提出了美是典型,朱光潜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李泽厚则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等。但随着西方分析哲学思潮出现后,由于哲学与美学存在着先天的渊源,美学领域也出现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对西方传统美学进行了批判,焦点集中在美本质问题上。分析美学家们对美本质问题提出了质疑,如摩尔从语言方面指出,美的概念是无法定义的,维特根斯坦则从语言上否定了美的本质性的讨论或思考的合逻辑性。

从以上对美本质问题探讨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无论是自上而下美学,还是自下而上美学,都试图对美加以界定,追问美到底是什么,因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美的定义必须厘清,这也是完善美学学科的基本需要。但分析美学对美本质问题的彻底否定,使人们对“美是什么”的探讨走入了死胡同。恰恰是这条路走不通,却引发了美学家们从其他路径探讨美的热情,如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中国也有学者提出采取“东方美学所特有的一元论或不二论的思维模式,即对于本质主义美学与反本质主义美学不取不舍,圆融通达”。这里的本质主义美学指的就是本体论美学。更有学者提出新的美学思考方式,提倡宗白华式的直观、体悟等,这些新的思考给美学学科注入了新鲜血液。

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对美本质问题的思考则伴随着美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正是在对美本质问题的思考争论中,美学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学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虽然迄今为止人们对什么是美仍然各执一词,尚未达成共识,但自古希腊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给美学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在历史上对美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通过对美本质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抽象思维是人类认识把握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周围世界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德国美学家鲍姆加通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古典哲学只关心理性和可理解的事物,却忽略了感性和可感知的事物,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感性学。他认为:“一般诗的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有关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现的科学。”所以美学也被称为感性学。后世的学者们在美学发展途中遭遇迷茫的时候,就会重新回归到鲍姆加通最初的解释,强调美学学科的感性特点。

虽然西方把美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为感性学,毫无疑问,美学的感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感性认识的肯定,但西方美学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偏于理性思辨。尤其是古典哲学,盛行的是理性主义观念。哲学家们注重逻辑分析的知识及其认识方式,把感性的认识排除在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外,他们认为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是理性认识而非感性认识。东方人的思维与西方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东方人的思维偏重感性体悟却不擅长理性分析。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来说,文理学科的分化更加剧了这种差异。文科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确切地说更多地发展了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原本就处于弱势的抽象思维得不到发展锻炼,而抽象思维在个人各方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思路清晰,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更具客观性。

偏重理性认知的思维特点使西方美学充斥着枯燥晦涩的理论思辨性,这种理性思辨更充分地体现在美学家们对美本质问题的思考上。如柏拉图在阐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时候,认为美是理念,他把对美的理解建立在自己的哲学基础上,因此在对这一知识点授课的过程中,讨论柏拉图有关美本质认识的前提就是先要向学生阐释对理念的认知,对柏拉图理念说层层分析的过程,就是对西方哲学学习的过程,更是抽象思维形成的过程,而对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本质问题的提出,以及美学大家们如何思考学习的了解,能使学生锻炼哲学思维,这种哲学思维的训练过程就是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过程,通过看似枯燥难懂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所以,在美学原理授课过程中,既要重视美学是感性学的特点,也不能因为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偏于枯燥抽象而一笔带过,应该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这不仅是为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美学提供了一个学术平台,更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三、当前审美文化隐喻义的缺失更需要美本质思维

审美文化指的是什么?余虹在《何为审美文化》一文中认为审美文化“就是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范型和审美意识形态所组成的‘表意或象征体系’”,并指出“审美文化已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它构造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

这种渗透于我们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审美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他认为与传统审美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当代审美文化变得更加世俗化,它追求平面化的意义和新奇的感觉,正像他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取向》中引用叶芝的感叹:“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这个中心一方面指一元的价值取向,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审美文化中的隐喻义。在传统审美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有隐秘的含义,审美就是要透过形象看到审美对象背后隐藏的形而上意义,也即隐喻义。但当代审美文化却拒绝隐喻,人们追求解放与轻松,停留于感性,渴望“娱乐至死”,对理性地追求隐喻义给人带来的深层精神快感嗤之以鼻。

这种审美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类似“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娱乐节目的火爆更是引发了青年大学生对快餐式“俗”文化的崇尚。“俗”文化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能够满足人们对审美的多种需求,较之于“雅”文化更有普适性。但因“俗”而鄙视“雅”,甚至狂热地追捧“俗”排斥“雅”,就会降低大众的审美趣味。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过度追求意义的无深度化、平面化等,停留于肤浅的感性刺激的享受时,将会丧失其文化的厚重根基,丧失其文化发展的动力。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论述过,对美本质问题的研究源于人们对纷纭复杂的美的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前人从各个方面探讨美的本质,有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着手探讨的,有从主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的,也有从社会生活探讨的,等等。无论他们是从哪个方面探讨美本质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试图找出感性现象背后形而上的意义或本质。尤其是在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大众沉溺于光怪陆离的艺术媒介带来的感官刺激和表面的浮华,却对审美世界,尤其是艺术世界里所包裹的智慧、创作者艰辛的探索精神等视而不见,更不可能体会到艺术品带给人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震撼,这是在美学教学过程探讨美本质问题时应该传达给学生的信息,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使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把审美的目光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积极地去探求审美世界背后的隐喻世界,使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能够获得深层次的审美快感,得到情感的陶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虽然美本质问题是个沉重枯燥的话题,但美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当前审美文化隐喻义的缺失,以及探讨美本质问题带给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决定了教师在美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迎合学生知难而退的心理绕开这个敏感的话题,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一部分内容呈现给学生们,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传授给他们的知识不能仅限于浅尝辄止,更应该在实践中通过合适的渠道增加理论的深度,给大学生未来的学术生涯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1]李琳,史鸿文.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

[2]梁巧娜.高师院校美学课程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3,(5).

[3]赵惠霞.本体论美学批判[J].西北大学学报,2008,(5).

[4]郭昭第.中西方美本质论的嬗变及反思[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6).

[5]鲍姆加通.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6]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J].中文自学指导,2005,(2).

B83

A

1008-469X(2010)06-0061-03

2010-09-12

崔晓艾(1972-),女,河南孟津人,讲师,美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感性本质隐喻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