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0-04-07苑书文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教学文章

苑书文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苑书文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阅读思维的建立无从谈起;阅读思维很难展开;学生阅读普遍存在障碍性思维等等。改进阅读教学就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措施,包括提倡自主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巧用教学手段,改革考试内容等。

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理念是唯一的,而教学方法却是无穷的。在突出和强调能力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以下两种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一是接受能力,二是表达能力。因为这两种能力直接关乎学生的高考,接受能力对应于高考语文中的阅读,表达能力对应于高考语文中的写作。阅读与写作是整个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当然也就是我们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然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我们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阅读来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根本的还是阅读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信息,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阅读思维的培养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它是建立在教师的培养,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及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之上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一、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未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思维的建立无从谈起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发现,虽然教师有意识地给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回答问题的权利,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学生都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但是从学生口中所得出的答案依然是大同小异,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是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之前,总喜欢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点拨,受此点拨,学生无意之中就扮演了“跟屁虫”的角色,思维还是单向性的,从这个角度说,课外阅读比课上阅读效果好,毕竟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然而,我们的教师只看重课堂讲读,却严重忽视课外导读。即使有课外阅读,那也是为押题而读。总之,学生无法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体,自然阅读思维的建立也就无法谈起了。

2.学生阅读面窄,文学素养积累不深厚,阅读思维很难展开

许多教师认为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因而将学生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课本,同时一些学生家长也认为多看课本才是正道,也反对课外阅读。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大家想想,就是为了高考,有哪一年的高考阅读是出自于课本呢?应对高考阅读又有哪一个问题不需要考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呢?而我们的日常教学又为学生的这种独立思考提供了哪些帮助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反思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范围一定要广,俗话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还能够通过已学文章和自己所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互现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学生读《战国策》,就会与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产生互现,无形中达到了复习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展开。但扩充阅读面不是没有限度的,主要以国学为主,以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书籍为主,是对课内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3.学生阅读普遍存在障碍性思维

阅读障碍性思维有两种表现:(1)读不下去,只是看到了文本文字,却不能开启理性思考;(2)学生本来是理解错了,但是自我感觉却是对的。前者属于知识性障碍,即对所读文章涉及的知识没有起码的了解。比如学生读到阿Q这个人物形象,如果没有对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他所要表现的精神有所了解,那么想读懂阿Q是几乎不可能的;后者属于能力性障碍,这就包括各种各样的语文能力,如学生不能分析并理解长句,那么便抓不住文章所要表现的信息要点;学生不会对文章段落进行分析与综合,只是把段落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独立的便不能提炼要领与中心;缺乏理解语境所需要的经验,当然也就很难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层信息,更不能对文章所包含的意思进行抽象与概括。

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途径

1.提倡自主阅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所谓自主阅读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学习技能,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是培养阅读思维的前提,因为学生只有能够自己独立的阅读,才能成为阅读的主体,才能在文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激活阅读思维。但是,自主阅读在以往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受到重视。课改之后,部分教师注意到了阅读主体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尝试着自主阅读的方法。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表面上成了“阅读主体”,实际上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一下子茫然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从哪儿读以及如何去读,依然还不是真正的“阅读主体”。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应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指引学生的阅读方向,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而不是把教师写就的答案交给学生。只有把阅读的责任转给学生,才能促进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而不是阅读课上的看客。

其次,创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情境氛围的创设有多种,问题情境、漫画情境、课堂民主情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引而不发”就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动机和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应做到:(1)必须与学生自身实际和教学实际相联系;(2)应从易到难,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3)对文本意义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在课快结束时,又提出了“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若瑟夫长大了会怎样?”、“钱与情”、“贫与富”等话题,让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课后写成读书札记。这样就引导学生在观照社会、观照现实的多层面思考中,理解经典作品的不朽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那仅有的几篇课文,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这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正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差异性。学生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门性的书籍来阅读,对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由于学生辨识能力较差,加上目前出版的阅读刊物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那些能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等的好作品来阅读。

其次,要扮演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中学生对语文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限,因此,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要施以有效指导。在选择和推荐阅读书目时,应指导性地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学生阅读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文学知识提高的书籍。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将课内教学的内容延伸到相关课外阅读方面,形成由课堂到课外的拓展阅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阅读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有益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思想和经验,积累更多的知识。另外,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不应太窄,要鼓励他们多接触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通过对不同学科门类的阅读,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至于由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而不能展开思维。

此外,还要在阅读方法上指导学生。要帮助学生制订阅读目标和计划,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诸如生字词等基础性的问题。要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以及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勤于思考,要努力将书中的学问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等。

3.巧用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堂活动。因而教师完全能通过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即能够对所读文章提出问题。能够对所读文章提出问题必然是以深思熟虑为前提。如果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那肯定不能提出贴合文章的问题。如果连对文章的问题都提不出来,那么,学生阅读思维展开的方向就必然不明确。

其次,巧妙合理设问。教师课上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游离于学生会与不会之间,学生可能知道一点但是不全,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仔细的思考。如果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那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好问题,因为问题本身并没有起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思维的作用。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并设置合理的矛盾,提出问题后应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4.改革考试内容,强化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

考试是最严格的训练,在日常考试当中逐步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作用最直接,也最明显。事实上,阅读和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部分。因而有许多人建议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只考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在上海同济大学的自主招生中,语文考试的内容就只是这两项,因为通过阅读和作文就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建议也自有其道理。

三、教师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各有重点。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其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再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第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对学生应该有挚爱、尊重、信任的情感和谦逊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心里宽松的、具有亲和力的班级教学氛围。

第三,阅读教学对话并不是随意的交谈,对话的目的性和文本的教育价值是教师必须认真把握的。课堂上有效的对话应当拒绝无效的闲聊和游离于文本意义和方法之外的独白篡位,对话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更好地理解知识客体的手段。

[1]任长松.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永华.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新操作[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德荣.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J].教育科研,2008,(3).

G630

A

1008-469X(2010)06-0047-03

2010-07-12

苑书文(1969-),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阅读教学文章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