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0-04-07戴红军王宇飞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日本生产管理

戴红军,王宇飞

(河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130)

为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与国外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比较的对象,本文主要选择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模式.美国是近代管理的先驱者,管理通论和管理原理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创造出来的.日本企业一直向美国学习,并通过改良和积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管理方法[1].从这种意义上讲,比较的对象选择美国和日本较为适合,从比较研究中所得到的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启示更多.

1 美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

美国现代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最初可以追溯到一种被称为订货点法的生产制造管理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订货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物料需求计划(MRP).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企业外部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生产能力、各种资源的变化,增加了产能计划和执行计划的功能,MRP就发展成为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随后,在闭环MRP的基础上产生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MRPII不仅涉及物料,而且将生产、财务、销售、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体化的系统,成为一个广泛的物料协调系统.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为了振兴制造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设计和生产周期,使制造企业重新获得了国际竞争优势.传统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开始向多品种小批量和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大规模订制生产方式的转变[2].

目前,美国已将研制和使用计算机集成技术作为恢复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传统制造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并行工程、集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优点于一体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涵盖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灵捷制造(AM)、大规模订制生产(MC)等管理模式.这些技术的引入开创了美国制造企业订制生产的新时代,并使美国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美国企业管理模式中表现的是一种西方科学主义的文化背景.科学主义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依靠法规、制度来进行管理,其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以此所制定的管理模式是强化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中心,以防范为特征.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美国企业是自上而下进行决策的,最终决策由上级作出,决策速度快,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一般是通过命令渠道.在管理机制上,美国强调CEO决策至高无上,CEO不受董事会的约束,在决策中处于强势地位.一旦CEO被选拔后,董事会作用相对减弱.CEO绝对的执行权受到的唯一挑战就是CEO的战略没有给股东带来应有的收益.因此,美国管理的决策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其优点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速度快,责任明确,有利于调动中下层人员的管理积极性.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强调专业化分工和绩效评估体系,这种优胜劣汰的管理体系增强员工创造的积极性,进而使整个企业在市场中颇具竞争优势.不过,CEO的理念、决策能力、领导视野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这容易使企业在发展中产生误差[3].

美国式的管理模式中,其典型的企业文化称为A型文化,代表着异质性、流动性和个人主义的天然适应模式,即企业员工流动性强、相互间的联系淡漠,极少有密切的关系.美国企业价值观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特征.美国式的管理模式以效率优先,不断寻求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推崇制度规范、物质激励为主的理性主义,反映了美国企业个人主义,竞争倾向强.

2 日本制造企业管理模式

日本制造企业生产模式是以准时生产制(JIT)为代表.准时生产制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以看板系统和倒流水拉动方式为基础追求零库存的制造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消除超过生产需要的设备、材料、零件和工作时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柯瑞福赛克教授更广泛地给日本汽车工业生产管理模式命名为精益生产(LP).精益生产可表述为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适应,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以求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进入90年代后,日本大制造企业在探索制造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型自动化生产系统过于复杂、对上下游协作厂商要求高、需要巨额投资等问题,创新出一种更依存于人,富有灵活性的制造模式——作业单元生产模式.所谓作业单元是指生产上能独立完成整个产品的全部生产作业的一个组织单位,一个作业站配备有生产一类产品的全套设备和若干全能作业者.机械和电气行业采用该模式的较多,它被认为具有缩短工期、提高品种适应性、减少库存和节省人力等优点.

日本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被人们称为“合金论”,它是以东方文化为基础,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交融而成的[4].在管理机制上,日本制造企业比较重视利益群体的利益,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每个有关的企业员工都可参与,战略一旦确定将执行到底.但这种集体决策方式会带来谁将对决策的结果负责的问题.与美国制造企业不同,日本许多制造企业对员工实行工作轮换制,员工们可做多种专业工作.这种工作轮换制鼓励员工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并培养献身本企业的精神.

日本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中所蕴含的企业文化称为J型文化,代表一个与同质性、稳定性和集体主义状况相适应的模式.日本企业价值观强调以忠诚为核心的集团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由此形成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松下管理模式”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杰出代表.重视员工心灵重塑,在管理中注重以情感人,培养员工与企业的感情亲和力,使之成为充满人文精神是它的明显特征.因此日本企业员工比较团结,具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突出,反映了日本企业是以集体而不是以个人为重的价值观.

3 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一直是推进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主力军,结合我国的国情,创造了许多管理经验和模式.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民主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到70年代北京内燃机总厂、清河毛纺厂等企业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从70年代末期全国企业学习北京内燃机总厂、首都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三个企业到90年代中期全国学习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邯郸钢铁厂经验,这些管理实践都为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5].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制造企业逐渐感受到了市场竟争的压力,开始意识到通过加强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进入上世纪后期,我国制造企业开始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制造系统和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开始全面探索和实施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精细一灵捷一柔性”生产系统正在我国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

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全球范围内先进制造企业的冲击下,大部分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致使我国制造企业不得不以获取短期的利润为首要目标,难以同日本企业一样注重战略性目标的实现.而且,我国制造企业员工人数普遍冗余,虽然制造企业在向管理现代化转型的阶段存在着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客观压力,但社会整体形势要求这种调整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制造企业还承担着保证就业水平,维持社会稳定的责任.整体技术开发水平不高是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自主创新和市场开发的能力,因此只能通过引进和模仿国外成熟的常规性高的生产技术,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整体上不具备日本企业那种注重产品创新的常规性低的生产技术.从员工的价值观上看,受中庸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不崇尚自我表现,而要求个人保持谦和的行为方式和力求安稳的社会心态;并且,员工的个人利益往往要服从群体利益,这是企业员工缺少自主意识的主要原因.在组织文化方面,中国以“情”为纽带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情”为纽带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情感交流,促使成员之间形成较高的认同效应,有助于采取一致的行动步调,从而减少成员间的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然而,以“情”为基础的伦理关系渗透进管理制度中,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一方面使管理制度约束作用难以发挥,于是,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在于拓展和协调人际关系,为企业业务发展与内部和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这种伦理关系会导致人事安排和职务晋升偏重于人事关系和血缘关系.法规制度不严、理性精神不足,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缺陷之一.

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开始把动态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如CIMS,MRPII,ERP)中,把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活动按照事物运动规律和其自身发展逻辑联结起来,把事物间的联系作为事物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了组织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许多企业管理模式所采用[6].我国学者研究的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就体现了动态管理的思想.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基于动态管理思想,认为某一个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不仅存在于成本单元,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作业单元,即责任成本存在传递和流动的现象.通过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传递机制,成本责任随着业务流程而流动起来,各作业单元之间由此联结成一个整体.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作为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重的集成动态管理手段,可以成为解决企业成本管理粗放问题的有效手段.

4 结论

美日企业的管理模式无论在生产技术、战略目标,还是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领导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反映着美国和日本企业各自在管理模式变革上采用的权变模式的差异.总体而言,国外现代制造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在尽可能保持大规模生产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的品种适应性、市场快速响应性.这些管理模式的有效性都在国外管理实践中得到的验证,我国制造企业也己开始逐步不同程度地引入和学习这类先进的管理模式.

[1]陈莞,倪德玲.最成功的管理模式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黄群慧.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 [J].中国工业经济,2003(4):11-17.

[3]Wren D A.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M].New York:John Wiley,1994.

[4]陈学忠,侯海青.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J].现代企业,1994(4):9-12.

[5]陈兵兵.MRP-II/ERP在中国应用与发展的回顾和思考 [EB/OL].http://www.amteam.org.2000.

[6]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 [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2):12-17.

猜你喜欢

日本生产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黄金时代》日本版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