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三部藏书文化著述

2010-04-06张世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藏书楼藏书家藏书

□张世兰

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和出版界联手推出了三部研究藏书文化的大部头论著,一是2010年元月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辽宁人民出版社再次推出由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楼》,该书初版于2000年底,曾于2001年10月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另一部是2001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的由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该书 2002年曾获中国图书奖。第三部是2009年元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肖东发主编的《藏书中国丛书》,该丛书分为五卷,分别是《中国官府藏书》、《中国私家藏书》上下卷、《中国寺观藏书》、《中国书院藏书》。

中国的藏书史研究发端于清末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至今已百年有余,许多的前贤先学曾辛勤搜讨,多方开拓,他们出版不少成果,建树颇丰。但囿于时代之局限,前此的有关论著总体表现为:资料堆积多,理论探析少;个体的局部的评介多,或以一人一楼为标的,或以一地一朝为局限,总体的宏观的把握少;就事论事、孤立看待者多,融汇贯通、纵横联系的少。这三部大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值得肯定。

这三部书的部头都较大,而且越来越大,分别为两卷本120万字、三卷本150万字和五卷本180万字。内涵也极为丰富,因为“藏书”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其表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存储藏”之意,倒是与如今的图书馆业务有诸多相似之处。从图书搜集、整理、加工、流通到图书利用的诸多环节都包括其中。这些书中涉及到访书、选书、借书、抄书、购书 、赠书 、征书 、读书 、校书 、书之补阙 、辑佚 、编撰 、刊刻,以及与收藏相关的修复整理、分类编目、题跋提要、藏书印记、藏书保护、藏书设施、藏书建筑等皆是研究藏书楼,也即图书馆事业史不可忽视之内容。藏书家并非桃花源中人,其家世渊源、社会交游、专业联系、乃至生活时代之政治风云、学术潮流、价值取向等也与藏书活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术角度看,与藏书密不可分的更有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版本学 、考据学 、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有人统称之“治书之学”,不无道理。因而可以说,藏书楼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各时代藏书楼容易写成条目式。其实按“组群”来写更有趣味。如按地域(如南宋江浙一带并起的几大藏书家,清前期江苏,特别是吴县、常熟、苏州一带,浙江、杭嘉湖一带,安徽等地的藏书群体),还有家族型(祖父子孙、夫妻、兄弟、族亲等)借鉴史传中合传和附传形式,结合论述,既可避免单调,亦可发掘深度。这一特点在三部书中均有体现。

三部书都注意到读者的阅读需求,注意深与浅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结合。

所谓深,是指要有学术性和专业性,这种题目的书写深容易写浅难,因为有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和扩大读者群的目的,所以该书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比专著写得浅显些,要比教科书活泼些,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读者对象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一般读者,不一定仅限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所以要写得通俗生动。具体而言,没有大量引用古书原文,避免注明参考文献及出处,有些古文径直译成通用的现代汉语表述,除非较短的易懂的古文短句,适当保留原文,更不搞繁琐考据,注意人名、地名、年代、数字的准确。

三部书都注意到史与论结合,既有大量文献资料又有恰当的分析。主要部分基本是用概述性说明文体,述议结合,有史有论,论必有据,提倡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以形成观点,但又避免空发议论。最主要的就是实事求是,辩证分析。

三部书都尽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与检索需求。现在的读者都喜欢读图,不喜欢全部都是文字,三部书都选择一些配合正文的插图,包括藏书楼建筑、藏书家人物图像、重点书影等。他们还为读者着想,对本书涉及的藏书楼藏书家编辑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列,使该书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以体现图书馆学专业作者的学科优势。

这三部书最有特点的当数《中国藏书楼》,全书分三大板块:上编是藏书论,分四大系统概述藏书楼的产生、兴衰、特点及贡献;中编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按朝代分期,先概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藏书活动,然后分系统介绍重点藏书楼(家);下编是附录,包括藏书大事年表、藏书楼索引和藏书家索引。

上编藏书论,既有“总论”还有十个“专论”,即对藏书文化中某些特有的现象,深入发掘,局部透视,进行专题论述。浙江图书馆研究员袁逸认为:“藏书史研究至今,唯此领域尚未经开拓,虽难度不小,但大有可为,讲‘赶超',论‘突破',此乃关键之一。若纳入‘概述'中则无以深论细究,且整个‘概述'谋篇布局都会难以均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增加‘总论'的分量,否则与后面两板块相比,开头过于单薄,难免有头轻脚重,有尾大不掉之感”。他拟出如下几个题目:藏书史研究史、藏书理论及文献、楼斋名、藏书目的论、藏书来源、借书、书贾的作用,古情结、藏书印、藏书家与著述家、藏书家与出版、地域优势论(藏书家的集群)、历代书厄……。最后由肖东发、袁逸、朱赛虹、曹之分别写出,构成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

中编藏书楼发展史,介绍历代主要藏书楼(家),是全书的主干。这一部分很重要的优点是避免重复老调,突出各楼特点,没有求全。以往的几本《藏书家传略辞典》优点是收录较完备,网罗宏富,缺点是主次混淆,过于细碎。而该书的特点是突出主线,体现发展脉络,写出源流气势。重点藏书家着笔墨较多,有逸文掌故可展开,没有搞等量齐观,协调平衡。诸多中小型藏书楼(家)概述中一带而过,放到第三部分“名录”中反应即可。

当我们在阅读三卷本,共计150万字的《中国藏书楼》时,不管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作为非专业的读者,不可能从头读到尾,但是却可能对其中的某些藏书家和藏书楼比较感兴趣,如果没有书后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索引的话,要找到其中的某位藏书家或特定的藏书楼就比较困难,即便偶然找到了,也不一定全面,因为还有可能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论述过。而《中国藏书楼》书后附有系统的藏书家和藏书楼两个索引,从而使这本有“论千年藏书、评百家盛衰”知识性的《中国藏书楼》,也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能够通检中国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为非专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开辟了捷径,同时也扩大了读者范围。如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里面轻松而惊喜的发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藏书家,她的藏书情况,可以分别在798、190、754页等多处了解到。崇文院、八千卷楼、京师图书馆的藏书演变和历史源流也可以十分快捷地在书中找到。

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藏书史,《中国藏书楼》、《中国藏书通史》、《藏书中国丛书》的确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1 任继愈.中国藏书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 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3 肖东发.藏书中国丛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藏书楼藏书家藏书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