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是高度反思的学说

2010-04-06李继武

唯实 2010年12期
关键词:对象哲学经验

李继武

(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政教室,安徽蚌埠 233050)

哲学是高度反思的学说

李继武

(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政教室,安徽蚌埠 233050)

目前,学术界对哲学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一,原因在于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但哲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有些一致性的属性渐渐清晰起来。根据这些属性来定义哲学,哲学其实是高度反思的学说。哲学的反思,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提供的知识为基础,其反思内涵包括: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

对象之思;高度反思;批判之思

目前的学术界对哲学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一,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哲学对象的不确定,北大黄枬森教授说得很清楚:“哲学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比较含糊。许多学科都能望名而知其对象,如气象学是研究气象的……,但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说哲学是研究哲的。哲是什么?哲就是思想,就是聪明、智慧。那么,哲学是否就是智慧学呢?很难这样说。当然,有些人认为哲学就是研究认识的。但从哲学史上看不出这个结论,因为哲学史上的大量哲学流派,就不仅仅是研究智慧、研究认识的。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现在到了需要弄清楚的时候了。”[1]要想使哲学定义统一起来,关键在于哲学对象要同一或确定,研究对象不同一、不确定,其定义必然是仁智各异。哲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有些一致性的属性渐渐清晰起来。根据这些属性,就可对其进行界说。本文试对哲学对象的确定性作一阐述,即对哲学的高度反思属性作一探讨。

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反思概念是伴随近代哲学的发展而确立和明晰起来的。近代,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门别类相对独立地为哲学提供有关世界图景的各领域的知识基础。如此,哲学才得以从“科学的科学”中摆脱出来,有条件和可能对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这些知识基础进行反思性的总结概括。这是因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只有在认识上必须不断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人类尤其要从哲学角度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把它上升为哲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哲学的反思,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提供的知识为基础,其反思的内涵异常丰富,根据学术界这些年的探讨,笔者认为,应有这样一些内容:即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

第一,哲学的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对反思的研究中,学者们就关注反思与行动的关系,认为反思是在“反”的基础上进行思。这个“反”,一是对已有的行为和观点“回头看”,另一个意思是“跳出来”,即换位思考。这样,反思也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在行动之后(包括行动之中)进行的“反溯性思考”。这层意思由于更接近汉语中“反思”一词的字面含义,所以在我国某些相关的讨论中,几乎成了对这一概念的唯一阐释。从哲学史看,反思主要是指事后思维。对此,黑格尔曾用“密涅瓦的猫头鹰”作过比喻。“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它表明哲学是以现实的、经验的存在物为对象的,是有其经验的和实证性根基的。就此意义而言,哲学思维是一种事后从事的思维,是一种事后形成的高级思想,而哲学家则是事后出场的。然而这种事后的反思并非只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更要做“高卢雄鸡”,即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未来。

第二,哲学的反思是一种以思想本身为对象和内容的思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名词层出不穷,古典哲学中的“反思”一词更成为许多文章的点缀。大多理解为对某现象的逆向思维或后思维,也有人认为“反思”原意是指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对以往的事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理解哲学的反思有其合理因素,但这种“逆向思维或后思维”,这种“深层次的思考”究竟以何为对象,则没有完全搞清楚。其实,对反思的对象,黑格尔说得很清楚:“反映或反思这个词本来是用来讲光的,当光直线式地射出,碰在一个镜面上时,又从这镜面上反射回来,便叫做反映。在这个现象里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一个直接的存在,第二方面同一存在是作为一间接性的或设定起来的东西。当我们反映或(像大家通常说的)反思一个对象时,情形亦复如此。因此这里我们所要的认识的对象,不是它的直接性,而是它的间接的反映过来的现象。”[2]这个“间接的反映过来的现象”是什么?其实,哲学反思在事后思维时,其对象是超验性的,它以精神或认识为对象。冯友兰解释“什么是哲学”时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这就是认识的反思。”[3]还有学者认为,反思作为纯思,牵涉到“反思”、“思想”和思想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三者,反思作为思考思想的思想处于“思想”层次之上,是第二级的思想,它通过“思想”这一中介物间接把握诸客观对象。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但还没能揭示哲学反思的特征。哲学反思所涉及的思想是思想之思想,就是说,哲学的反思所涉的思想本身往往是概括性程度很高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而是更间接性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思想,如此,由哲学将这种思想再反思后上升至哲学理论。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本身也是反思的结果,但这种反思所涉对象是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反思的结果是一种相对哲学而言的具体的社会科学理论,即经济学理论。所以,严格而言,不能说《资本论》是一种哲学。哲学主要以思想为直接对象,表明哲学超越了感性的直接性和经验的因素,进入了超验的纯理性的领域。黑格尔说:“惟有思想不去追寻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为思考的对象时,……那才是它的最优秀的活动。”[4]基于此,学界有人把反思称为纯粹的思维,即纯思。这有一定道理,从纯思的角度看待哲学,有的多层次的思想材料和知识成果就成为哲学的直接对象。毛泽东对哲学的界定实际上就是从这个角度作出的,他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哲学的任何一个原理,比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宇宙是无限的”等,都是在反思自然观、社会观、人学观、思维观等很高层次的纯思基础上概括出的元哲学理论。作为哲学概念的反思,尽管也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然而这种间接性认识是间接性程度很高的认识,不是一般性的间接性认识,这是学界以往未能指出或未引起重视的。

第三,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曾把“反思”定义为一种教育性的思维形式,认为当人审慎地考察某个观念的基础以及佐证信念的充分性时,“这个过程就被称做是反思;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主动地、持续地、仔细地考量它赖以成立的基础以及它所倾向的结论,就成其为反思”[6]。

在杜威的用法中,“反思”一词更接近我们汉语中的“寻根究底”这层意思。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必有其根源,仅仅停留在对这种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真正的反思是对思想的根源不断地进行追溯,刨根问底。你的或他人的这一思想是由哪种思想产生的?那种思想又是由什么思想产生的?真正的思想根源在哪里?不停地追问下去。然而,一般性的“寻根究底”的反思还不能算作哲学的反思,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任何一种社会思想体系要保证自身能立得住都要寻找一种终极关怀或根基,必须有一个“形上”的世界本质性、状态性的根据和保证。这一“形上”保证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宗教的、近似宗教的、非典型宗教的、理性宗教的、哲学的,等等。这些形式尽管不同,其作用却完全一样,都是对自己思想体系的“形上”根据有一个交待,从而保证其在理论的最高层面不至于落空。比如,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为中国思想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但他毕竟没有讲清什么是仁、仁来自何方的问题,尤其孔子仁的学说在理论终极关怀上即宇宙论方面是缺失的,这点由他的继承者解决。继承者们进行了系列追问:人为什么会有仁?是因为有性;人为什么有性?是因为有命。比如,孟子就清醒地认识到,人之所以能够成圣成贤,是因为人人都有善性;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是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但光如此说还不够,孟子还必须说明良心本心来自哪里的问题。孟子毫不犹豫地明确提出,良心本心是“天之所与我者”。其后的《中庸》则更为直截了当,直接将性与天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重要判断。从《性自命出》到《孟子》再到《中庸》的发展明确说明,孔子之后有一个为仁寻找终极根据的过程,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终于将这个根据找到上天,以天作为仁的形上根源。儒学发展到宋时,面对佛教和道教相对完善的形上系统,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与佛教、道教抗衡,儒学思想家们进一步沿着先秦将天作为仁的终极根源的做法,努力为儒家寻找自己的形上根据。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张载的虚气相即,到二程的天理、朱熹的理一分殊,无不贯穿着同样的问题意识。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儒学丰富了自己的形上系统,改变了理论根据相对薄弱的状况,在与其他学派抗衡的时候便不再居于下风了。

再比如,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有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根据的,都是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如方志敏所言,乃是宇宙之真理。为何这样说?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理论的根基在于物质世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请看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这种演化的吧。在《自然辩证法》中,他是“从旋转的、炽热的气团”即原始星云的一步步演化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并且认为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式:“只有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生产一般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时期中,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7]

第四,哲学的反思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展开的。

“事后的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对象的反思”、“终极的反思”还没有抓住哲学反思的本质,哲学反思的本质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思维和存在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反思应该说是哲学反思的本质特征。因为任何其它方面认识的反思,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反思都不是以这个基本问题的反思展开的。所谓哲学反思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人类的哲学思维首先把握到的只能是具体的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则隐藏在具体的哲学问题之中,只有通过人类的反思不断追问哲学问题的理论前提是什么,才可能一步步接近哲学基本问题,而只有当人类的反思与追问到达终极之处才能够真正发现基本问题。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关于哲学反思方面的激烈论争的理论,这些反思的争论都是围绕“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存在和思维有否同一性”两方面内容展开的。当然,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时代展开所表现的具体形式不一样。远古时代是它的“萌芽形式”,表现为梦与肉体、“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而“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的观念反映的就是原始人处理思维与存在关系所达到的水准;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它的“朴素形式”,表现为对世界的本原、基质是“原初物质”还是理念的思考;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争论是在神学外衣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到了近代,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解决获得了它的相对“完全形式”,即主要探究“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则集中论述了近代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形式。

尽管哲学基本问题不同时代表现的具体形式不一样,但这种反思的实质却可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反思为何会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呢?首先,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自然界分化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根据实践需要,世界上的事物归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这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的思想和外部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外部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还是人的意识决定外部物质世界?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始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不能不回答、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其次,这个问题是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哲学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诸如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等等。全部哲学问题最后都可归结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一切哲学问题之中。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核心和理论前提的意义。最后,这个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超越的问题。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的哲学学说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但是都不能不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个基本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焦点。因此,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就成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五,哲学的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展开的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反思”含有“回过头来想想”、“反过来思考”、“重新思考”、“反省性式思考”、“批判性思考”之意,是贯穿和体现批判精神的思考方式。反思的第一特性是它对现存的思想、理论的否定性(批判)。这种否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他物(自我以外的他人和事物)思想的怀疑,即反思的第一层次。他物思想与存在是否符合?他物思想的理论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与你的思想的区别在那里?另一方面,对自我思想的怀疑。不是什么东西你都能认识的,你的认识能力很有限,你认识的绝大部分是感性的东西,是现象,反思也可以说是思想者与被思想者的思想之间的互动,没有批判的精神,就不会有反思的精神。整部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他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马克思也认为,哲学的活动就是一种理论批判,而哲学参与现实的方式也是理论的批判。他说:“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正是批判从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而从观念上衡量特殊的现实。”[8]“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9]

第六,哲学的反思是一个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反思本身也是一个过程,然而,在客观唯心主义形式下,他仅仅把反思看成一个把握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概念,并非是从现实实践出发把反思理解为一个由经验思维上升到高度理论思维的过程。哲学的反思在未构成理论形态前要经过一系列的对其具体知识和介于具体知识与哲学之间知识的反思阶段。如果说,他人的思想是对具体知识和介于具体知识与哲学之间的知识的一维或二维反思,那么,经过二维再到三维的反演,就会使零散的知识、概念在高度反思后构成一个哲学的思想体系。从真理层次上看,一维、二维的反思仅仅是经验真理层次,还没有达到理论真理即三维反演层次的反思。因为这些哲学知识、概念范畴还是零散的、不相关的,还构不成系统,也不会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在反思层次上比较低,不如德国人好思辨,除老子的《道德经》等非常有限的几部哲学著作外,思辨性的哲学专著极其稀少,尤其是元哲学成果。这说明,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度反思过程不到位,哲学思维基本上处于浅层次反思上,抽象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高度的类似德国哲学那样的理论思维。庄子哲学很艺术、形象,但蕴含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不严谨,说明其哲学反思程度也不高。除哲学外,其他知识形态的反思也是如此。比如,儒学因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反思程度才提高,出现了宋明理学;道教也是如此。

理论思维是人特有的一种素质,是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深层的全面本质及深层本质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可以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性(包括普遍规律)。这是一种从整体、全局、本质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理论思维是相对于经验思维而言的。“经验”这一名词是可以在不同意义下使用的,它有时专指感性认识,有时也赋予其浅层次的理性认识涵义。如金岳霖在《知识论》中说:“经验底重要不仅在供给内容而已,它也供给范畴。”经验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能力,是兼含感性认识能力和知性认识能力于一身的。因此,不能把经验思维仅仅理解为停留在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具有表象性和片面性等内涵上。只要深入考察,经验思维就不仅是一种直观性的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浅层次的理性思维,尽管它不如理论思维具有深层次的理性思维的特点。因为它不但能达到对事物的特性、现象之间联系的感性认识层次,也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某一个方面、浅层本质甚或浅层本质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的程度。就是说,它既能把握事物发展的个别性,也能把握其特殊性(包括特殊规律),否则,就难以理解作为经验思维结晶的经验真理为什么会存在。

然而,经验思维达不到对事物的理论真理性的认识,而理论真理,即追求对事物的具体普遍性的认识乃是人类认识的本性,其根本目的是运用这种具体普遍性(黑格尔认为:“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对此,列宁曾给予了肯定)指导实践在宏观、全局上更全面、更深刻和彻底地改造世界。然而,认识要达到具体的普遍性,即达到对事物的一般辩证本性、深层全面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掌握,只靠经验思维是不行的。因为经验思维有如下局限性:一是经验思维只坚持事物的个性和事物固定的特性,不了解这些“固定的特性”只是对事物具体普遍性的一个环节。二是经验思维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联系、本质的某一方面、浅层本质之间的联系和事物抽象的同一性上。这点我们可以由经验思维的结晶——经验真理的局限性上看到。经验真理中的许多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和命题即使能够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因经验的认识概括程度不高,难以反映事物发展的深刻内容和复杂本质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有时甚至是革命式的突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或放弃某些经验真理认识模式。三是经验思维的最高形式是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目标之一是达到抽象的普遍性,或者说,是达到对事物一般性的认识,然而由于它追求的是“抽象普遍”,因此,有时反映的结果却是事物本质的某一侧面。例如:“铁是导电的金属”,“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经验思维获得的真理,一般来说,已达到对事物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本质的认识了,有时甚至达到了对事物深层本质的某一侧面的认识。但黑格尔认为,这样的“一般含义是矛盾的,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纯粹的,不完全的,等等,而且它也只是认识具体事物的一个阶段”。列宁在这段话旁加了两个“注意”,并说这是“认识的辩证法”[10]。四是经验思维的运用主要凭借的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也有效,但终究不是辩证思维,不能反映事物的真谛。只有辩证思维才能代表人的认识的本质形式,也是高度反思的形式。诚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知性活动……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它们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辩证思维,“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要晚得多。”[11]经验思维的这些特点,尤其是“表象思维”性和“形而上学思维”性,使其所获得的经验真理在改造世界的狭窄领域内或某些具体范围内有较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果超出了这些领域和具体实践范围,它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要想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丰富效益,必须将经验思维提高培养为理论思维。通过这种提高和培养,人们的认识就会达到对事物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认识,就会达到对事物普遍的、必然的、辩证本性的掌握,就会达到理论真理。

理论思维作为抽象层次较高的思维,它的主要代表是辩证性的哲学思维,也叫高度的理论思维,这是反思在思维层次的最高方式。其中,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了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科学地把握世界或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终极关怀;有了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科学地把握社会和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且通过生产实践这个唯物史观的根本范畴的把握,可以澄清一切神秘的理论的迷雾。□

[1]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构想[N].光明日报,2006-08-14.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5.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816.

[6]木剑.“反思”的内涵[EB∕OL]2007-2-5http://fzxp j.cersp.com/PJGC/KTGL/KTZY/JSFS/ 200702/2075.htm l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3.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9-31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

责任编辑:戴群英

B014

A

1004-1605(2010)12-0033-05

李继武(1954-),男,吉林省辉南县人,蚌埠坦克学院政教室教授,安徽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猜你喜欢

对象哲学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菱的哲学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包哲学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