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

2010-04-05闫顺利赵红伟

东疆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本体论终极马克思

闫顺利,赵红伟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

闫顺利,赵红伟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实践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有两种方式:一是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即从设定绝对概念出发考察问题的方法。黑格尔特别强调哲学是思想的概念运动,“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1](10)这种思维拘泥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原则到原则的思辨运动,它只能设定现实是思想、概念、理论的产物,就是不能触动现实本身。如,德国古典哲学归根结底受现实制约,虽蕴涵革命因素但终究不过是“跪着造反”和“睡帽中的革命”;另一种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即从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考察一切问题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像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像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2](17)。对于实践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出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甚至语焉未详,因而实践就成为一个有待于被反思的问题域。

一、马克思哲学并未终结本体论

哲学史是哲学主题和视角转换的历史或思维方式的变革史。学界有一种思想倾向,它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实质为物质本体论的理解,认为它本质上没有超出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窠臼,没有体现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及其意蕴,指认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实践思维方式”。然而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归结为“实践”存在着不尽相同的解释:包括“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论思维方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等称谓,进而对“实践”作出不同规定。有的认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地位,因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得到一些学者认同,但在解释实践何以成为马克思哲学“本体”的问题上又有分歧,有“生存论的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实践生成本体论”等不同理解。

高清海、孙正聿不同意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解释,也不把马克思哲学归名为“实践本体论”。高清海明确指出:“在我看来,用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实践,即通过‘赋予实践以本体论意义’的方法,是不可能提高实践地位,使它成为世界观的基本范畴的。只有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到这点。而且,我认为提出实践观的最根本的意义恰恰就在于打破并根本改变了本体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思考方式,所以,我是从思维方式的变革去理解并论述马克思提出实践概念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的。”[3](131-132)

本体论思维方式有两种情形:一是狭义本体论,即传统的流行的本体论思维;一是广义本体论,即人类整个思想中的本体论。否定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类整个思想中的本体论。本体论作为人类追求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倾向和精神,它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方面,在此视角上,有论者把形而上学抑或本体论规定为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满足着人的终极性向往。即使人们意识到不可能追寻到某种最终的不变的永恒的存在,但是人们的生存却不能没有这种终极性悬设,表现在对未来的祈愿和理想设定,因为人的存在又实实在在地是一个过程,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努力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本能。亚里斯多德说求知是人的天性,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的本能,人的存在无法规避本体论诉求。现代西方哲学曾把拒斥传统形而上学奉为使命,但最终回归到“本体论承诺”,可见,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研究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康德认为没有经过认识论反省的本体论是无效的,本体论同时也就是认识论,因而人们对本体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原则。孙正聿说:“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理论思维,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理解世界和确认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理论思维的这种渴求,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这种终极性的渴求或关怀的理论表达构成贯穿古今共有的本体论”,“本体论作为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作为一种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终极关怀,它的可能达到的目标,并不是它所追求的‘本’或‘源’;它的真实的意义也不在于它是否能够达到它所指向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在于,人类总是悬设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本体论追求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启发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终极的指向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既永远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又不断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4]当然,孙正聿先生的本体观具有合理性,实现了从追求终极到生存智慧的转向。但本体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原则和意向,需要深入理论研究,本体论势必涉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应和解答。马克思致力于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不过是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就是从二体关系把对象归结于它的始源性存在的认识方法”[3](131)。在此,我们需要区分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等不同概念,不能认为马克思“终结”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就是终结本体论本身,更不可认为马克思哲学批判了旧的思辨哲学而本身变成了非哲学。

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回避本体论,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围绕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阐明了自我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可称之为实践过程本体论,为此有必要确立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二、实践是一个有待于被反思的问题域

强调实践之于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意蕴越来越得到学界认同,但如何细化理解实践以及说明实践如何体现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有许多悬解。

实践是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并没有给出确切定义。劳动、生产、工业、商业、实验等概念在经典作家的文本中常常是被交叉使用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被狭义理解的实践。恩格斯曾叙述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5](17)。实践对应什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是由人们的现实活动——物质生产、交往、语言等活动来决定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56)。可见,实践是一个与“理论”、“思维”相对应的范畴。旧哲学把观念视作人类生活的本质,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本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被颠倒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实现了对颠倒的颠倒。“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53)

第一,实践与理论相对应,说明实践有别于理论。理论是一种内在性主观活动,通过概念运动而实现。列宁认为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特点,即实践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而理论作为内在性抽象性思维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第二,实践作为人的整体性活动本身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思想与活动等的多重统一。在既成意义上,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又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要确证自己只能通过这样的“实践”,实践本身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意味着理论必须接受主观检验,归根到底理论需要主观判定,理论既为主观之物又须主观检验、判定,结果还是“主观”、“思维”本身,于是又落入贝克莱陷阱,如何超越这种解释学循环?同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什么样的实践、多少人的实践、如何检验等等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形而上学规定而转化为一个科学的知性规定。由此,马克思注意到终结形而上学的可能在于实证科学,即终结形而上学不在于抽象思辨本身,而要通过实证科学去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2](17~18)。恩格斯离析了旧思辨哲学的传统——醉心于醉醺醺的抽象思辨。旧的自然哲学“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了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5](38)。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缺少结合的能力”[7](89)。“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一般的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7](90)这表明,对事实的认定一定是含有知性的认定,没有质的界定和没有量化的规定我们就不可能认识事物。因此,合理的情形是实现质和量的认识统一,实现知性思维和价值掌握的统一,实现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实践”作为终极性解释在知性和思辨之间保持张力。马克思坚信科学的力量,研究只有上升为定量研究才能上升为科学,只有上升为科学才有可能使我们以精确的眼光来审视人及其社会。“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8](163)“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9](777)

对于思辨哲学(包括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的命题转化为科学检验,或者说科学是对抗抽象思辨哲学的最有效武器。科学与实践一致,实践中最根本的是“工业”,“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把它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而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联系来理解,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类的活动。”[8](88)在传统思辨思维方式下,人们以为只有政治、艺术、文学等才是真正体现人本质的活动,而恰恰忽略了人与自然最直接、最有效的本质实现和表现方式——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实践,“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自然关系”[7](89)。工业是人的自然本质展示,其内核是“自然科学思维”的力量。在这里: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被忽视的自然科学的地位和本质;另一方面,提升了自然科学在人的现实中的地位,自然科学(或笼统地称为科学)是人本质力量的最好呈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解放的革命力量。

传统思辨哲学遮蔽了实证科学对人本质的说明,如,黑格尔哲学停留在对世界、对人抽象解释的思辨层面,从绝对精神出发推论自然界的发展,结果往往是牵强附会,令人啼笑皆非,尤其引起自然科学家的极度反感。正因为如此,近代启蒙理性反对天启般的抽象思辨,主张按照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世界,于是有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与成就能够使我们描绘出世界辩证发展的一般图景。但是,把自然科学变成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却酿成了诸如奥斯维辛的灾难性后果,于是人们纷纷指责科学思维方式。需要澄清的是:问题不在于科学思维方式本身,而在于人们对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误读和误用,正如刀叉可以用来吃肉也可以用来杀人,人们把自己犯下的错误完全归咎于科学思维方式,这实际上是对待科学思维方式的一种晕轮效应。如果因为人们错待了科学、科学思维方式,因而就把一切归罪于科学、科学思维方式,乃至力图消除科学和科学思维方式,这就误入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除了它们的相异性还有它们能够实现互补、联袂的必要,人们的认识也只是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科学无价值则盲,价值无科学则空,实践哲学也同时以实证科学的方式消解思辨形而上学的神秘性。

三、确立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高清海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确立了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不把“实践”理解为一个“实体”范畴,也不把“实践”理解为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它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也是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从人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10](2-3)什么是“人的内在矛盾”、“人和世界之间的内在矛盾”?实践本身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隐匿着思维与存在的基本矛盾,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它们的关系。

实践是人的在世方式,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结构,然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须界定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因此,对世界进行现象与本质等的二元区分已经不可避免。传统形而上学以二元区分为逻辑起点但却走入误区,马克思哲学也以此为逻辑起点而开辟出新的哲学解释,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新的阐述,实现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的统一,超越了由于绝对设定并在一种不相容的思维中思考世界而产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断论,从而使形而上学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使价值指向和实证确证结合起来,这又是一项永恒的敞开的未完成的任务,人的实践注定是一个过程,实践过程辩证法才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作为哲学必然具有“形而上学”维度,也势必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就对旧唯物论和唯心主义的偏执作了批评,试图实现两者的统一,不是用思维屏蔽存在,也不把存在归结为思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7](105)。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他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对理论的对立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7](88)马克思并未回避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当我们讨论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时,“思维”与“存在”已经成为我们叙述问题的“前件”,或者说,“思维”与“存在”已经成为逻辑先在,是我们认识不自觉的逻辑前提或先验结构。然而,追溯“思维”与“存在”的根源,只能在它们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首先,二者是一种共在关系,且相互之间无法替代。没有思维便无存在,没有存在便无思维;其次,二者的在场是一种对象性结构。只能在对象中反观自身,抽象的思维只有物化为感性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之所以为存在,势必渗入了人的价值、思维、能动因素,这就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互逆过程。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它们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得更远;再次,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脱离了这种对象性的相互作用过程追问“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抽象无解的问题,是企图证明不存在存在。进而言之,说思维是存在的本原或存在是思维的本原是一种独断性思维,“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既包含着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7](92)。

赫拉克利特把世界视为一个过程,黑格尔把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柏格森把世界的本质视作一个过程,怀特海认为过程就是实在,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展开的过程……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8](101)。现代哲学家们倡导生成、开放、创造、动态的过程思维方式。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实践哲学,将实践视为过程,给世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诠释,即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把握属人世界,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所谓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就是现实、感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一定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它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目的和实现等等相互作用中的对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着否定性的自我统一,通过创造而实现进化,又通过对象性存在关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互动生成。

[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1(4).

[5][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倪志安,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重庆:四川出版集团,2004.

[责任编辑 明道]

B016

A

1002-2007(2010)04-0067-05

2010-05-27

闫顺利,男,哲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06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研究》(20060801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本体论终极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