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兰山、秦岭山脉新生代伸展隆升及断层摩擦生热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2010-04-05刘建辉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3期
关键词:隆升径迹贺兰山

刘建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贺兰山、秦岭山脉新生代伸展隆升及断层摩擦生热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刘建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学分析方法对贺兰山和秦岭山脉新生代快速伸展隆升的时间、剥露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隆升模式及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贺兰山和秦岭山脉晚新生代的快速伸展隆升作用,测定了晚新生代与伸展变形有关的剥露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贺兰山和秦岭山脉晚新生代快速隆升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约束。并对贺兰山和秦岭山脉晚新生代快速伸展隆升的变形机制及其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根据本次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所揭示的秦岭山脉晚新生代的快速隆升作用,结合中国西北及北方等干旱气候环境的形成时间及其分布区域,以及中国南北古生物演化等,对秦岭山脉晚新生代快速隆升作用的强度及其对中国环境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此外,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学分析方法对断层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总结。本博士论文主要取得以下3方面的研究结果。

1 贺兰山新生代快速伸展隆升的时间及模式

贺兰山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的结合部位,中国南北构造带(地震带)的北端,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的板内变形带。新生代以来,该区主要表现为受贺兰山东面具有右旋走滑性质的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导致了银川盆地的形成和贺兰山的快速隆起。本文根据贺兰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在贺兰山中南部的苏峪口及北部的大武口沿垂直贺兰山东麓断层走向采集了两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剖面,同时在贺兰山的西面及北端正谊关沟采集了少量样品,总计18个样品。测试结果显示贺兰山中南部苏峪口剖面的年龄老,东侧的4个样品年龄在88.1~71.7M a之间,西侧的4个样品年龄在116~107M a之间;贺兰山北部大武口剖面及正谊关沟的样品年龄在89~10M a之间,靠近贺兰山东麓断层年龄变年轻,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年龄变老。结合前人在小松山—汝箕沟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对贺兰山新生代快速隆升的时间、剥露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构造隆升模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变形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采自贺兰山北部大武口剖面及正谊关沟的样品HL07-01、HL07-02、HL07-3a、HL07-05及HL07-06,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大(>13.87μm),标准偏差小(<1.1μm),揭示了贺兰山始于约10~12M a的快速隆升剥露冷却作用;

(2)贺兰山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M a)的快速隆升剥露冷却作用向东靠近断层剥露作用加强,向西远离断层剥露作用减弱,北部剥露作用较强,向南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

(3)贺兰山起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M a)快速剥露冷却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指示了贺兰山与平行于山脉的东麓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西向南的掀斜隆升剥露模式;

(4)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北西-南东向的区域伸展拉张作用,导致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北角晚新生代强烈的拉张作用是造成贺兰山强烈向西向南掀斜隆升的主要原因。贺兰山—银川盆地是在先存褶皱—逆冲构造的基础上,在北西-南东向的区域伸展背景下,在具有右旋走滑性质的贺兰山东麓断裂的伸展变形过程中,下盘贺兰山快速掀斜隆起成山,上盘倾斜断陷形成银川盆地,是板内伸展造山作用所形成的盆岭构造。

2 秦岭山脉新生代快速伸展隆升的时间、模式、指示意义及其影响

秦岭山脉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呈东西走向,是一个经历了板块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的典型复合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在秦岭山脉北缘及其内部,发生了平行于造山带的显著造山后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断陷下沉的渭河盆地,并使秦岭山脉发生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成为分隔中国南北地质、生物和气候环境的天然界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岭山脉进行了系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采集,分别在太白山、华山、中条山、骊山、沣峪口及秦岭南面进行了大量的样品采集,总计完成了55个样品的测试,获得了大量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结果。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对秦岭山脉新生代快速隆升的时间、隆升剥露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隆升剥露模式、构造意义、隆升的幅度及影响进行了测定和讨论。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

(1)太白山剖面及华山剖面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了秦岭山脉始于10.5~7M a的快速隆升剥露冷却作用;

(2)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秦岭山脉新生代以来的剥露作用具有秦岭南侧的剥露作用缓慢而稳定,北侧的剥露作用速率快,靠近边界断层增强,远离边界断层减弱的空间分布特点;

(3)秦岭山脉新生代剥露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指示了秦岭山脉与平行于山脉的北部主边界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南掀斜的伸展隆升模式;

(4)秦岭山脉始于10.5~7M a的快速隆升剥露作用,在时间上与青藏高原约8M a左右的隆升和对外扩展具有很好的统一性,结合其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指示了秦岭山脉起始于10.5~7M a的快速伸展隆升作用与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和对外扩展具有重要的联系。同时,秦岭山脉始于10.5~7M a的快速伸展隆升作用,为青藏高原隆升和对外扩展的主要时限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重要的构造指示意义。

(5)磷灰石裂变径迹揭示了秦岭山脉始于10.5~7M a的快速隆升冷却作用,结合中国西北及北方以风成红粘土堆积为标志,干旱气候的形成时间及其分布区域,以及中国哺乳动物南北分异及其形成时间等,综合表明秦岭山脉在此时已经开始大幅度隆起,可能已达到或接近现今的高度,成为分割中国南北生物和气候环境的天然界线;对东亚季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和加强了中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形成和向东的扩展,是东亚“季风三角”形成的关键和基础之一。

3 利用AFT分析对断层摩擦生热探测或测量的初步探讨

断层滑动摩擦生热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对天然断层摩擦生热,尤其是对单次地震断层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或测量是现今仍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本文研究的最后部分是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在海原断裂带的大沟门、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红谷梁及小洪沟横跨断层采集了3个样品剖面,总计13个样品,样品包括断层主滑动面上的断层泥、碎裂岩及断层围岩。通过对横跨断层方向的断层岩及围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水平围限径迹长度及其分布形态的对比分析,结果并没有获得断层摩擦生热的证据,表明这些断层在地震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增温非常有限,没有达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体系可加载热信息的温度-时间要求。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或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认为只适应于对震级大、断层滑动距离和速率大、摩擦强度大,位于一定深度有大量摩擦热生成,并使断层附近增温达到或超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或完全退火温度的断层进行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动力学方程及断层摩擦生热物理方程等,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将是一种潜在的能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或增温进行测量的“热量计或温度计”。

秦岭;贺兰山;陆内伸展隆升;层摩擦生热;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P56;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0.03.008

(作者电子信箱,刘建辉:liu jianhui1999@163.com)

猜你喜欢

隆升径迹贺兰山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圆筒形固体核径迹氡探测器探测效率的研究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印象贺兰山
α径迹法用于分辨高浓铀和Pu微粒的方法研究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天山山脉中新生代差异隆升及其机制探讨
南迦巴瓦峰第四纪隆升期次划分的热年代学证据
地貌参数指示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最新构造隆升差异与地震活动
核乳胶中质子径迹计算机辅助识别方法研究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东亚季风及亚洲内陆干旱演化
——来自气候数值模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