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不良心态及矫正

2010-04-05崔光胜

党政干部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心态舆论危机

○ 崔光胜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不良心态及矫正

○ 崔光胜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就如同演员面对观众一样,其行为表现如何,是衡量其行政能力的重要尺度。媒体应对能力既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心态,得体的行为,又要求其有真正应对的本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善待媒体不应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切实行动。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三种不良心态

一是爱恨交加的心态。说“爱”媒体,是因为工作需要它,离不开它;说“恨”它,是因为媒体很容易“不听话”。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利用大众媒体包括网络去宣传政策,履行职责,动员社会;另一方面,工作中的“软肋”又恐媒体广泛张扬。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你锦上添花,宣传工作的亮点,也会给你忙中添乱,究错不放。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像媒体这样让领导干部感到复杂和棘手。无怪有官员感叹:一防火二防盗三要防小报。举例来说,2003年的全国SARS事件,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辞职,2005年的吉林石化大爆炸,环保总局局长辞职,贵州的瓮安事件、湖北的石首事件,云南的躲猫猫事件,使许多官员因此纷纷下台。可以说,在当今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所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上述所引事件中的许多官员在突发事件中引咎辞职,究其原因,并非他们对危机事件本身负有直接责任,而是由于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意识和良策,对相关信息“捂、压、盖”,从而导致事件危机化。所以说,不只是贪污腐败、失职渎职可以结束一个官员的政治生命,新时期不懂媒体同样会终结官员的政治生命。

二是敌友不分的心态。说媒体是朋友,是因为在媒体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越来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动员社会、争取民众、推行公共管理、树立公众形象。媒体是实现领导目标的“好帮手”。说媒体是“敌人”,是因为官员们感到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小报小刊的记者进行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因媒体网络的传播所形成的官员问责和从政的压力,使得许多官员开始防备记者、讨厌媒体。媒体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许多官员面对这一问题十分烦恼和困惑。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面对大报小报的围追堵截,一些领导干部更感到媒体是来添乱的“敌人”。

三是有话不敢说的心态。面对媒体和记者,到底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是主动说,还是被动说?是问就说,还是不问就不说?即使是说,话说到什么程度等,心里没有底。特别是遇到新闻发布会,众多媒体咄咄逼人,提出一些高度敏感的话题,以及政策性较强、事态尚未明朗的话题时,许多官员常常感到紧张和为难。在处理一些危机事件或面对突发性事件时,正在调查中的真相、原因等信息,到底要不要披露,叫领导干部也不好掌握时机和力度。

二、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四种不良行为

由于有了上述的不良心态,在危机事态面前,领导干部所采取的行为往往是瞒、躲、拖、推,以此来忽悠媒体。

一是“瞒”。即隐瞒不报、不说、不公开,或说假话、说谎话,也叫捂盖子。例如,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即“毒奶粉”事件,因有关部门拖而不决、隐瞒、掩盖而使之最终演变为一个全社会的大危机,不仅企业全军覆没,而且使国家乳制品业遭到灭顶之灾。陕西省的“虎照门”事件、云南省的“躲猫猫”事件,以及山西省洪洞县的“黑砖窑”事件等,所导致的恶果,均源于地方政府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瞒报行为。

二是“躲”。即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既然媒体惹不起,记者是“无冕之王”,“把持”着话语权,那就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躲着不见,往往“躲”出了大事。

三是“拖”。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由于缺乏责任心,或缺乏敏锐性,或缺乏应对能力,采取拖延的办法,尤其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第一声音,不能提供及时、真实、有价值的新闻背景资料,往往错过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使本来可控的事态演化为不可控的局面。不善于抢占舆论先机,不能在第一时间讲话,是许多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软肋”。

四是“推”。即采取推卸责任、互相推诿的办法。出了问题,面对媒体和记者,或推给上级,或推给下级,或推给其他部门,或责怪百姓素质低,或抱怨环境、政策不好,表现出一副无辜的神态、委屈的神情,从而被媒体曝光,得不到公众、网民的谅解和宽容。

三、“三个学会”: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策略

(一)学会与媒体合作

当今信息时代,学会处理媒体关系也是一种领导本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要练好两种基本功:一是练好“做功”。衡量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关键看“做”功。领导干部要淡化官员意识,抓住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多与媒体沟通,多与记者交往,了解情况,掌握动向;要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宣传艺术,通过主动设置议程,调动媒体的兴奋点,引导媒体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报道。作为领导者,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把出现的矛盾协调好。与其费力摆平媒体,不如认真解决问题;与其肆意压制舆论,不如切实消除“病源”。二是练好“说功”。领导干部的话语能力不仅关乎个人的公共形象,而且能决定事态的进展。面对记者,一要注意“说”的态度,讲话要诚恳,语气要缓和,要用事实、数据说话,话语要精炼严谨,逻辑性强;二要讲究“说”的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法说出来效果会大不相同,一些真正不能说的话也要虚实结合,运用回避的方法,以免授人以柄。回避方法有很多,如空话回避、开玩笑回避、转意回避、假设性回避、使用“模糊语言”回避等,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以掌握其主动权。

(二)学会把信息主动“送”给媒体

近年来,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新闻发言人的任务就是围绕重大政策、突发公共事件、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布会,发布信息,解读政策,透明决策,引导舆论,起到沟通大众、服务大局的作用。通过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确、有效、及时地借助媒体实施议程设置,已经成为加强政府行政能力的突破点。新闻发布最大的好处就是:政府声音在前,避免谣言满天飞,引领记者舆论,彻底改变了过去记者舆论在前,政府被动弥补在后,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状况,真正使记者围着政府工作转。做好新闻发布,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可能公开全部的信息,那就尽早地公开那些能够公布的信息;如果不能公开事件原因,那就先公开事件结果,让媒体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减少猜忌。

(三)学会处理突发事件

过去,在遇到突发危机事件时,有关部门往往刻意对新闻进行封锁或者阻挠媒体的介入,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封锁事故的传播,争取时间去自己处理、自我消化,由此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最终导致公共事件的恶化。一定程度上来讲,政府在公共危机时期,对新闻媒体进行管制,是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的。轻者流言广为传播、社会失序、人心混乱,重者影响政府公信力、威胁到政府的行政基础。在突发事件面前,大众媒体应当是保障社会稳定、民心安定的“稳压器”,是调节社会各种系统动态平衡的“协调器”。它能让公众履行知情权,同时也在无形中稳定公众的不确定心态,有利于团结民众集中力量解决公共危机。所以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当第一时间通知媒体。

要知道,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报”、“要不要报”的态度问题,而是“该怎么报”的技术问题。漏报、误报要问责。谁引导得好,谁处理得好,就是谁的水平高。这是对我们行政能力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应当营造更宽松的媒体环境,明确媒体所享有的各种权利、责任和义务,并赋予媒体更多的自主权。唯此,才能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抵御各种危机的能力。

在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处理中,政府应努力做到: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迅速确定新闻报道口径,正确引导舆论;对公众需要的内容及时披露;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情况应向记者作出解释;及时准备新闻稿,防止媒体因信息缺乏引起的猜忌。领导干部在碰到媒体拦截采访时,要主动不要回避,越是公开地把事情讲透了、讲开了,老百姓就越好理解;政府越是隐瞒,媒体就越是觉得有问题,越是要挖掘“内幕”。总之,领导干部在处理危机中表现不当,会使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的危机;反之,如果方法得当,则会使危机变生机。

(作者单位 湖北省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楚 朴)

猜你喜欢

心态舆论危机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还是“看掐架”心态
“危机”中的自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