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

2010-04-05陈建华肖家芳江晓萍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危机生命心理

◎陈建华 肖家芳 江晓萍

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

◎陈建华 肖家芳 江晓萍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认为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缺乏应有的敬畏心和责任感,是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与改进高校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与珍惜自我与他人的生命,既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治本之举。

大学生 生命观 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多是由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引发的个体心理状态严重失衡引起。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后果不仅是当事人及其家庭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也直接影响到学校与社会的稳定。

一、调查方法

本文在访谈的基础上自编了大学生生命观调查问卷。在试研究基础上,对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3%。调查对象男生254人,女生300人;一年级学生108人,二年级学生65人,三年级学生133人,四年级学生248人;施测对象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5岁。

二、结果分析

(一)对自我的认识

生命观首先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调查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能够了解大学生对生命主体的接纳、重视与珍爱的程度。调查显示,29.2%的大学生感到有一种难以摆脱的自卑感,并为此感到压抑;28%的大学生遇到挫折时总是很沮丧;有23.1%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15.9%的同学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15.2%的同学不能够悦纳自我。

多数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悦纳自我,这是珍惜与热爱自我生命,预防心理危机发生极为有利的心理条件。但也有近30%的学生感到很压抑,并且认为自己遇到挫折时总是很沮丧,15.9%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中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持怀疑态度,挫折承受力较弱。持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如果在生活与学业中遇到重大挫折,往往难以承受,导致心理痛苦,甚至陷入生命困扰。

(二)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对大学生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87.4%的学生认为“任何践踏生命的事都是不可取的”,95.7%的学生认为宽容、善待他人是值得倡导的一种美德,但其中部分学生对“宽容”、“善待”的涵义认识是不深的。同样在这些大学生中,有15.2%的大学生表示能理解马家爵的行为,认为他是在维护尊严;16.4%的学生在“我不能理解马家爵的行为,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他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人的生命”这道题中选择了“否”;26.4%在“我能理解马家爵的行为,但不能容忍,因为那不仅是犯罪,而且灭绝人性”中选择了“否”。这个结果能否这样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一些大学生有明确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不仅法律意识淡薄,而且缺乏必要的“他人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命一样值得尊重与敬畏”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有16.2%的学生在“同学有困难我会主动帮忙”选择了“否”,7.2%的学生明确认为“恋人不忠时我会用极端的行为报复”。

(三)对生命的认识

这项调查主要是了解大学生是否拥有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94.6%的同学认为认识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生的发展很重要,84.3%的同学表示思考死亡会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但高达79.8%的大学生觉得命运不可预测,65.2%的同学认为丧失亲友使自己觉得生命很脆弱,难以把握,3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15.3%的同学觉得人生如过眼云烟,过一天算一天。这些数据是很令人吃惊的,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应有的了解,既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又觉得生命难以把握,从中也反映出这些学生比较灰暗的人生观倾向。

(四)对自杀的看法

自杀是心理危机中发生的十分严重的后果。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自杀这种极端漠视生命的做法持批判的态度,但在“我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表现”这一题中,22.4%的同学回答了“否”;14.8%的大学生否认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11.2%的大学生否认轻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22.4%的同学否认自杀是失去理智的做法,7.4%的同学否认轻贱生命会使家人很痛苦。正是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责任心,导致对自己生命的随意处置。应该说,绝大多数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有针对性地重塑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可以降低自杀率。如果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死亡,他会更懂得珍爱、尊重生命,而不是选择结束生命。

三、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大学生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生命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家庭缺乏和谐民主的氛围,父母自身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孩子是很难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与珍惜之意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对其的期望水平也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产生直接影响。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及对孩子学业的过分关注,甚至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对孩子的需求一概满足,导致一些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难于与他人沟通,一旦生活中出现不如意之处,往往把问题放大,或用极端手段对待他人,或了结自己的生命作为抗议。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也往往给孩子造成难于承受的压力,当学业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个别学生将轻生作为了无奈的选择。

(二)学校原因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正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不力,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生命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不仅对生活、生命缺少激情,而且一旦遇到挫折,就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怀疑,导致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多数大学生从正面接受这些信息,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对自杀行为的细致描述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学生将压力变为动力,积极向上,有张有弛;有学生将压力视为迈不过去的坎,忧心忡忡,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还有学生为提高自身竞争的本钱,盲目地一味给自己施加压力,一旦努力失败,往往产生心理挫折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对自己生命的否认。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人生特殊时期,对人生的探索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片面,情绪与理智并存。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需要与满足的差距,往往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而且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进一步受到外界因素的激化往往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

四、加强高校生命教育,提升危机干预效果

调查中高达84.7%学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可见大学生对生命知识掌握的渴望,亦说明高校现阶段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的薄弱。加强与改进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与珍惜自我与他人的生命,既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治本之举。笔者认为,高校的生命教育要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和“畏”两个层面着手。“敬”是主动层面,发自内心地赞美生命的伟大,深刻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畏”是明白亵渎生命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理性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任。

(一)丰富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神圣性的教育。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世界各民族都公认的真理。在我国传统中,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之说。高校的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在理性层面恢复大学生对生命神圣性的认识,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提高生命的责任感,认识到在生命问题上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人、社会、他人负责。

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价值是指人的生命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生命教育应该矫正学生的某些错误认识,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艰辛、挫折和困顿,这些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挑战生命的苦难,磨练生命的意志,这本身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对自我认知的教育。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认知。身体是生命的有形物质载体,人对于生命的思索首先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爱惜自己的身体。因此,生理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自我意识的完善是自我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正确地认识与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这方面内容的教育应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重点内容。

对死亡认知的教育。死亡对于生命的启示,就在于它使生命成为有限的存在。对死亡的认知还包括对死亡的坦然,试想,如果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反向思考:我既能坦然地面对死亡,还有什么问题我不能面对呢,这样也许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生命的认识是学生的基本素质,生命教育也应列入高校素质教育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开展鲜明主题的教育,也通过多种途径与多种渠道,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是确立人文教育理念,将生命教育列入学校教学内容。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大学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等谋生手段外,还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入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并在各学科的教学课程中给学生灌输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这种理念的具备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包括实习都是锻练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态度,提高耐受挫折能力的平台。实践的锻练将直接强化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配合。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对于家庭来说,是父母生命、家族兴旺的延续;对于社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中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发生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科学干预,整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

四是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如果学生普遍掌握应有的危机识别和干预的知识,既可做到自我即时调整,又可随时发现周围同学的问题,及早干预,预防事态的恶化。而一旦危机发生,高校也要注意事件的善后处理,给予周边人及时、必要的心理干预。如果我们能够把危机变成一个生命教育的契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触动、感悟也将是深刻和有效的。

1.张亿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探索,2004(1).

2.文雪.论生命与教育[J].教育导刊,2002(5).

3.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郝媛媛.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5.王丽敏,张亮,王小雪,赵振军.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

6.郑林娟.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生命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3).

责任编辑 纪 峰

D432.64

A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危机生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危机”中的自信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