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见证世博时刻——感受上海世博会中的档案元素
2010-04-05王雪娇王桂林
□王雪娇 王桂林
上海世博会是一届难忘、精彩、成功的盛会,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国参观的人数达7308.4万人次。在世博园区,人们为面向未来、展现奇思妙想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万国建筑”所惊叹,同样也为各国展馆中展现的国宝珍品、现代科技及社会文明演进的过程所陶醉,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上海世博会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博发展史上,作为记录古今社会活动、真实再现历史的档案是与世博会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档案及档案服务工作已经渗透到世博会的整个体系之中。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大量采用图片、文字、影屏、实物(文物)等多种载体档案史料为素材,真实、生动、有力地再现了人类社会前行的时代步伐和光辉历程。档案工作者可以自豪地说,档案让世博更精彩。
记录昨天,档案回顾难忘世博
世博会作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驿站,回顾过去、追溯历史成为众多国家馆重要的展示手段。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以“寻觅”为主线,引导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文明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土耳其国家馆展区第一部分主题即为“梦想过去”,一件件标志着土耳其历史性发展的事件被记载在一条圆弧长廊上,由精致的石头雕塑和精美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被人们称之为“记忆长廊”;葡萄牙国家馆第一展区就径直取名“葡萄牙与中国五百年的交往”,展出利玛窦和罗明坚于16世纪完成的第一本葡汉词典手写本真迹、由葡萄牙人阳玛诺和中国人龙华民共同制作的世界上第一个标出中国版图的地球仪、清朝乾隆皇帝写给葡萄牙国王诺泽的长3.85米、宽0.86米的国书及礼物清单等,这些体现中葡两国友谊的见证物,真实反映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而第一本葡汉词典和乾隆皇帝的国书分别珍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和葡萄牙里斯本的托瑞·多通博园家档案馆。
走进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世博会博物馆,4个展厅浓缩159年历届世博会精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博历史百科大全。在这里,大量档案史料记载:晚清时期,中国或接到邀请、或参加、或主办的各类博览会多达42项;中国最早考察研究世博会、第一个提议举办南洋劝业会的中国人——陈兰熏;广东籍沪商徐荣村以“荣记湖丝”参加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并获大奖,成为第一位参加世博会的中国商人;1904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并展出北京颐和园模型。首次全面揭示世博会百年发展史的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世博传奇》播出已过百期,并将继续播出至世博会闭幕。该片选用大量原始影像等档案资料,以讲故事的方式回溯世博会历史,表达世博会与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较高的史料价值。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发现世博、了解世博、品读世博,对全面、真实、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世博会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展示今天,档案留存精彩世博
走进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一件件国宝珍品,一部部文献珍档,给人眼前一亮、难以忘怀的精彩一幕。法国馆展出的罗丹的铜雕《青铜时代》和马奈的印象派油画《阳台》等6件名画,都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世名作,这7件展品均来自法国奥赛博物馆;新西兰的“镇馆之宝”——毛利宝玉,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宝玉为毛利部落酋长代代相传的玉挂坠,由毛利部落的能工巧匠用鲍鱼贝壳制作双眼,雕刻出一个盘腿而坐的毛利人,头微翘,若有所思的神态惟妙惟肖;一直珍藏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档案馆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关相对论的文稿自5月6日起在以色列国家馆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参观,成为以色列馆的最大亮点;城市足迹馆则向大英博物馆、雅典博物馆、斯图加特博物馆、敦煌博物馆、湖北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商借文物档案珍品330多件,充分反映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淀;德国馆则专门辟有“发明档案馆”,展出德国在钢铁、化工、电气、光学等工业文明发展史上的各项发明,体现德国在工业、技术和教育等方面领先世界的先进水平;捷克国家馆以“奇迹档案”命名举办捷克当代艺术展,10位国内顶级设计师通过一件件作品展示自己对城镇和乡村的思考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反映中国北宋年间繁华城市生活珍贵档案《清明上河图》为真迹,通过三维制作等现代技术,将北宋汴京(现开封市)的热闹繁盛,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同时在中国馆展出的珍贵档案文献还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多景楼册》、赵佶的《千字文卷》、明代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等。中国及中国各省区市馆既特别注重运用丰富的文字、图片和实物陈列等传统表现手段,又广泛采用球幕、折幕、天幕、移动屏、全息成像等现代多媒体表现方式,向参观者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在中国馆“岁月回眸”展区,陈列着 1978年、1988 年、1998年、2008年每10年为一个阶段的“家庭一瞥”,通过实物档案对比,真实再现了不同年代人民的生活环境,3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谓一目了然。北京馆在征集和利用珍贵实物档案和音像资料的基础上,展出精心挑选的散发着浓烈京味儿的100多个北京老胡同名和老字号牌匾,并选用5台不同年代电视机播放不同时期北京重大活动(开国大典、奥运开幕、国庆60周年庆典等)盛况,再现北京悠久文化底蕴和辉煌历史。上海馆采用1.5万张由上海市民提供的有关上海历史风貌、人文景观和社区建设的照片档案,在主外墙制作了超大像素墙,让人们一睹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们留下“上海看不完”的精彩画面。
展望明天,档案记载成功世博
走过159年的世博会历史上曾经多次“华丽转身”:从早期的产品展示到创新理念的交流,从现实成果的陈列到未来的畅想。在一届届世博会上,人们总会有新发现、新期待和新追求,人们对悠久历史的认知和未来生活的幢憬始终没有改变。漫步在上海世博会,人们沉浸在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的智慧中,特别是对延续世博历史和人类前行步伐的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众多档案表现型态印象愈发深刻,默默无闻的档案的影响力在人们心中越来越强。人类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与记录历史的档案息息相关,世博会也是这样。难忘、精彩、成功的世博会,档案及档案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举办世博会是中国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大事,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大事。全国档案界更是以服务世博、宣传世博、推广世博为已任。4月24日,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上海市档案馆承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档案报社、北京市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等单位协办的“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大型展览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对外展出,为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亮丽风景。展览分为“世博遗珍”和“世博梦圆”两大部分,展出近百件珍贵世博实物档案史料和近200幅照片档案,是全国档案界奉献给世博会的一份厚礼。南京在筹划举办《跨越历史的牵手——中国与世博会》大型图片展时,江苏档案馆努力提供馆藏文字、图片等相关史料,为丰富展览内容、扩大世博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姜堰市档案馆立足基层实际,利用馆藏资源,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档案报》、《文汇报》、《新华日报》为载体,举办《世博报纸展》,通过报纸档案展现中国“参博”、“申博”、“办博”的历史进程,绘就上海世博会成功画卷。作为世博会主办地的上海市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者更是竭尽全力,倾尽心血,为实现“应收尽收,不留遗憾”的工作目标和“记载成功、再创精彩、留住难忘”的要求争做幕后英雄,确保世博会档案的征集接收和保管利用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将世博史上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永留史册。多姿多彩的上海世博会展期184天,终有谢幕的一天。人们在感知上海世博会魅力和价值的同时,更是发现“永不落幕”的档案的作用和力量:见证历史,再现真实,为世博发展留下永恒的记录,为创新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