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商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科普新途径
2010-04-05陈立俊
◎陈立俊 史 悦
科学商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科普新途径
◎陈立俊 史 悦
科学商店又称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是依托大学、植根社区的科学研究与普及组织,是连接大学和社会的桥梁。建立科学商店的目的,在于依托大学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解答当地居民的科学问题,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为市民关心的问题提供独立的、参与式的研究。2006年起上海在国内率先引进欧盟的科学商店理念,依托高校先后建立了十家科学商店,科学商店正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科普的新途径。本文通过调研,结合上海各科学商店运行的经验和社区居民的反馈,对科学商店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大学生 志愿服务 科学商店 社区科普
科学商店发源于荷兰,欧盟学者将科学商店定义为周转于公众团体(包括工会组织、公益组织、压力集团、环保人士、消费者协会以及业委会)和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一些独立的研究组织)之间的组织。科学商店与传统知识传授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共享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提供解决问题的设备,同时他们又进行着自己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根据公众的需求制定的。在国内,科学商店又称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建立科学商店的目的,在于依托大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解答当地居民的科学问题,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为市民关心的问题提供独立的(没有利益关系)、参与式的研究。
一、科学商店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科学商店在国外的发展
科学商店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一场学生运动及反潮流文化。当时一群荷兰的化学专业的学生决定用他们的智慧帮助非盈利客户解决科学问题。在得到大学老师的支持后,他们决定在大学圈内扩大影响,并建立了市民群体和科学家之间的联系渠道,开展诸如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等工作。在此后的10年里,这个创意从它的发源地——乌得勒支和阿姆斯特丹传遍了整个国家,在荷兰的每一个大学都建立起一家或几家科学商店,其成员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志愿者。20世纪90年代,荷兰的科学商店数量已超过了40个。受荷兰经验的影响,在其他国家掀起两次建立科学商店以及其他类似机构的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第一个科学商店出现至今,它已经成为一种植根当地社区,服务当地民众的普遍的国际现象。到2001年底,在欧洲已经有60多家科学商店,主要在荷兰、德国、奥地利、英国和法国等地。科学商店在国外发展的近40年时间里,主要形成了两大模式的科学商店:一种是建立在校园里的科学商店,他们一般遵循“荷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要有中心化的科学商店办事处与特殊的教员办公室,前者统筹整个校园的调查研究,后者则只侧重于教学人员的部分,常常展开部门内部的调查研究。在荷兰模式中,一般都是为社区做调查研究,委托方基本是不参与其中的。在美国,大约75%的社区调查研究中心由大学主持日常活动。而这些中心不同于荷兰的模式,他们更倾向于让社区成员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以及内部政策制定中。第二种模式便是不基于高校的科学商店,它主要是有一些非政府组织(NGOs)参与其中。此类模式有的与大学联系密切,依托高校智力支持;也有的与大学没有密切关联,依靠非政府组织自身的运作。同样,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类混合模式,它尝试着去结合两者的优点,既依托高校的优势,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科学商店在国外一直享有盛誉并得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的帮助。各级政府对科学商店的兴趣不断增长,并非常欣赏科学商店在确保科学更好地服务社区中所作的贡献。皇后大学的格里·麦克寇马克教授就说过:“科学商店在确保我们大学和更广阔的社区取得联系的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利用大学资源帮助满足北爱尔兰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需求。”
(二)科学商店在中国的发展
科学商店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从高校开始的。2005年,科学商店的发起人之一、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生物科学商店负责人、国际科学商店网络“Living Knowledge”协调人喀斯潘·德·鲍克应邀参加上海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发表了“科学商店——社区与大学的桥梁”的演说。使国内的政府和民众初次接触到“科学商店”的概念,认识到科学商店对于在社区居民当中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2006年,在上海市科委的牵头下,相关人员赴外参加了欧盟科学商店的夏季培训并参观访问了当地的科学商店。随后,上海市科委决定,在“十一五”期间,依托上海高校建立十家科学商店。华东师范大学于2006年底建立了国内首家科学商店,之后上海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依托自身的专业特色,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商店。截止到2008年底,上海已经建立起了10家科学商店,并建立了63家社区门店,覆盖到上海17个区县的100余个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社区服务、课题研究、专题辅导等方式开展了1000余项活动,直接受益的社区人群达到10万余人次。2009年11月,上海又建立了“上海大学生科学商店总店”,并设立了总店秘书处和执行部,负责总体层面上的协调工作。
科学商店在初入中国时,考虑到“商店”二字在国内会被误以为是“销售商品”的盈利机构,因此初期所定的正式名称是“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以表明其公益服务的性质和定位。然而,在实施了两年之后,大家普遍认为“科学商店”的名称更为简洁、明细,且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因此又重新明确仍以“科学商店(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作为其正式名称。上海各高校的科学商店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本校的专业优势,定位于“服务居民、服务社会”,开展的活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各高校的科学商店也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将学生参加科学商店服务列入德育学分或者创新学分。在科学商店以咨询、培训、科学普及服务社会的同时,部分高校还向学生提出了开展科研项目的要求。
二、科学商店服务社区科普的途径
科学商店是一种依托大学、根植社区,进行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公益性组织。科学商店为居民提供免费或者超低价的咨询、服务,解答居民提出的科学问题,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因此,科学商店实质上为大学生服务社区科普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具体的服务形式上,不同高校的科学商店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总体上看都是以宣传活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为主要方面的。
(一)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科学商店立足于大学,将活动开展到社区居民的家门口,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如华东理工大学科学商店在建设过程中,确立了“立足科研、发挥特长、循序渐进、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通过努力,已经初步形成“师生参与、居民欢迎、互惠共赢”的良性互动局面。他们在徐汇区凌云街道、奉贤区南桥镇设立了“示范门店”,作为阵地向居民提供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着力推进“服务项目菜单化”和“服务项目订单化”。“菜单化”是指把科学商店的各个服务部能够为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以菜单的形式列出来,并且宣传到社区居民当中,当社区居民遇到问题时可以根据菜单便捷地找到相对应的服务部寻求帮助。“订单化”则是指当居民遇到相应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上门咨询、电话、网站等不同形式订制其“个性化菜单”,科学商店则可以根据居民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居民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科技手段为社区居民解决现实难题
依托高校建立科学商店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校的技术优势,高校可以应用本校在科研当中的成果和先进的实验仪器去帮助居民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社区居民,高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受益方。因为科学商店在帮助居民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帮助高校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经过实践检验的科技成果在现实当中会更具竞争力。如东华大学科学商店社区环境监测服务部利用本校先进的甲醛检测仪和微波清洁仪等科学仪器,向居民提供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咨询和服务,帮助居民改善居家环境,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三)开展针对社区需求的课题研究
科学商店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机构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通过共享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在社区中进行科普宣传的同时,也大力鼓励课题研究的开展。这些研究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源于居民、服务社区”,所有的项目都要求来源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华东理工大学科学商店就非常鼓励该校师生积极申报课题,开展关于社区居民需求和社区科普知识的研究。立项采取“常年申请、集中审批”的方式,老师和同学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或是自己的兴趣选取一个合适的“课题”,而后向科学商店提出立项申请。科学商店则每年集中两个时间,聘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确立立项课题并给予资助。上海海洋大学科学商店要求所申报的课题都是通过向市民提问或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从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老师挑选出课题之后在志愿者中细心挑选组织一个优质的合作团队,之后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试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等多个步骤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将最终结论通过网站、科学商店门店公告栏反馈给居民,使得居民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
科学商店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及其相关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研究居民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的需求和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科学商店成为大学与社区的桥梁,大学生志愿者们在进行科学商店志愿服务的同时,一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加切实的帮助;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观察和调研的能力。有研究人员表示,除了热情与积极性,志愿者们参与科学商店更多的是增长了接近社区工作的经验。志愿者们在这里分享对科学的激情,积累学习经验,学生还能获得学分。一些志愿者认为,在科学商店工作的日子不仅为他们增加了工作机会,而且也为他们梳理了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
三、国内科学商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学商店在国内的发展刚刚经历了3年的时间,在这3年时间里,科学商店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切实反映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案,笔者对部分接受科学商店服务的社区居民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针对社区居民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1%。调研结果反映出目前科学商店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商店的发展刚刚起步,知晓率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社区居民对于科学商店的关注度还很低,只有17.1%,而此调研还是在设有科学商店门店的社区当中开展的。同时,科学商店活动的参与度仅有19.6%,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作为在国内刚刚发展3年的科学商店,还仍仅仅停留在高校和部分社区层面上。虽然进行过多次宣传和普及,但由于刚刚起步,以及宣传手段相对落后等原因,目前科学商店在上海的知晓率还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商店活动的推广效果。
而对于科学商店所提供的服务当中,最能引起居民兴趣的是药物健康和投资理财,其他它的服务并未能充分调动起居民的兴趣。当然,这并不说明其他服务部的设立是无用的,而是说明了科学商店的工作尚未足够深入,居民只是凭借自己的兴趣作为一个看客参与进来,而不是在进行积极的互动。
(二)高校推动科学商店发展的动力机制尚不完善
高校是科学商店目前在国内发展的主阵地,但高校推动科学商店发展的动力机制则尚不完善,缺乏完成长远的规划。在操作中有很多临时性、随意性,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影响了科学商店品牌的形成。而且高校的管理层对于社区调查研究抱着不同的态度,甚至会有部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科学商店的这些研究一般不是高校层面的科研,而是要服务于社区群体,其最终的目的是渴望改善生活品质。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这样的研究相对而言就缺乏吸引力。同时,科学商店活动从活动宣传、材料准备、活动进行、活动反馈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机制不完善、缺乏长远规划会导致科学商店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支持,从而影响科学商店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科学商店的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存在错位
在调查中,有93.5%的居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态度比较满意。而与服务态度的高满意度相比,居民对科学商店活动形式上的满意度明显偏低,仅有35.8%;同时只有23.5%的居民认为科学商店提供的服务“与实际生活需求贴近”。同时在疑问的解答质量、生活消费导向等问题上的满意度也较低,均在20%以下。这说明科学商店的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特别是由于科学商店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居民主要还是以咨询问题为主,参与研究的不多。科学商店活动没有将群众的力量加入进来,服务群众处于整体上被动接受宣传的状态。同时,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居民间对科学商店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而目前科学商店活动形式和内容上经常出现模式化、千篇一律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科学商店活动的效果。
四、推动国内科学商店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科学商店的类型跟它所在的社区一样多种多样,虽然科学商店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国内科学商店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自身特殊的问题和困难。要实现国内科学商店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紧扣科学商店宗旨的基础上提升其内涵,充分发挥科学商店的育人功能。
(一)扩大宣传,提升科学商店的知晓率
要通过扩大宣传,树立科学商店的品牌,使科学商店活动成为国内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商店”。应在主流媒体上广泛宣传科学商店在社区开展活动的情况,使居民逐步走近科学商店、了解科学商店,从而喜爱科学商店。各高校的科学商店也应充分利用已有宣传渠道,继续增强与社区的联系。在宣传手段上,利用好如宣传单、展台、互动、知识问答等传统的宣传手段,增强现场活动的效果,同时结合新的媒体形式,全方位地宣传科学商店。
(二)紧扣需求,更有效地服务社区居民
服务社区是科学商店的根本宗旨,因此科学商店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与社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应增加对科学商店活动的需求调研工作,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好多样的准备,并注意解决好特殊人群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科学商店活动内容的时效性和生活性,把居民最需要的、最关注的科学内容传递出去。在比较成熟的科学商店活动中,让居民参与其中,真正地实现居民的“参与式研究”,也使科学商店打下更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促进成长,充分发挥科学商店育人功能
高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而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活动的热情,是科学商店活动的主力军,为科学商店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科学商店的活动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才干、走进社会、结识朋友的机会。在科学商店活动中应更加积极地发展大学生力量,注意学生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科学商店的育人功能。唯有如此,高校才真正有动力支持和帮助科学商店的发展,才能够形成科学商店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科学商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店”,科学商店所进行的研究通常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学科分类。上海作为国内率先引入科学商店的城市,在科学商店建设的过程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科学商店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科普的一条新途径。而要真正实现科学商店的可持续发展,则不仅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喀斯潘·德·鲍克.科学商店——社区与大学的桥梁[J].世界科学,2006(1):39-40.
2.江敏,夏博平等.科学商店——走出象牙塔的又一步[J].教育论坛,2007(17):22-23.
3.佚名.依托大学 植根社区 上海年内建“科学商店”总店[J].科协论坛,2009(5):3.
4.李秀菊.科学商店社区行[J].科普研究,2009(4):37-40.
5.钱雪元.科学也要理解“公众”——欧美“科学商店”运动一瞥[J].科普论坛,2004(12):42.
6.Corinna Fischer,Loet Leydesdorff,Malte Schophaus.Science shops in Europe:the Public as Stakeholder[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04,31(3):199-211.
7.Farkas,Nicole.Dutch Science Shops:Matching Community Needs with University R&D[J].Science Studies,1999,12(2):33-47.
8.Janet Raloff.Democratizing science:Science shops are tackling research for and with communities[J].Science News,1998,154(19):298-300.
9.Andrea Gnaiger&Eileen Martin.Science Shops:Operational Options[M].Science Shop for Biology,Utrecht University,2001.
责任编辑 许 臻
G41
A
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