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非智力因素视角分析

2010-04-05韩迎春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价值观核心

◎韩迎春

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非智力因素视角分析

◎韩迎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生”。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主要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究,提出基于非智力因素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路径,这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非智力因素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成机制

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纷纷聚焦于人的自身研究,进而使得非智力因素问题凸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彰显非智力因素的基本价值和功能,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契合这种现实诉求的理论理解。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涵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包含着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其生成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均衡发展和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各要素之间不断由不平衡到平衡和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变、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五个基本要素中,除“知”是智力因素外,其余情、信、意、行四个都是非智力因素。并且,“认知”并不是直接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而是要经过情感、信念、意志这三个非智力因素作为中间环节和中介的。即便是“认知”这个智力因素,也必须借助其他非智力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认同、吸收和内化。一定意义上讲,在智力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主要是培育和养成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区分的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看它们是否属于认知反映活动。凡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中属于认知反映活动的因素叫智力因素;凡不属于认知反映活动却对认知反映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从广义上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都可以总称为非智力因素。众所周知,智力一般是由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的。这样,除这五种心理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都可以划归非智力因素。但在此有两点必须要明晰:一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另一方面,广义的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其外延过广,不易为广大实践工作者所掌握。谁都承认,研究理论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必须进入非智力因素的第二层次。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第二层次)。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狭义层面上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需要、态度、动机、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气质、性格等九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在此也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方面,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因素和多少因素,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探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所包含的若干非智力因素必须以“需要”为基础,然后它们处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相对独立。也就是说,需要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或中心,这些非智力因素基于“需要”而处于平行关系,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水平的高低不一定影响其他因素的水平。譬如,有人说“天才就是毅力”,这是“毅力”(属意志)这种非智力因素起了决定作用;有人说“天才就是勤奋”,就是讲“勤奋”(属性格)起了决定作用;有人说“天才就是入迷”,这是说“入迷”(属兴趣)起了决定作用,等等。另一方面,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虽然包括九种基本心理因素,但这九种因素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够强。必须再进入非智力因素的第三层次。

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第三层次)。其所包含的内容肯定是十分丰富的,那么究竟应当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予以取舍呢?既然我们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是为了将非智力因素引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凸显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提升其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凡是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关系最为直接,对其生成过程影响最大的那些非智力因素,就把它们抽取出来;反之,凡是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关系较为疏远、影响较小的那些非智力因素,就把它们一一舍去。当然,如何划定相关内容?标准是什么?要根据不同时代的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校情的特点、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来予以取舍,不能一概而论。

二、生成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动力功能 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转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这种实践活动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内化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心理学术语中亦可称为引起行为的激活功能。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构成主要有两种:一类为内驱力,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一般是可以意识到的;另一类为情动力,它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既可以是意识到的(如对工作的热情),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如某些习惯)。不论是“内驱力”还是“情动力”,它们不仅仅是驱动人们不断行动的内在力量,而且具有始动作用,从而驱动人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

定向功能 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这种实践活动的目标。任何活动的开展,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活动动机的产生与活动目标的确立,都是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确立了远大志向,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活动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立了志、确立了方向,并不等于取得了成功。在整个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还要通过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引导个体行为向既定的方向前进,使该活动的方向始终符合已定的目的或目标,这也是其定向功能的表现。

引导功能 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从动机走向目标。在任何行为活动中,都有其活动的方式或者叫做操作的程序,而且其操作程序是多重的,这就需要非智力因素加以引导。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活动途径的选择上。它通过兴趣的对象性和情感的倾向性实施对实践活动的引导作用,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使活动始终指向自己的方向。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活动动机并确定了某种活动目的之后,那怎样才能从动机走向目的呢?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引导作用了。况且,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有时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出发点到归宿处必须付出艰辛的探索。

维持功能 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达到目标的行动。任何活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是遇难而退,“止吾止也”,还是知难而进,“进,吾进也”,(《论语·子罕》)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了。这种维持作用的具体集中表现,就是恒心。荀子说:“锲而舍之,朽不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维持功能就是要发扬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耐心的观察,持久的注意,艰苦的记忆,积极的想象,独立的思考等,都必须有坚强的非智力因素来加以维持,才能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并最终达到目的。

调节功能 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能够使个体支配自己的行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或削弱自己的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当行为活动有可能偏离已定的方向时,能合理地调整我们的心理或行动,以便达到目标,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智力因素对行为本身的调节;另一方面是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心理调节。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既定目标、方向或行动途径,使之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功能在发挥作用。调节作用可以用两句话来表示,即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强化功能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个体由于主客观原因,有时会出现困倦、松懈、疲惫、少气没力、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现象,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而予以克服、提高。当一个人处于心理疲劳“力有余而心不足”时,那就应当及时强化。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具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人,他就不易产生疲劳(特别是心理疲劳)。即使产生了疲劳,也易于把它消除掉。只有及时地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这种强化作用,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强化,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区别对待。如果一个人处于生理疲劳状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不要继续强化,而应当休息,以消除疲劳。

补偿功能 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能够对智力的某些缺点具有补偿功能,即所谓“勤能补拙”。一些有非凡才能的人,原来并非多么聪明,在智力上多么占优势,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补偿作用,才使他们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相反,不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有抵制作用。“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就是说“自满”这种不良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智力开发起消极、抑制作用;而“谦虚”这种优良非智力因素,则对个体智力的开发起积极、增力作用。

定型功能 非智力因素能够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或行为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在智力或能力的发展中,良好的智力或能力的固定化,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譬如,意志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或活动的质和量;情感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智力或能力的发展,并保证智力或能力的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起着一种定型的作用。①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这八大功能是依次推进、密切联系的,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清是哪一种具体的功能在单独发生作用,往往是几种或数种功能同时发生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合力”。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路径

任何一个视角的转换都不可能单一完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有效实现,然而新的视角的介入,就可能扩大视野,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探究表达着这种努力。

将需要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任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需要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中的位置分析,以及需要的结构、特点和属性的研究,从非智力因素“需要”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的个人需要,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和和谐发展。

将态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态度的涵义及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的分析,以及态度形成变化理论的研究,从非智力因素“态度”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目的就是端正个体的态度、指导个体的行为,而端正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关键。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目的的实现是以“端正态度”为基本特征的。

将动机、兴趣、气质、性格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原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个体在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坚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疏导原则的心理学依据。个体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主要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记忆力等,亦即智力因素,而气质和性格属于典型的非智力因素。个性心理倾向性是由动机、兴趣、目的、理想、信念、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中动机和兴趣也是典型的非智力因素,且处于基础性地位。正因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两者的总和才构成整体的、有个性特色的社会自我的个性心理品质。将动机、兴趣、气质、性格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疏导原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内在关联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情感、信念和意志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的实质就是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并形成习惯。但它们并不是直接转化,其间必须经过情、信、意三个中介。其中,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行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体现,行的杠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必须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协调和统一发展,以利于其培植过程的全面展开和顺利实施。

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凝练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关联度最为密切的十二种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三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三性)。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区域的大学生群体,掌握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现实状况与缺失表征,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整顿和改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注:

①吕艳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问题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05(3):11-13.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

责任编辑 许 臻

D430

:A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2009)《基于非智力因素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9YJA710034)。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