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灾场模拟及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究*

2010-04-05王东明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废墟灾害

王东明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地震灾场模拟及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究*

王东明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实践证明,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关键举措之一,是震后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的必要政府行为。“科学救援”是现代救援的重要理念,如何确保“双安全”,即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本身的安全是救援行动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救援技能和水平的提高依靠科学的培训,现实的情况往往无法不断提供大震巨灾的模拟训练环境,而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出逼真的虚拟震灾场景和救援废墟环境。不同规模的虚拟地震灾场,能让救援队员了解严酷的真实救援环境,并可根据具体虚拟废墟开展救援策略和方法的研讨。由此可见,开展灾场模拟和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对救援训练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拟技术与方法、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等开展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摘要如下:

1 系统仿真的理论阐述

从系统科学、建模理论及相似方法等角度出发,论述了系统仿真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系统仿真的涵义、分类方法、研究过程、技术特性及适用范围等。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2 基于震害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

总结了多层砖房、钢筋砼框架结构及砖(土)木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从大量震害图片中提取典型震害特征并进行Photoshop图形处理,建立典型震害特征图形库;应用外部建模软件3DSMax建立多层砖房、框架结构、砖(土)木结构的5个破坏等级的三维震害仿真模型,为本文地震灾场仿真模型提供了驱动的主体。

3 建筑废墟的分类方法

提出基于救援的建筑废墟分类方法,依据废墟的用途与功能将其分为现场救援废墟、救援训练废墟、救援演练废墟、救援仿真废墟、救援沙盘废墟等五类,并初步给出定义和基本内涵。为今后针对废墟的救援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4 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型

确定了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型的研究目标,并依此给出了模型的功能组成和研究思路;阐明了地震灾害场景中的影响场是不限于特定地震地质背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地震影响场估计,介绍了几种可用于本模型的震中烈度与震级关系模型、地震烈度圆形衰减模型,并按照等面积原则计算了96个已发生地震的烈度等效圆半径,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提出以破坏等级为桥梁,基于震害预测方法的虚拟地震灾害场景内房屋震害状态与分布控制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推演完成了153个历史地震的几类结构的震害矩阵,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

5 地震灾害场景仿真生成系统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编程实现了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型,开发了虚拟地震灾害场景仿真生成系统;通过系统的想定参数设置,系统生成了设定地震的虚拟灾场,模拟了随影响场的空间分布、不同房屋结构不同震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系统生成的灾场环境逼真,验证了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体现了震害三维仿真模型的逼真效果;系统支持在虚拟灾害场景中添加房屋震害模型,并实现了基于碰撞检测的废墟再修改和生成系统,扩展了系统的功能。

6 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

总结了地震救援行动的原则和方法,着重阐述了营救行动的多个业务模型;主要介绍了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整体设计、结构组成及训练想定、系统结构、仿真资源的管理、虚拟人的控制,操作子系统的基本功能等。

震害;三维模型;灾害场景;紧急救援;废墟环境;虚拟仿真;训练系统

P315.9;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0.01.011

2009-12-29(以下

相同)。

编者:为了更好地、及时地发挥地震系统博士学位论文的作用,促进地震科学研究及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在中国地震局人事教育和科技司(国际合作司)的支持和帮助下,《国际地震动态》从本期开始,将分3期陆续刊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猜你喜欢

中国地震局废墟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废墟”
废墟里的救赎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废墟(外一章)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街头的废墟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基于SCI-E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致谢2014年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