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伴入手术室对手术患儿的影响
2010-04-04黄桂圆
黄桂圆
(浙江省荣军医院,浙江嘉兴 314000)
手术患儿入手术室,因与家人的分离,表现出异常紧张、恐惧,剧烈哭闹[1],并拒绝接受静脉通道的开放,使麻醉不能实施;由于患儿哭闹,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发生窒息。为了避免患儿哭闹,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2008年5月至11月,本院手术室尝试由1名家长陪伴患儿进入手术室,实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6~9岁;斜视矫正15例,先天性白内障8例,疝气修补11例,包皮环切17例,隐睾下降固定5例,交通性鞘膜积液开窗4例。按手术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全麻下行眼科或外科手术,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实施 对照组:按常规顺序操作,患儿单独随护士入术前准备室,护士核对患儿的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医嘱等,对患儿进行常规宣教、开放静脉通道等。观察组:手术室护士接患儿入准备室时,请1名家长更换手术衣裤、戴帽子、口罩及穿鞋套后陪同,经麻醉诱导入睡后请家长离开手术室,陪同期间护士履行常规操作,家长可不断鼓励患儿,给予情感支持。
1.2.2 评价 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时的配合程度、哭闹例数及术中痰鸣音、脉搏、氧饱和度(Sp O2)情况。需肌内注射氯胺酮入睡后再开放静脉通道视为穿刺不配合、哭闹;Sp O2<95%为Sp O2下降。
1.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哭闹及不配合穿刺例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哭闹及不配合穿刺例数比较
2.2 两组患儿术中有痰鸣音及Sp O2下降例数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中有痰鸣音及Sp O2下降例数比较
3 讨 论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哭闹、焦虑、躁动不配合的因素可能与父母分开有关[1]。进手术室后,由于环境陌生,面对的是穿白大衣、戴口罩的阿姨,患儿失去了安全感,心理紧张,常以哭闹进行反抗。胥焰等[2]认为,家长陪伴患儿度过麻醉诱导期的做法可称之为一种医疗手段,手术前麻醉是医疗过程中主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家长是完全可以参与其中的。有调查显示[3],麻醉诱导期有父母陪伴,患儿不安情绪减轻,且家长也热心陪同孩子。本院开展手术患儿由1名家长陪伴入手术室,直至麻醉诱导后患儿进入睡眠状态,充分满足了患儿心理上的恋母(父)情结,可降低患儿紧张、恐惧情绪,提高患儿静脉通道开放配合度,同时,避免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降低了窒息风险。
[1]黄东玲,许小霞,陈莫异.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期患儿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2):2579.
[2]胥焰,单东青,石珂.手术患儿在家长陪伴下进入手术室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25.
[3]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