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思考

2010-04-04韦乐平

电信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双栈扩展性

韦乐平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北京 100140)

1 下一代互联网的内涵

所谓的下一代互联网是业界为了解决目前互联网的地址瓶颈、质量、安全和管控等问题而提出的未来发展的总体设想,并无严格的定义,至少国际上公认美国的NGI项目和AMBIENT项目、欧洲的GEANT2项目和FIRE项目、亚太的APAN项目以及中国的CNGI项目等都可以认为是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试验项目。纵观所有这些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项目可以发现,除了IPv6是其共有的基本特征,而且是可以期待的地址解决方案外,其他的特征都是理论上的或者不确定的或者局部性的或者有争议的或者短期难以实施的甚至还完全不靠谱的。总体而言,业界期待下一代互联网能够具备可控可管可扩可信能力,至少想对现有IPv4互联网有相当程度的改进。

可见,尽管IPv6协议并不能概括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部,但是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标准体系,是世界范围内惟一普遍认可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目前,业界一般泛指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往往就是指IPv6。因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的核心是平稳有效地向IPv6的过渡,同时尽可能地提升网络的可控可管可扩可信能力和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

2 我国将在2011年底出现互联网地址缺口

IPv6协议具有一系列优点,最本质的优点是解决了地址缺口问题,使地址空间从IPv4的32 bit扩展到128 bit,地址容量达到3.4×1038个,彻底消除了互联网发展的地址壁垒及其相应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的IPv4地址还剩下不到10%,即4亿个,按照每年2亿个地址的消耗速度,只能支撑不到2年的时间。事实上,IANA已经宣布IPv4地址的分配大约在2010年底结束,APNIC的地址分配大约在2012年3月甚至2011年底结束。中国电信是地址消耗大户,根据自己现有业务的发展规划(主要是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和IPTV等业务)以及实际可能申请到的地址(每年约1 700万),估计在2011年底前后将出现明显的地址缺口。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泛在网和物联网等新业务新应用的发展及其对地址的巨大需求,地址问题将成为电信行业乃至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当然,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可以采用网络地址翻译(NAT)的办法来暂时缓解地址短缺问题,但是将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或限制其应用范围。

3 向IPv6过渡的现状和条件

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网络的情况最为复杂,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和平滑的演进策略。因而,网络先行是向IPv6过渡的基本共识。那么,现有网络对IPv6的支持情况怎样?下面做一个大致的分析。

(1)标准

经过多年的工作,IPv6协议的核心技术标准已经成熟,其中IPv4与IPv6翻译、IPv6组播、物联网标准等尚未完成,但是不会影响其发展和过渡,可以随着商用化进程逐步完善。

(2)产业链

产业链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分门别类讲述。初步的调研结果不尽人意。首先,最主要的网络设备是路由器,骨干网中除个别厂家或个别板卡外,多数硬件没有问题,但是很多路由器软件需要升级;城域网的多数BRAS硬件问题不大,但是大部分软件不支持IPv6功能,特别是PPPoE拨号功能。少数SR硬件要升级,约50%需要软件升级。CR硬件没问题,约50%需要软件升级。接入网而言,尽管传输和交换系统基本都不支持IPv6的组播、流标识、基于三层的ACL功能等,但不影响IPv6初期业务的开展,可以将传输和交换系统作为纯2层处理,将3层功能放在BRAS和网关处理。网关而言,基本不支持IPv6,特别是路由型网关,其认证和地址分配需IPv6地址前缀、流标识、基于三层的ACL等,需要升级换代。

其次是核心网设备。目前无论是现有核心层的软交换,还是正在试验应用的IMS都不支持IPv6协议,相关的软交换机(SS)、信令网关(SG)、中继网关(TG)、接入网 关(AG)、移动交换控制服务器 (MSCe)、关口局媒体网关(GMGW)等都不支持IPv6协议。但是并不急迫,暂时可以继续采用私有IPv4地址。此外,移动分组域的PDSN硬件没有问题,但是不少设备需要软件升级才行。

再有,固网3A系统、DNS以及网管和IT系统,硬件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不少设备需要软件升级,特别是网管和IT系统是内部自己使用,不影响业务提供,因此对于向IPv6的过渡并不急迫,可以适度滞后。

还有,终端可能是较大的过渡瓶颈。对于固定终端而言,由于成本敏感,数量又大,硬件配置较低,因而基本都不支持IPv6,需要升级换代,但实施起来并不难,主要是投资和规模量产问题。对于移动终端而言,差距较大。对于CDMA制式的终端,有两种模式可支持 IPv6,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暂时采用中继模式实现IPv6的透传,此时不支持DoA版本下的QoS,是一大缺陷。从长远看,需要支持网络模式来实现IP层中继。现在,采用高通6801系列后的芯片都能支持,6055芯片的数据卡代码升级后也可以。

最后,是最基础的软硬件条件,就协议栈和应用软件而言,主流的通用协议栈都可以支持IPv6协议,多数应用软件往往还不支持IPv6,需要升级或开发。就集成电路而言,主流NP和ASIC都已经能支持 IPv6协议,没有什么问题。

总体而言,由于向IPv6的过渡涉及面太广,任何一个部分的问题都会影响总体过渡进程,需要十分细致周到的安排。据著名通信网站Light Reading的最新报导,通信网络设备以外的领域在向IPv6的过渡准备方面很差,至少超过50%的IT设备厂家还没有做好准备。实际上影响面还要大,因为向IPv6的过渡涉及一切连接到网络的设备,而不仅是通信网络设备,例如打印机和传真机之类的辅助设备也要求支持IPv6。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

4 向IPv6过渡的基本策略

向IPv6过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时间跨度、技术复杂性以及资金投入上都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全面、慎重谋划,实施尽可能平滑的过渡。基本策略是使用户和互联网SP/CP能够以合理的成本使用IPv6协议和规则接入IPv6互联网,在更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通信,同时还始终与现有IPv4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能够使用现有的IPv4业务和应用。为此,向IPv6过渡的基本策略应考虑到: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既有网络和业务的投资;不明显增加运营商的运营负担;不降低用户对于网络和业务的体验;对于现有业务和应用的影响尽量小,又可以逐步引入IPv6新业务。

5 向IPv6过渡的整体战略部署

根据上述的基本策略,向IPv6过渡将是一个长达10年左右的过程,可以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1)试商用阶段(2010—2011 年)

在该阶段启动并完成试点工作,在网络、业务、终端、IT支撑、人才培养、政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做好演进准备,为规模商用奠定基础。需要启动网络和平台支持IPv6的改造,完成IPv6地址资源申请、确定网络及业务过渡方案、完成现网商业化试点。

(2)规模商用阶段(2012—2015 年)

IPv4/IPv6网络和业务共存,网络和平台规模改造,业务逐步迁移,基于IPv6的新应用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3)全面商用阶段(2015年以后)

基于IPv6的新应用占据主导,IPv4网络和业务平台逐步退出。预期2020年后可能基本演进到纯IPv6环境,完成整个过渡过程。

6 向IPv6过渡的业务切入点

向IPv6过渡的业务切入点与企业的网络和业务历史现状、发展战略、市场策略密切相关,各运营商不会相同,也不应该相同,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不断调整。

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宽带接入用户数量最大,消耗地址数量自然也最多,而且上网并发比例逐年提高,家庭终端越来越多,消耗的地址数与用户数的差距越来越大,可能高出50%左右,应该是主要业务切入点。

移动互联网是业务发展的重点,也必将逐渐成为消耗地址的大户,而且地址分配高度集中,涉及网元数少,部署改造较简单,加上目前用户基数较少,过渡难度较低,也应该是主要业务切入点。

MPLS VPN业务是面向政企客户群的重要新业务,预计发展会较快,应该尽快实施向IPv6的过渡。

IDC业务是直接为网站等大客户服务的基础性接入业务,显然也应该尽快具备支持IPv6的条件,而互联星空是自营的网站,更应该率先实现双栈,实现向IPv6的过渡。

M2M和物联网应用是未来消耗地址的最大应用,没有必要再经过IPv4阶段,可以直接采用IPv6地址。

简言之,上述几类业务应该是向IPv6过渡的主要业务切入点,可以首先动手,并结合业务引入契机,推动网络和业务平台升级改造、家庭和企业网关以及各类用户终端的升级。

7 向IPv6过渡的网络演进策略

向IPv6过渡的网络演进策略不仅同样与企业的网络和业务的历史现状、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密切相关,而且网络的不同部分会有不同的演进策略,需要深入仔细的研究和摸索。

双栈方式、隧道方式和IPv4/IPv6协议转换方式是目前向IPv6网络过渡的三大基本技术实现手段。所谓双栈方式就是将路由器升级或更新为IPv4/IPv6双栈路由器,从而可以同时支持IPv4/IPv6两张网络,实现向IPv6的平滑过渡,其优点是IPv4和IPv6间的互通性好,无需专门的IPv6路由器和链路,现有设备按自然淘汰速度逐步更新为双栈即可。其缺点是每个IPv6节点都需要一个内嵌IPv4地址的IPv6地址,并不解决IPv4地址短缺问题。其次,IPv6和原有IPv4流量会争抢带宽和路由器资源,影响IPv4网络性能。再有,网络升级和维护费用较大,其主要适用IPv4地址尚有一定余量的运营商,特别是骨干网和城域网,其次是接入网。

第二种方案是隧道方式。即将IPv6包封装到IPv4包并通过IPv4网络传到对端实现IPv6通信的方式。其优点主要是透明性、简单、投资省、只需出入口作配置即可。基于MPLS网络的6PE方式可以看作特例。其缺点是不解决IPv4地址耗尽问题,当隧道数大时,有N平方扩展性问题,而且IPv6和IPv4流量间会争抢带宽和路由器资源(CPU、缓冲和路由表),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解决IPv4与IPv6节点的互通问题。这种方案适于初期流量较小,隧道不太长,同协议孤岛间互联的应用场合。

第三种方式是在IPv4网络与IPv6网络之间进行协议转换方式来实现两张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其优点是可以实现IPv4节点与IPv6节点间的互通,实现现有IPv4资源的共享,缓解IPv4地址短缺的压力等。其缺点是破坏了网络端到端的透明性,限制了端到端的通信,不支持应用层协议中含IP地址、端口等信息的应用程序,以及需要在应用层进行认证、加密的应用程序。为了支持各种应用层协议的转换需要开发和部署大量设备,增加了网络架构的复杂性,影响了网络的扩展性,增加了网络的成本,破坏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上层服务的独立性。只适用公众网局部区域或局域网等场合,不适合大规模普遍部署应用。

考虑到中国电信复杂的网络和业务现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上述3种过渡方式。总体过渡策略是:IP网络的核心层和汇聚层采用双栈方式进行过渡,但是在初期IPv6流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在CN2上采用6PE过渡;接入层首选双栈方式,以短距离隧道方式作为补充;IPv4/IPv6协议转换方式仅限于局部应用,不适合大规模普遍部署,而且部署位置应尽量靠近核心。

可见,双栈方式是过渡的主要方式,尽管不能解决IPv4地址的耗尽,但是却能为运营商庞大的网络提供向IPv6过渡的平滑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少路由器设备开启双栈功能后,其转发性能和控制面收敛性能将明显劣化,因此必须优化软件,实施软件升级才能保障性能不受明显影响,有些甚至需要更换硬件才能解决问题。

下面就网络的几个主要部分的过渡策略进行讨论。

(1)骨干网的过渡策略

初期IPv6流量不大时,可以首先在CN2网络的边缘开启6PE。以MPLS+6PE作骨干网承载,PE以上部分的路由器可以不做任何改动,十分简单、灵活。而163网由于负载重、影响面大,其改造进度可适度滞后于CN2;中期IPv6流量变大时,CN2/163网络均以双栈为主,只需要更换少量不合格的路由器板卡即可。同时,再将IPv6流量从CN2迁移至163网,CN2则主要承载IPv6 VPN流量;长期IPv6流量达到相当量级后,则可以结合考虑网络容量的发展需求和路由器设备的自然退网期而新建一张大容量纯IPv6网。

(2)城域网的过渡策略

城域网的新增网络设备一律需要支持双栈,并实际开启双栈功能;城域网的现有老设备按BRAS/SR、汇聚、核心的次序逐步开启双栈,并需要进行软件升级、更换部分板卡乃至替换部分设备。初期对于已部署的硬件不能支持IPv6的BRAS、SR和CR设备,原则上可随设备自然退网,逐步更换为满足IPv6协议要求的设备。在替换之前,可以暂时结合隧道和协议转换等方式实现IPv6用户接入;中长期可以根据IPv6业务发展的需要,对硬件不支持IPv6的城域网设备实施全面替换。

(3)接入网的过渡策略

接入网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二层功能,但是随着未来各种IPv6新业务的开展,希望新增接入网设备应该进一步具备一些三层IPv6感知功能,例如组播、基于IPv6的QoS和安全策略、针对IPv6报文的性能统计等;尽管接入网的现有老设备都不能支持IPv6感知功能,但是初期不会影响IPv6业务的引入。例如,初期对于可以通过软件方式升级支持IPv6的设备可以按需逐步升级,硬件不支持IPv6的老设备则可以靠二层透传,利用网关和终端来支持IPv6感知;中长期再根据IPv6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硬件不支持IPv6的接入网设备实施升级改造。

(4)核心网的过渡策略

当前支撑移动和固网语音业务的软交换电路域处于比较封闭的VPN,对于引入公有IPv6地址并不急迫。因而其核心网元 SS、TG、SG、AG、MSCe、GMGW 等可以继续保持IPv4地址不变,可结合后续自身演进逐步向IPv6过渡。然而,其网络边缘的边界接入控制器(BAC)需要较早地支持双栈功能并能进行协议转换以便支持网络其他部分向IPv6的过渡。移动互联网分组域的IP地址需求大,PDSN、支撑系统等应尽快支持IPv6协议,并实际开启双栈功能。移动分组域将来结合LTE引入增强的分组核心网(EPC)时则应该在一开始就支持用户业务层面和设备接口层面的双栈。IMS要支持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对于地址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在建设开始其核心网元均应该支持双栈,同样,其IMS-BAC也应该支持双栈并具有协议转换能力。

(5)业务平台和IT支撑系统的过渡策略

业务网新建业务平台应该直接支持IPv6,特别是物联网等新的地址消耗大户更应该直接采用IPv6。已有业务平台中,以地址需求大的业务平台先行改造;对于支撑系统而言,首先应该完成与业务相关系统的改造,如开通、计费等,然后结合网络改造,完成IT系统自身的IPv6化,如接口协议等,网管系统可以与网络改造同步实现双栈化改造。

8 安全性问题

互联网的安全性是一个老问题,由于其诞生于学术界,实行开放、民主与分散控制的设计与理念,相信用者自律,彼此信任。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缺乏安全设计的,难以管理、控制和经营的网络。

可见,缺乏安全性是互联网天生的弱点,这与是否采用IPv6关系不大。事实上,IPv6并没有引入新的安全问题,反而,由于IPSec的引入以及发送设备采用永久性IP地址而解决了网络层溯源难题,给网络安全提供了根本的解决途径,有望实现某种程度的端到端安全性。总的看,IPSec协议在IPv4或IPv6环境下的实现,包括算法实现、协议规范、状态机、信令流程等方面并无本质差异,IPv6并没有引入新的安全问题,反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互联网的安全性问题很重要,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解决,但是也不宜过分夸大,因噎废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科技界、产业界、司法界和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在也已经出现一些解决思路和办法。从长远看,这个问题一定会有某种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决不能因为IPv6还未解决安全性问题为由推迟IPv6的引入,这样做不仅不公正,还会贻误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9 向IPv6过渡的挑战

业界对于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已经讨论了多年,现场试验和试验工程也已经进行多年,为什么始终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产业链各方对于过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导致步调不一,过渡风险变大,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是政府各部门认识的不统一,这里面也包括对于安全问题认识的不统一。产业链群龙无首,缺乏过渡的第一推动力和协调组织者,也形成不了国家的意志和决心,自然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其次是应用和内容商不积极,成为过渡工作的最大短板之一。因为过渡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址缺乏影响业务的发展,而不是市场应用驱动所致,自然不会有自发的驱动力。另外,政府也无明确的过渡时间表和强制性要求,当然不会有动作。

再次是用户终端厂商不积极,鉴于终端开发和销售的风险较高,通常终端厂商的传统行事逻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明确的过渡信号和时间表以及运营商的实际采购规划,也不肯投入巨资进行实际开发和规模生产。

第四是运营商本身态度不坚定,按理整个产业链的过渡必须网络先行,然而由于过渡工作并不是市场和业务驱动的结果,而是由于地址缺乏引起的发展瓶颈,而且过渡工作费力费时费钱,不到迫不得已,不少运营商舍不得为了一项也许不见得会立即带来明显收入的事花费巨资和人力物力。

第五是技术界意见分歧,技术界并不满意目前基于IPv6的解决方案,认为没有解决当前互联网的很多严重缺陷。为此提出了众多创新方案,却又无法提供令人悦服的结果和现实可行的演进路线,形成不了一致意见,从而严重影响了后续长远技术演进方向的确定和开发力量的投入。

最后一个原因是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向IPv6的过渡必须全球基本同步才行,特别是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网络分布和信源的国家——美国要带头过渡才行,然而,美国由于IPv4的地址最多,比中国多十倍,对于向IPv6的过渡并不急迫,因而动作不快。而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用户的国家——中国IPv4地址很紧张,对于向IPv6的过渡应该最急迫,形成巨大的反差,两者的紧迫性感受完全不同,过渡行动的步调难以统一,给全球过渡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

10 向IPv6过渡需要政府主导

为什么向IPv6的过渡如此缓慢?十几年过去了,依然是雷点大,雨声小。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最起码反映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是失效的。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需要十几年时间跨度的、复杂的、短期又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网络、业务、用户、终端,还涉及政府、CP/SP、标准化组织等,不可能靠企业本身的自发能力来有效推进,必须政府主导才有可能有实质性突破。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启动国家层面的全面战略部署,统一组织向IPv6过渡的安排和产业化推动工作,明确披露过渡的时间表;

·利用设备入网许可证管理、企业经营牌照审批及年检等行政管理手段推动目前产业链中实施过渡的薄弱环节(如终端/手机和网站);

·重新认识并真正把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到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投资或政策导向上出台具体措施。积极利用财税杠杆和专项发展基金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尽早推出支持IPv6协议的产品和服务;

·加强政府部门的先导示范作用,首先在政府网站和政府采购中尽快支持IPv6;

·政府出面游说发达国家,成立全球统一的过渡联盟,加快向IPv6商业化过渡的全球进程。

总而言之,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已经成为摆在电信行业面前的最急迫大事之一,时间已经不容我们继续淡漠、犹豫和争论,必须尽快统一全行业认识,开始全行业行动,为我国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禁得起历史检验的决策。

11 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突破了很多传统的理念和框架,在争论中不断前进。然而,也必须承认,在其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系列内在的缺陷,有些甚至是难以克服的缺陷。IPv6的出现只是解决了IP地址短缺的燃眉之急,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下面是笔者对于互联网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

(1)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关系失衡问题

互联网采用“接入收费+业务免费”的商业模式,电信运营企业承担了建设与维护公用互联网的任务,必须不断投资,为爆炸式发展的互联网业务提供与日俱增的网络容量,却得不到相应的收入,沦为终端用户与内容提供商之前的连接管道。这种业务收入增长慢于流量和用户数增长的状态是难以长久持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产业链关系失衡问题,就是利益正在逐渐向上层互联网应用商转移,而底层电信运营商正在逐渐被边缘化。这种产业链关系的失衡使电信运营商失去提供基础网络设施的能力和意愿,并将最终危及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解决商业模式问题是实现互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尚无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电信运营企业要实施战略转型,加强技术、业务和商务模式的创新,同时行业监管部门也需要进行产业链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适度调整,创造产业链各方共赢的新局面。两者的结合才可能维系互联网产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2)互联网的扩展性问题

互联网的大发展是从纯学术和军用转向公众商用网才开始的,两者的使用环境有根本的差别,其中差别之一是用户数的天壤之别。公众互联网必须能够应对数十亿用户乃至数百亿用户的应用环境,即公众互联网必须具有巨大的扩展性,这是我们互联网的老祖宗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局面。

互联网的扩展性主要包含IP地址扩展性、容量扩展性和路由扩展性。地址扩展性靠转向IPv6即可解决。容量扩展性目前靠多机箱组合技术,但是由于机箱背板互联靠光纤技术,而目前使用的VSCEL光源可靠性难以保障其容量的持续扩展。看来,容量扩展性问题的长远解决方向还是要靠光路交换层,其节点容量可达Pbit/s,而功耗可以比OEO方式至少小100倍。至于路由扩展性,目前主要靠路由聚合来抑制持续增长的路由表项,显然这也不是长远解决方案。有人提出将IP地址的标识和位置的双重语义加以分离,让IP地址只承载位置信息,从而可望大幅度减少路由器的表项,这倒是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涉及的改动较大。

(3)服务质量(QoS)问题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以“尽力而为”的方式提供业务,没有提供QoS的保证机制。事实上互联网的路由是不确定的,每次选路都不同,怎么来保障信号延时的可控性?也无从提供确保的QoS,当然也难以支持对于延时高度敏感的实时性业务。

目前最流行的方式是使网络处于轻载,来满足应用和用户的不同服务质量需求,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另一种方式是区分不同的应用或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这种方式实现和配置复杂,且不能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目前最简单的差异化方法是为重要业务和盈利业务提供超额带宽保障。简言之,有效解决服务质量问题依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4)可管可控可信能力缺失

可管、可控、可信能力是任何商用网的基本特征,而源于学术网的互联网实行开放、民主与分散控制的设计理念,相信用者自律,彼此信任,并不具备集中控制机制,是一种缺乏安全设计,不可管理,不可控制,因此也难以经营的网络。例如以安全性为例,互联网对用户是透明的,而用户对网络是不透明的,这就造成网络犯罪成本低,而防范和执法成本高。目前全球互联网安全事件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用户增长的速度。

近年来,电信业在坚持网络可管、可控、可信、可经营的设计理念的前提下,一直在认真吸收和改进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成果,建设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并引入各种可管、可控、可信技术,对IP网络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从而提供盈利更好的、更安全的、差异化的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问题一定会有某种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

(5)创新网络体系架构的研究

互联网的上述很多技术问题归根到底反映的是网络体系架构问题,事实上IP承载网已经成为整个网络最脆弱的层面,现有无序的网络体系架构设计的第一天就注定了网络行为的不确定性,即路由、流量、传输性能的不确定,而一个行为不确定的网络是难以支持QoS、扩展性、安全性、可管可控可信任等一系列电信级网络的基本要求的。为此,从长远看,必须对于互联网的体系结构进行重大变革,目前也已经有不少创新的思路和初步研究成果,但是离成熟和实用都还有很长的距离,离规模化商用的要求差距更远,但是有理由相信这种探索和努力会不断持续并终将产生成熟的果实。

猜你喜欢

双栈扩展性
提高初中阶段学生英语扩展性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浅析IPv6网络演进及其部署方案
浅谈二维码的应用与研究
高中物理如何充分利用扩展性栏目
比ITX还小华擎推首款Mini—STX主板
基于SpringMVC和Hibernate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
网络教学平台的扩展性研究
IPv4到IPv6演进技术及策略探讨
IPv4和IPv6双栈计费流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