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学实施导师制的若干思考

2010-04-04江明颖

成才 2010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中学

■江明颖

我国中学实施导师制的若干思考

■江明颖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行,把孩子上高中的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不再是家长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惯性往往使高中学校偏离了这一人才培养的本来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古老的导师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重点高中开始尝试实施导师制。因此,如何把握导师制的发展脉络,理解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厘清一些重要关系无疑有助于正确地实施导师制。

一、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十四世纪由威廉·威克姆首创。在牛津大学,学生入学必须得到学院以及大学的双重录取。新生进入学院之后,学院会为其指定一位导师。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导师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为学生指定每周必须阅读的书目,要求学生写出读书报告。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谈话一次,通过听学生的读书报告或撰写的论文,在讨论过程中作出具体的指导。通过导师制,牛津大学把大学的集体教学与导师的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导师制与学院制共同构成了牛津独特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给予了学生一种生活和一种思想方式,给予了学生文化上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现代大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末,哈佛大学确立了自由选修制。但是在自由选修制下,本科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所学的知识杂乱无章,缺乏内在的联系,背离了选修制的本意。针对选修制所存在的缺陷,哈佛大学以集中与分配课程体系代替自由选修制,并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引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导师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功能。包括教授和普通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可发挥导师的作用。按照导师制的要求,导师一般每周会见学生二至三次,由学生报告其学习的进展情况,导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予以具体的指导,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布置供学生阅读的书目。实施导师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导师的作用,督促和指导学生学业的发展,改善自自由选修制实施以来日渐淡漠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导师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与分配制、导师制和荣誉学位制的建立,恢复了哈佛大学重视本科生教育的传统,为哈佛大学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从导师制的起源来看,导师制是精英教育的产物。从导师制的发展现状来看,它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

国外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其最初的原因是美国在中学实行学分制以后,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面对复杂的课程时,无法自主地进行选课,他们需要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协助,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国在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是在20世纪末开始的。目前,这种尝试已在全国的许多重点中学展开。

笔者认为,所谓中学导师制,就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制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并促进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学导师制既能设法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关爱,同时改善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其核心理念是构建全员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二、中学实施导师制的实践意义

我国自1986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迄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不仅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绝大多数地区也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上高中的孩子不再局限于考大学这个单一的目的,广大的家长让孩子上高中主要是让孩子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能够上大学当然好,如果不能上大学,至少希望孩子在提升其基础教育水平的同时能够成人,其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尤其在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种要求更为强烈。不可否认,逼迫孩子升大学是不少家长的首要追求,但在经历一些血的教训后,他们也转而更看重孩子的成人。遗憾的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已成为时下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首要目标,班级授课制下的班主任德育负责制也难以满足教育所有学生长大成人的需要。因此,在我国中学实行导师制的最大作用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拓宽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和形式。

导师制有利于中学生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高中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与小学和初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初中走向高中,高中生必然遭遇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问题。实践表明,高中生的适应不良,既是造成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从严格监督走向自主发展,高中生从心理上需要导师在学业上和生活上加以指导,以缩短适应期。

导师制有助于高中生平稳地渡过心理上的危险期。高中是青少年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但心理上的成熟是个社会化的过程,远没有生理自然成熟那么简单。如果放任自流,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如果由家长负责,那就只有看学生的运气了。家长的素质高,比较关注孩子的心理成熟,而且引导有方,孩子自然发展得好;否则,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由受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教师充任导师,分担班主任的工作,则既可减轻班主任过重的负担,又可以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使全员德育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了可靠保障。因为,传统上任课教师往往只负责授课,在课外与学生没有更多的交流,因而形成了课内与课外两张皮、教育与教学相割裂的现象。这种现实的体制往往使各种教育要求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导师制的实施则有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目前,一些重点高中为了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千人一面的弊端,在个性化培养上下功夫,尝试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是由于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学生选课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对个人的学业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如何合理安排高中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实施导师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师生的交流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更易被学生认同。应试教育给高中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是师生交往的减少,师生关系趋向淡漠。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丰富的经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思想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实施导师制,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导师制,学生能够从与导师的讨论和交谈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能从中获得学习方法和智慧的启迪,健全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三、中学实施导师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导师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毕竟是一种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应有相应的机制设计和相关规定和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证导师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不同类型的高中在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必须站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的高度对导师制予以重视,并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协调好导师制与班级授课制的矛盾。现代教育要求—定的效率和规模,班级授课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师制则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发展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具体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需要不断探索。

第二,导师制下师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要跟上。导师制对教师数量与素质的要求与班级授课制下的要求有所不同。在数量上,传统的导师制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师生比,这在现代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是难以达到的。在教师素质上,导师制要求每个导师对学生都要进行全面的指导,教师必须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全面的能力结构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来实现。

第三,改变应试教育观念。从当前已有的一些导师制实践来看,实行导师制之初,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的阻力还比较大,主要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评价机制仍处于主导地位,人们担心实行导师制后会因为与应试要求不一致而使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实际上导师制是一种管理工具,它不能等同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主体性概念。实践已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对培养者和培养对象双方的成长是相得益彰的。

第四,必须理顺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制约因素。当前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是建立在班级制基础上的,对导师制的实验和推广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导师制的实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体制上做相应的改革,改变当前以班级制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采取更灵活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的自主性。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中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在多解中学创新
V eraW an g
导师榜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