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江西蚕桑生产发展的思考

2010-04-04姚金宝王军文叶武光

蚕桑茶叶通讯 2010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蚕种

姚金宝 王军文 叶武光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从 1989年江西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启动“蚕桑工程”到 2009年的 20年时间,江西蚕桑发展经历了各种风险的考验,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9~1995年是江西蚕桑加快发展期,在蚕桑发展过程中,省、市、县各级政府唱主角、加工企业当配角、技术指导部门起协调作用,桑园面积、蚕种生产、蚕茧产量均取得了跨跃式发展,到 1995年全省桑园面积达 5万 hm2,年发种量 54万张;1996~2002年是江西从低谷恢复发展期,受市场行情下滑的影响,1996年全省发种量仅 13万张,比上年减少 75%,这一期间加工企业、技术指导部门共同主导蚕桑发展,政府起协调作用的,蚕桑生产得到恢复性发展,到 2002年全省年发种量达 22万张;2003~2009年是蚕桑相对稳定的阶段,2008、2009年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桑园面积和发种量有所下降,但从 2009年下半年起随着全球经济回暖,蚕桑生产又开始回升。

2009年全省有桑园面积 1.5万 hm2,饲养蚕种22万张,产鲜茧 8360t,全省蚕茧收入达 1.67亿元,全省蚕桑生产县有 20多个,养蚕农户 10万多户,主要分布在修水、永新、东乡、乐安等县,四县蚕桑占全省 70%的生产规模。全年生产白厂丝 4000t,工业总产值 8亿元。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分别为:桑园面积居第 12位,发种量居第 12位,桑蚕茧产量居第 12位,生丝产量居第 10位。

1 20年来蚕桑生产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1.1 取得的经验

一是蚕桑生产是技术密集产业,农民属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技术接受较慢群体,发挥技术部门的作用,提高技术到位率对稳定生产作用是其他行政力量无法代替的。

二是茧丝绸属外贸出口主导型产业,产品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只有依靠提高新产品质量和通过企业产业化运作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发展蚕桑生产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江西东南两面均接壤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 90年代江西蚕桑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上饶、赣州两市,随着我国加工产业的转移,这些地区的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加上地域优势,农民务工方便,这些地区从 2004年以后基本上退出了蚕桑生产。

四是受传统产业的影响,全省农民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桑养蚕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属于新鲜事物,农民一时无法接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特别是土地调整和各种政策优惠是其他组织无法代替的。

五是江西虽属宜桑宜蚕地区,但气候不及广西、云南,亩桑产茧量和产值无法与他们竞争,因此,江西的蚕桑必须把它做成精品工程,发挥蚕茧质量优势来提高效益。

1.2 取得的成就

1.2.1 茧丝绸业已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1989~2009年全省共饲养蚕种 500万张,实现农民增收 3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 60亿元以上。茧丝绸产业目前已成为修水、永新、东乡、乐安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修水、永新和东乡等县的实践证明,发展蚕业经济是一项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

1.2.2 蚕业科技水平有了稳步提高

一是蚕茧产量、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省农业厅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主产区推广以农桑系列和薪杭 ×白云为代表的优良桑、蚕品种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方格蔟自动上蔟等一系列高产优质配套技术,使蚕茧产质量逐年提高,2009年全省平均张种产茧量达 38kg,干茧解舒率 60%以上,50克鲜茧干壳量达 9.2以上,干茧毛折 310左右,蚕茧产质量指标基本上达到了江浙等地平均水平,特别是东乡、乐安的全年干茧解舒率达到 60%以上,毛折在 310左右,厂丝平均等级达 4A以上。

二是技术推广队伍实力较强。全省以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为依托,形成了省(所)-县(局)-乡(站)-村(共育户)为一体的立体式技术网络。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与各主产县基本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每年派出 20多名技术员分赴全省各蚕区开展技术指导,采取讲课与实地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动了“三高”蚕业的发展。各主产县也都组建了一支技术推广队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技术推广网络。

1.2.3 蚕种繁育、检验、加工体系健全

三级原种、普通种生产和蚕种质检、加工、冷藏等设施配套齐全。在省农业厅的指导下,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蚕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年蚕种生产能力达 50万张,经农业部蚕种质量检测中心抽样检测,各项指标达全国一流,产品除满足省内蚕农生产所需外,每年向广西、浙江、广东、安徽等省销售蚕种 10余万张。

1.2.4 产业布局相对集中

经过几起几落的市场洗礼,留下了一些“根基”较牢的蚕茧产区,使布局更加集中。目前保存的 20多个蚕茧产区中,修水、永新、东乡、乐安、全南等五县占全省 70%的生产规模。年发种量达到 8000张以上的蚕桑重点乡镇有修水的三都、永新的里田、东乡的黎圩等。还形成了一批基地村和高产专业户。经过多次市场风险的考验,无论是蚕农还是收烘企业及当地政府均对市场风险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1.2.5 缫丝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

近几年来,各地加大了企业转制力度,使一大批缫丝企业重新获得新生。国有丝厂通过破产拍卖、租赁等形式迅速民营化,完成了体制的彻底改革,使企业甩掉了沉重的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带动行业的发展。江西省自动缫能力达到 22000绪,可加工消化蚕茧 12000t以上,生产厂丝 4000t以上,省内原料茧只能供应丝厂 30%的需要,丝厂仍必须从广东、广西大量购入原料茧。

2 目前蚕桑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不大,桑园难以集中成片

江西是传统的种粮大省,水稻的比重十分高,桑园规模小,难以集中成片,无法实现水稻与桑园隔离,为农药中毒埋下了隐患。种桑养蚕易受大田农药污染,特别是夏秋蚕因水稻田大面积、高密度使用杀虫双等农药,极易导致蚕儿中毒,严重者颗粒无收,不少蚕区秋蚕无法饲养,导致亩桑产出率低。

2.2 技术到位率低,亩桑产茧量不高

江西省蚕桑大规模发展历史不长,蚕农市场风险意识远不及江浙,生产技术水平也不稳定。虽然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但整体生产水平与江苏、浙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桑园面积小于 667m2的农户,生产随意性非常大,虽然全省平均张种产茧量 38kg,接近江浙水平,但亩桑产茧不足 50kg,与广东、广西两省亩桑产茧 150kg的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

2.3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管理错位

江西省在实施蚕桑工程期间,从栽桑养蚕到蚕茧收烘及缫丝均由政府操作和管理,结果在市场下滑的冲击下毁桑改种、丝厂倒闭,给地方财政背上一个沉重包袱。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政府尚未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法,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有的地方政府对蚕桑产业失去信心,采取不闻不问态度,提供资金扶持更无从谈起。特别是农业特产税取消后,乡(镇)政府没有利益,对发展蚕桑持消极态度。

2.4 加工企业连结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

缫丝企业缺乏建设“原料车间”的概念,产业化运作不理想。茧丝绸行业是面向世界的出口型产业,市场行情波动频繁,对一般农民而言根本没法把握。因此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公司(工厂)+农户”的形式,把种桑养蚕作为缫丝企业的第一车间,在市场行情差的时候签订最低保护价,充分保障广大蚕农的利益,是实现茧丝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

2.5 户均生产规模较小

全省 10万农民从事蚕桑生产,户均不到0.13hm2桑园,年养蚕种不到 3张,按 2009年全省蚕茧收入计算,户均年蚕茧收入不足 2000元,占家庭收入的 10%~15%,对农民来说蚕桑仍属副业,好就收不好就丢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市场行情较差的情况桑园抛荒弃管现象相当严重,极易导致桑园病虫害的暴发,对整个蚕区的蚕桑生产安全造成威胁,不利于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

3 江西发展蚕桑的优势分析

3.1 符合国家和江西产业政策

发展蚕桑茧丝绸产业是江西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江浙等沿海发达省份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国家审时度势从2006年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江西地处“东桑西移”最前沿,不但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劳力资源充裕,而且交通便利,产品流通方便快捷,具有承接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蚕桑产业转移,建设种桑养蚕基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家和省里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发展蚕桑迎来良机。

3.2 具有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基础

江西省蚕桑生产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修水、永新、东乡等县有一定的生产规模,部分乡镇蚕桑生产成为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缫丝企业转制后加大技改力度,企业实力明显提高。特别是近两年在省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支持下,各主产县成立多个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的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增强了产品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共同闯市场的产业化形式逐步走向成熟。

3.3 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20年的实践证明,蚕桑生产无论是蚕茧价格处于市场高潮还是低谷,茧粮、茧棉价格比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通过产业化运作后,蚕桑生产属订单农业,市场风险由加工企业承担,农户不存在产品卖难问题。对于目前农民市场风险不大的现状,发展蚕桑产业仍是推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势项目。

3.4 有利改善蚕区农民的生活环境

桑树除了养蚕外还可起到防土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养蚕过程需清理环境中的各种垃圾,并进行环境消毒,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桑叶、蚕粪可用作动物饲料,或发酵成沼气作为农村能源;桑枝可生产各种食用菌,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这些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4 江西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4.1 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蚕桑基地规模

优化重点县市蚕桑生产布局,修水、永新、东乡、乐安等地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在县内选择几个基础较好乡镇重点扶持发展,避免遍地开花。对新发展的专业村要按照桑园建设园区化、蚕桑生产专业化、技术推广标准化的要求谋划,确保新发展基地生产取得成功,避免农药中毒对蚕桑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

4.2 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4.2.1 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方向

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以利益为纽带,以合同为依托,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在自身获取适当利润情况下要充分保障广大蚕农利益,通过以工补农和以工促农手段,带动蚕桑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各缫丝厂应按照产业化发展与基地农户签订蚕茧购销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决蚕农的后顾之忧。要因地制宜,推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带动产业有序发展。

4.2.2 努力提升加工企业的运作能力

虽然江西省大多数缫丝企业已经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但同国内的一些大的丝绸企业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必须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创名优产品。要通过外资、外企参股、控股等有效形式,引进省外、国外资本,对加工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运行机制,组建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高层竞争和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的大型丝绸企业集团。

4.2.3 进一步扶持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蚕桑专业合作社是联系蚕农与市场的重要桥梁,规范各地专业合作社的操作,对按照规定运作的组织应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进行扶持,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水平。

4.3 实施标准化技术操作

建议省级蚕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江西省品牌蚕种生产技术标准》、《江西省品牌蚕茧生产技术标准》和《优质品牌生丝生产技术规范》等操作规程。实施科技兴蚕战略的主体是农民,蚕农素质的高低,事关蚕茧产量、质量、效益,事关科技兴蚕效果的好坏,事关桑蚕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因而要加大对蚕农的培训力度,大力开展标准化技术普及推广,按照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的标准进行蚕桑生产,提高广大蚕农的种桑养蚕水平。

4.4 积极争取各项资金的支持

江西属中部地区,又是农业大省,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应努力争取“东桑西移”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和老建扶贫资金,利用好项目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园,通过以点带面方法带动周边地区的蚕桑发展。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蚕种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