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推动全民阅读
2010-04-04王迎红
王迎红,张 杏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114)
1 引 言
自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把每年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以来,阅读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许多国家把传统的国民阅读作为建设自身“软实力”的一项措施。我国也不例外。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现实情况表明,我国国民阅读总体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据中国出版科研所从1999年开始到2009年的6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结果显示,前4次调查的图书“阅读率”(即“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呈持续走低态势,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第 5次的调查,结果为48.8%,比2005年只上升了0.1个百分点。2009年4月22日公布的第6次调查显示:2008年成人人均阅读图书4.72本,成人阅读率为49.3%。国民到图书馆阅读的比例仅为11.6%。
第6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表明,有6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
显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人均阅读率相对偏低,阅读率如此低下,说明国人读书意识薄弱,这与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也与我国作为世界出版大国的地位不太相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一段时间以来,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特别就读书问题发出号召,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在2009年4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图通过国家行为,迅速改变这一现状。《通知》要求包括文化部在内的多个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不断创新全民阅读活动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阅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作为社会公众阅读的主要阵地和寻求知识的主要渠道,应带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遵照《通知》的要求,积极参与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勇挑大梁,为促进全民阅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所述的图书馆系指公共图书馆。
2 推动全民阅读,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这决定了国家兴建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国民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与终身教育场所,以期通过馆里拥有的文献资源,让民众获得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素质。简言之,就是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服务。亦由于公共图书馆具有的公益性,馆藏资源属公共信息资源,表现出“公共性”特征,公众有权选择来图书馆读书共享资源,这又决定了图书馆必须敞开大门,面向社会每个公民服务,接纳各阶层、各类读者前来看书、借书,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文化知识和信息。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发挥藏书、借书功能外,还应承担社会阅读责任,做好指导推动社会阅读的工作。大力把大量的社会公众吸引、聚集到读者行列,并持续组织与发展读者,倡导和推进阅读,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我国国民阅读率长期偏低的境况,图书馆决不能安之若素,无动于衷,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这一优越条件,倾力引领全民阅读,精心把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国民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文化空间,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方略
3.1 大力宣传阅读的重要意义
有些人为自己不读书或读书少找了很多原因,诸如“工作太忙”、“书价过高”、“网络等读书方式更方便”、“缺少高质量图书”等,这些辩解看似在理,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关键还是不懂得读书的真正意义。
温家宝总理2009年4月23日在视察商务印书馆、国家图书馆时对读者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文章认为,知识经济时代,能否通过读书不断充电,关乎一个人的基本精神状态和生存发展能力。一个时代,—个社会的普遍阅读风尚,同样既关乎其整体文化风貌,更关乎其经济发展水平。法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是农民,由于广泛读书,法国人去掉了土气,搭上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列车,并使法国成为文学巨匠云集、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文化大国。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图书馆应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阅读的价值与作用,以激起人们对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毕生的需要,从而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做到“再累也要看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
3.2 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图书馆,藏书量大,门类较多,而读者特别是新读者对藏书内容知之甚少。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献,读什么书,怎么读,就成了问题。因此,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有的报纸常在第一版右上角或右下角将本期认为应该读的几篇文章的标题录上,然后,用图形框起来,冠以“本期导读”、“为您导读”,有的期刊常将本期的重要文章标题印在封面上,引导读者去阅读这些文章,这种做法就是“导读”。
导读,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它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还包括阅读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一些理论问题。对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如阅读的战略、艺术等),这里不予探讨。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读者指导。
(1)揭示馆藏资源和馆内所有设施。包括:馆藏图书数量与种类、报刊数量与种类、多媒体非书馆藏、电子数据库个数、阅览室席位、视听室、学术报告厅、网络化体系、图书馆建筑面积等;公布图书馆设置的职能部门与服务项目,以及工作运行流程;提供图书馆平面图;编写与散发服务指南。
(2)编制社会阅读推荐书目。图书馆应针对某一特定的读者群,对文献进行选择,编制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的书目,以指导读者在汪洋书海里选择图书。
在推荐书目时,可以将流传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经典名著和现时优秀读物,分别列为“必读”书目和“值得读应该读”书目,将这部分书目作为推荐书目的核心内容,让读者了解历史、国情,了解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风貌和精神文明成果;要考虑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民自己的实际需要;层次要丰富,要随馆藏变化而变化。
必须指出,推荐书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一项不易做好的工作。因为读者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要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分析、鉴别、选择,推荐的书目不一定符合每位读者的胃口。何况图书馆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有的人甚至觉得做这项工作有些虚妄。
但推荐书目这项工作又是非做不可的。如果没有书目导读,想要在图书馆藏有的浩繁书海中寻找一本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其寻找过程想必是不轻松愉快的。为了使推荐书目得到读者的基本认可,笔者建议,图书馆可聘请一些对口学科的名人名家、学者教授参与这项工作,分门别类地编排好,然后综合成整体的推荐书目,以体现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3)编印导读类杂志。据了解,我国华东地区有些公共图书馆编辑了导读型公益性内部交流杂志,这些杂志刊名各异,蕴意高雅,如浙江杭州图书馆编印的《文澜》杂志、江苏太仓图书馆编印的《尔雅》杂志、苏州图书馆编印的《今日阅读》杂志、山东聊城图书馆编印的《海源阁》杂志、上海虹口区图书馆编印的《虹口文化》之“绿土”专刊,等等。这些杂志,向馆内外读者、图书馆界与阅读界、文教公务各界读书人士广为散发赠阅,受到广大读者与学界的一致好评。导读类小杂志的出现,成了一个阅读交流的文化平台,对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改善国人阅读状况,作用不小。这些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联动和协调,在社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以在全社会形成更多群众参与的浓厚读书氛围,唤起全民阅读。读书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公共图书馆采取哪些形式,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而定。依照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通知》有关要求,学习借鉴近年来各地与国外图书馆在读书活动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读书活动可围绕以下几项活动进行。①在每年的“世界阅读日”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读书活动月”(每年12月)和“图书馆宣传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前后,联合知识界、传媒界、出版界、书店、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共同发起盛大的读书庆典活动,如举办音乐会、故事会、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好书推荐、优惠售书、图书捐赠,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和诗人与读者见面,并探讨他们的作品,激发人们对阅读的热情,吸引公众在书林的世界里畅游;②利用图书馆网站、自办杂志、简报、阅读室、橱窗和社会各类媒体,及时向大众推荐新书与介绍国内外阅读动态;③参与从2009年4月23日开始,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倡导的为期一年的“让我们在阅读中—起成长”全国少年儿童读书系列活动,同时举办少儿读者阅读写作比赛;④在重大纪念日,每年的儿童节、党日、团日,在青少年读者中开展主题阅读教育活动和主题读书征文活动;⑤走出图书馆,深入社区、街道、企业、乡镇、村落,建立馆外流通服务点,协助建立图书室;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职工书屋捐赠图书和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向社会公众举办讲座;⑥举办特色读书活动。各地图书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举办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为公众阅读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如东莞图书馆举办的“城市阅读论坛”;宁波各级图书馆联合承办的“宁波市农民读书节”;浙江省开展的“未成年人读书节”;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等;⑦借鉴美国图书馆的经验,举办看书得奖活动。图书馆将一些图书按难易程度分级计点(越难的书,点数越高),随书附有一张电脑卡,读者看完书后,只要回答卡上所列问题,通过电脑检测后,就可获得一定的点数,累积到一定点数后则可获取奖品。美国读者乐于参加这一活动。
3.4 举办讲座
图书馆举办讲座,也是一项读书活动。基于叙述的内容较多,故单列专题。
讲座,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作为一个城市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如不举办讲座,是件憾事。近年来,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开展讲座,努力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文化知识信息的推广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大批读者听众涌向图书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图讲座”自1978年开讲以来,围绕时政、文化艺术、社会法律、科学教育、经济金融、健康生活等领域里的社会热点和广大市民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题,邀请数百位学者名流先后到上图开讲。截止2008年上图讲座30周年喜庆,已累计讲座1 627讲,直接听众计96万多人次,并为全国公共图书馆提供上图讲座光盘264讲共1 210张,为文化部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上网讲座光盘216讲。上图讲座在社会和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005年上图讲座荣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毋庸置疑,办好讲座,除选好题外,被邀主讲嘉宾应是学者名流,还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方能使每堂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3.5 建立读者俱乐部
读者俱乐部是由许多热爱阅读的读者组成的阅读群体。其主要作用是协助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读书理念,传递图书信息,带动社会各领域内更多的读者参与读书,进入阅读者的行列。因为,全凭图书馆工作人员去组织与发展读者,力量显得单薄。俱乐部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书评、内部讲座、学习心得、交流沙龙等形式的活动,搭建读书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使俱乐部成为读书、娱乐和进行文化交流的空间,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6 充分利用馆内设施,为全民阅读提供良好环境
图书馆是国民阅读的好去处。图书馆在对室内空间设计和布局时,要科学合理安排馆舍空间,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有足够面积与席位的阅览室、学习室、休闲娱乐室、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尽可能减少预留的闲置房和压缩办公用房。为读者创造一个格调高雅、温馨宁静、宽敞明亮、舒适整洁、方便自由、赏心悦目、富有人情味的阅读环境。让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产生亲近感,并很快融入到图书馆所营造的读书氛围之中。
在这方面,湖南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该馆并不豪华高大,馆舍还有些陈旧,建筑面积也显得有限,但该馆设置了“自修室”、“盲人阅览室,以及“红孩子书屋”。“红孩子书屋”独立在图书馆主楼外,开放时间是按照孩子的作息时间单独安排的。“自修室”被人们称为图书馆里的“大学”,条件很好,有空调,冬暖夏凉。每天早上7点,“自修室”门前就排起了长队。来这里学习的人中,每年都有20~30位考上了研究生,而考上公务员、律师、医生的更是不计其数。
3.7 争取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全民阅读顺利实施
推进全民阅读,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具有相当的经费及设施条件。然而,长期以来,政府给各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和边远地区图书馆的办馆经费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难以采购更多的图书文献资源和添置新的技术设备来改善馆内条件,围绕推进阅读所要做的某些工作将难以有效地开展。基于图书馆事业具有“公共性”特征,它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经费只能靠财政拨款。因此,图书馆应抓住国家推动全民阅读这个机遇,争取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以解决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而举步维艰的局面,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各类阅读活动服务。
4 结 语
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国民阅读量的持续偏低,说明爱读书的人不多,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个人在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力,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已刻不容缓。国民阅读率不高,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与我们多年来不够重视阅读,较少开展全民性的阅读活动有关。现以国家行为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读书之风,提高阅读率,这是一项让国人养成读书习惯的长治之策。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积极参与推动全民阅读,理当责无旁贷。可以预见,在国人的努力下,一个大兴读书之风的书香社会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1]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9-04-06.
[2]马媛媛.聚焦国民阅读[N].中国电视报,2009-04-23.
[3](综合新闻网,《北京日报》).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N].中国剪报,2009-04-24.
[4]谷 棣,等.中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N].环球时报,2008-04-25.
[5](摘自《世界新闻报》).温家宝总理的图书观[N].文萃报,2009-05-07(13).
[6]顾玉清,刚 峰.法国顷力打造阅读大图[N].环球时报,2008-02-29.
[7]郭之纯.当下中国人该读什么书[N].环球时报,2008-02-29.
[8]黄俊贵.提升阅读理论 构建阅读社会[J].图书馆论坛,2005,(6):38-42.
[9]林 英,凌冬梅,江少莉.“中国阅读报告”书系[J].图书馆杂志,2008,(7):89-93.
[10]朱梦莉.苏州图书馆编印之《今日阅读》印象[J].图书馆杂志,2008,(12):94-95.
[11]上图讲座中心.上图讲座迎来30周年喜庆[J].图书馆杂志,2008,(12):87-88.
[12]王庆祺,罗欢欢,曾 莉.省图里的那些人和事[N].三湘都市报,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