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2010-04-04刘润梅
刘润梅
老年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进入老年期后,会面临许多问题,如退休、丧偶、子女婚嫁、配偶生病等,加上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退,很容易发生失眠。轻者入睡困难、中途易醒,甚者整夜不眠,以致正常的人体生物节律被打乱。整天昏昏欲睡,心烦意乱,精神不振,并伴心慌气短、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中医把这种生物钟紊乱的现象称为“阴阳失调”。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长期失眠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做好老年病人的睡眠调护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1 失眠的因素
生理、病理、心理因素及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失眠,加上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衰,对外界适应能力趋弱,大多数伴有慢性或潜在的疾病,因而容易引发失眠。中医认为失眠多由七情所伤,思虑太过或饱受惊恐而导致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至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寐。
1.1 生理、病理因素 人到老年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 疾病不断增多,如前列腺肥大、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夜尿增多可扰乱睡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使脑部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产生失眠;慢性肺部疾病造成的肺功能降低,通气换气不足,咳嗽、气喘易引起失眠;另外,关节炎疼痛、皮肤瘙痒、吐泻等也会影响睡眠。
1.2 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年岁增长,心理承受能力减弱,遇事不能调整好心态就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多疑,人际关系敏感,并伴有躯体不适感而致失眠。
1.2.1 由于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竞争激烈,双职工家庭的许多老年人成了孤独的家庭“守望者”,看到子女忙于工作,就会不顾“岁月不饶人”的现实,过多地操心子孙的事情,当力不从心时无价值感和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大脑处于紧张和过度疲劳状态,久而久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就导致失眠。还有的老年人不能“量体裁衣”的过量运动会引发潜在的疾病。
1.2.2 某些病的急性期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塞患者会因持续性剧痛而觉得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加上住院期间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在饮食、休息等方面难以适应而产生恐惧和焦虑也会导致失眠。
1.2.3 受长期疾病折磨易敏感多疑而产生揣测心理。一旦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会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加上长期服药,饱尝病痛折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会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当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时会怀疑医护人员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猜疑,使心理负担加重而致性格、行为改变。如暗自伤心落泪、沉默少语,或无端的大发脾气,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配合,消极等待“最后的归宿”。
1.3 环境因素 老年人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往往更差,常见的噪音、强光、寒冷、炎热、床铺不舒适以及蚊虫、老鼠等外界因素,或处在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如守护病人,身处危险场所,或习惯于在固定的环境中睡眠,如换房间、换床等,均可导致不安或紧张焦虑,并由此产生失眠。
2 护理
2.1 自身调节 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睡眠有六不宜[1],即不宜俯卧,不宜忧虑,不宜睡前思虑,不宜睡前进食,不宜睡卧言语,不宜卧对灯火。但现实生活纷纭复杂,诸如友人失和、亲朋永逝、家庭纠纷、经济拮据等等,皆可令人心烦意乱,或忧或悲,或急或恼,面对这些恶性刺激,应当开导患者泰然处之,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通过自我调节,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1.1 保持宁静的心境是轻松入睡的诀窍 中医《内经》曾规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张睡前精神放松,情绪安宁,避免大喜大悲。老年人一旦出现睡眠障碍,应该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否则易形成恶性循环、变成顽固性失眠。
2.1.2 创造适合的睡眠环境 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湿度,减少噪音,去除可能引起不安全感的因素。尽量做到卧室内光线柔和、暗淡,空气新鲜而流畅,无异常气味。被褥干净、舒适,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以右侧卧位尤好,可有利于肌肉组织松弛,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肠方向推动,还能避免心脏受压。枕头的高度及软硬应适宜,不要蒙头掩面或张口而睡。
2.1.3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睡前20分钟用温热水泡脚或做足穴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晚餐不过饱或过饥;睡前2小时内不饮用浓茶、咖啡和酒等刺激性饮品,不做过量的脑力和体力活动。
2.1.4 适当用药物辅助治疗 老年失眠者可以服用镇静药物辅助睡眠,原则是剂量宜小不宜大,时间宜短不宜长,宜多种药物交替使用。
2.2 心理护理 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是克服失眠、减少疾病的重要支柱。
2.2.1 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身调节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学模式转变,心理治疗逐渐为大家所重视,失眠主要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心理调护是关键。祖国医学提出“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平均寿命日趋延长,老年患者也逐渐增多,因此,在护理失眠病人时一定要针对老年患者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重视心身调节,加强舒适护理,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促进身心健康。
2.2.2 微笑服务患者,缓解心理障碍 良好的情绪,可以带来安稳的睡眠,安稳的睡眠又可使患者情绪良好,这就是老年人应该自控的“良性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患者不单纯为治病而来,也为寻求尊重和关爱,得到最舒适的医疗护理服务。当患者从温暖的家庭满怀希望来到陌生的医院,见到一张张关怀而给人安全感的笑脸,在心理上就能消除环境的陌生、对医院的恐惧,当护士带着亲切真诚的微笑,轻巧而勤快地来往于病床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生活起居上给予协助,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人多交友聊天,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关怀,以排解老人的寂寞和失落感,这对病人的精神安慰可能胜过良药,一个微笑,能使陌生人感到亲切,使朋友感到安慰,使亲人感到愉悦,用微笑来帮助患者排除那些导致失眠的不利因素,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调治而早日康复。
2.2.3 做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 对失眠的恐惧才是强化失眠的祸首,失眠者往往把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睡眠上,且将白天疲倦、注意力下降及全身不适的所有罪过都归咎于睡眠不好。“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为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终致恶性循环。因此,引导患者有规律的放松锻炼是防治失眠的重要方法。暗示患者对失眠引起的症状不在乎,顺其自然,躺在床上后闭目养神,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有时深呼吸几次,也可以帮助全身肌肉松弛。通过放松训练,减少精神和躯体的紧张,心境宁静平和,有助于睡眠。
2.3 饮食护理 《素问·逆调论》称“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饮食不节、消化不良、脾胃受损,也会导致失眠。故老年人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可常食用海带、空心菜、紫菜、水果、绿豆、玉米、动物肝脏等,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及不宜消化的食物,忌食油炸食品;避免生理性干扰夜眠的因素,如过饥、过饱,睡前饮水致夜尿增多等。另外,老年人应适量补钙,同时适量摄取维生素C可以帮助钙质的吸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钙质摄入不足的人容易出现肌肉痛和失眠问题,人体内镁含量过低时,会失去抗压能力。钙和镁并用,成为天然的放松剂和镇静剂。
2.4 服用药物的护理 对有些已在睡眠和情绪间形成恶性循环的老人需要药物治疗,食物调养。在必须用药的时候,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生活突遭变故,或压力突然增加导致失眠时,可服用安眠药和镇静剂,加用维生素B1或氨基酸,可改善脑代谢功能,有利于调整睡眠,但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
2.5 中医调护 由于失眠病因的多样性,以及安眠药本身的副作用,中医调护成了众多患者摆脱失眠的一个重要手段。
2.5.1 穴位按摩 每天用手指按摩太阳穴,百会、劳宫、涌泉等穴位数次,可使病人自主神经安定,身心放松从而诱导入睡。按摩能消除疲劳,改善血循环,沟通表里,达到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可有效地防治失眠症[2]。
2.5.2 针灸、足疗 针刺、艾灸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生理平衡,主要穴位有神门、内关、三阴交,以睡前2h针灸为宜。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经络气血运行的起点,用朱砂外敷涌泉穴,使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则其寐自安[3]。
2.5.3 耳穴贴压 中医认为“十二经通于耳”、“耳为宗脉之聚”,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耳廓上皆有相应代表区,并有规律的分布在诸耳穴上,在两耳轮换贴压生王不留行子,通过刺激耳穴,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交感、神门、皮质下耳穴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心、肝、脾、胃、肾耳穴调整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复协调平衡,达到镇静安神宁心之效[4]。
3 典型病例
任太太,71岁,平素体健,血压正常。性情急躁,大半生以女强人度过,一次因上大学的孙子电话中说爱吃奶奶院中的榆黄,老人就让儿子给树松土施肥,儿子未顾上立即行动,老人就生气自己动手,渐感体力不支时仍想挣着干完,不料失去知觉。结果以“高血压,眼底出血”住院治疗一周痊愈。时隔半年老人因反复感冒未及时治疗,并发尿路感染,本想住院治疗,和病友聊天排遣郁闷,当时正是住院病人高峰期,女儿只考虑到老人听力差,住院会影响同病室病人休息,也担心老人会因陌生环境休息不好,就自作主张在家治疗,次日老人出现失眠症状,服用舒乐安定无明显效果,且失眠逐渐加重,第三天原有病情明显好转,老人却因失眠而大发脾气,拒绝治疗,女儿遂邀请邻居陪老人聊天,结果当晚失眠自愈。
病因分析:由于“肾藏精生髓,通于脑”,肾精不足则致脑髓失养,生理功能紊乱而致失眠。由此可见,不仅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社会因素亦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任太太因思虑伤脾、抑郁伤肝、劳逸失调、久病体虚导致失眠。证属肝肾阴亏,髓海空虚。治宜滋补肝肾,益脑安神,同时以心理疏导做辅助治疗,达到健脑、降火、安神。实践证明,对患情绪性失眠的老年人,运用心理学知识维护其最佳心理状态,是预防或减轻疾病、促进痊愈的护理手段
4 体会
失眠,常常困扰着老年人,也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老年人最常见的失眠多是情绪引起的。作为老年人,他们为社会、为家庭辛勤工作、操劳了大半辈子,多数人积劳成疾,加上丰富的生活阅历,生病或住院时容易滋生“树老根枯”的伤感,有的身体出现某些异样的感觉,便猜疑患了不治之症等忧虑心理易致失眠;同样,情绪过于兴奋,也会影响睡眠。故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生病时需要照顾,经济困难时需要救济,公共汽车上要设“老弱病残孕专座”,再婚时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临终时需要亲人在身边。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因,老年人自身也要发挥内因的作用,学会自我调节,减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避免情绪异常波动,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顺应这一人生的转折,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者,退休后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无爱好者也应有意识地培养,用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但要按照自己身状况“量体裁衣”。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情绪低落时,切忌讳疾忌医,不要过多为自己的失眠担心,随其自然。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1]黄坚,何剑荣.中医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05,11(5):470-472.
[2]陕海丽,李冬梅,刘万芳,等.老年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施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31-32.
[3]曹银娥.针刺安眠穴治疗失眠症[J].山东中医杂志,1997,17(6):337.
[4]罗志平,张晓冬,何一娜,等.运用耳穴治疗不寐症367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