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条件下苦瓜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2010-04-04陈燕琼
陈燕琼
苦瓜因其独特的风味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苦瓜深加工产品不断开发,如苦瓜茶、苦瓜果汁饮料等,最新研究还发现:从苦瓜籽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阻止恶性肿瘤生长;苦瓜里含有“高能清脂素”,是一种瘦身保健品,这些新用途使苦瓜的消费量迅速增长。苦瓜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尤其在我国南方,收获期较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广西桂东南地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良好蔬菜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在桂东南地区,苦瓜生长期间高温多雨、湿度大,利用大棚提早栽培时也因温棚透气性差、环境闷热潮湿而导致苦瓜白粉病发生严重,现白粉病已成为影响苦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扩散蔓延快,加之由于近年来保护地栽培的广泛使用,以及重茬地面积不断扩大,致使病原菌大量积累,苦瓜白粉病发生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苦瓜的产量与品质,效益下滑,影响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苦瓜白粉病易发生、难防治,但只要方法得当,用药科学,是可以有效控制其发生和为害的。现将本人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病原及症状特点
苦瓜白粉病是由瓜白粉菌及瓜类单囊壳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除为害苦瓜外,也为害葫芦科的其他瓜类。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时,叶片正面、背面初期产生白色粉状小霉点,直径0.5~3 mm,边缘不明晰,然后霉斑发展为白色粉斑,后扩展为直径4~6 mm的近圆形粉斑,病部呈黄色。严重时粉斑密布于叶面上并相互连接,叶面覆满白粉,甚至布满叶面和叶背,致使植株叶片出现褪绿、变黄,导致叶片早衰,最后干枯、坏死,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及结瓜受阻,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
2 发病条件及发病特点
苦瓜白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0~30℃,且需要较高湿度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0%~95%)。白粉病病菌喜温湿,亦耐干燥。田间湿度大,气温20~30℃时易发生,尤其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天气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原时容易发生流行;栽培地势低洼,氮肥过多或肥料不足,通风不良以及植株生长过旺或生长不良也极易发病;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闷热条件下也易发病。
苦瓜白粉病在田间主要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在苦瓜生长的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生长中后期发病最盛。春夏秋季均可发生,田间发病率可高达100%,导致减产40%以上,严重时导致全株早衰死亡,苦瓜品质降低甚至绝收。通常情况,植株染病先从下部老叶开始,然后迅速向上蔓延,10天内即可到达架顶;田间一旦有植株染病,即很快传遍全田,速度迅猛。苦瓜感染白粉病后,叶片很快失绿黄化,生长点卷曲,植株萎缩,使幼瓜畸形,缩短开花结瓜期,造成产量低,品质差。
3 综合防控技术
3.1 选用抗病品种
在兼顾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因地制宜选择早熟、生长势强、抗病性好的品种,且雌花开放早、坐瓜节位低,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高的杂交一代品种。如湖南的湘早优1号,广东的穗新2号、翠绿1号,广西的北部湾5号等。
3.2 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
选择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土壤结构疏松、肥力较高的地块来种植。针对桂东南气候特点,采用深沟高畦短行栽培,四周开好排水沟,尽量做到排水畅通、雨停沟干,以降低田间湿度。苦瓜不宜连作,最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水旱轮作;避免与葫芦科等其他瓜类作物连作。
3.3 合理密植,适当进行植株调整
种植密度以1 500~2 000株/667 m2为宜。苗高30 cm前用竹签搭“人”字架,及时引蔓上架,合理摘芽整枝,使枝叶合理分布,剪除30 cm以下的分枝,清除爬地枝叶,摘除下部老叶黄叶,以利通风透光。
3.4 加强水分管理,降低田间湿度
采用微喷供水,少用或不用漫灌;雨后及时排干田间积水。大棚栽培,早春少浇水,多中耕,提高棚温促生长;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最好采用薄膜覆盖栽培,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方式,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棚内湿度过大。
3.5 科学施肥,增强抗逆性
因苦瓜生育期长,连续坐果采收,需肥量相当大,应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优质腐熟农家肥(如猪牛粪)3 000~4 000 kg,定植前每 667 m2穴施生物有机肥100 kg或腐熟饼肥100 kg,或三元复合肥30 kg;追肥要早施、轻施,一般在定植后7天第1次追施速效氮肥,以后每隔7~10天施1次,每次施尿素5~7 kg/667 m2,进入采收期后,每采摘2~3批瓜后,每667 m2施复合肥15 kg。要避免偏施氮肥,氮肥施用过多、过勤会加重田间发病。
3.6 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防止植株早衰
生长期间适当喷施3~4次磷酸二氢钾液或基因活化剂等叶面肥,每隔15天1次,以提高植株抗病性。生长后期注意喷施叶面肥,防止植株早衰,延长采收期。
3.7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①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清水洗净后再于55℃温水中浸泡10 min,再继续浸水。播种前用代森锰锌150倍液均匀喷施苗床或营养土进行消毒。
②育苗期间,注意喷施保护性杀菌剂,保护幼苗不感病。
③移栽前对大田土壤和有机肥进行灭菌消毒。犁耙前充分晒白土壤,在耙地时每667 m2施生石灰75 kg,或均匀喷施1∶1∶150的石硫合剂。 作基肥用的农家肥要充分堆沤至腐熟,再用40%福尔马林200~400倍液或生石灰进行消毒后再施用。
④移栽后及时喷药预防。移栽后,以预防为主,要无病早防。不管有无感病,移栽后3~5天内,要喷施一次药物进行保护性预防,可用较经济的非内吸性广谱性杀菌剂,如百菌清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均匀喷布叶片正反面。
⑤发病初期及早喷药,提高防治效果。白粉病一旦发生,流行很快,因此要注意发现中心病株并及时用药。于发病初期即个别植株刚出现病害症状时(多为5月上中旬)要及时喷药。喷药要周到,要叶面叶背都喷到,才能把病菌杀死,达到扑灭的效果。第1次喷药后间隔5~7天再喷1次,喷后如遇雨天则于雨后及时补喷。喷后还要注意检查药效,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植株出现病害症状后,要选用内吸性杀菌剂,以抑制菌丝在植株体内生长。可选用45%超微粒硫磺乳胶150~300倍液、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00倍液、73%特速唑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
⑥持续用药,交替用药,大量水喷药。白粉病的药剂防治要持续进行,从植株上架,株高1.2 m开始,可结合喷施叶面营养剂,用药肥混喷法(注意能否混合),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以充分杀死残留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防止再复发流行;不要长期使用单一药剂,要用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克服病菌的耐药性;在有效浓度内,用大水喷,喷至叶的正面和背面都湿透,叶片有水滴落为止。该病菌遇水或湿度饱和时,易吸水破裂而死亡,所以药量要足,以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可选用20%粉锈宁 (三唑酮)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液,或20%菌克清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多菌灵、硫磺乳剂等,交替施用。
施药间隔时间不能太短,以每7天1次为宜;浓度也不宜过高,施用次数不能太多,全生育期用药4~5次为宜,施药时间应避开高温,以阴天或晴天下午 4:00~6:00为宜,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导致幼瓜脱落和瓜颜色变白。
⑦注意周围地块同类病害的防治,消灭病原。除注意本田的防治外,还要注意邻近地块的防治,做好周边其他葫芦科作物同类病害的防治,同时施药,协同防控,控制病原传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