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园林中的“虚”

2010-04-03贾德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意境园林

贾德华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论园林中的“虚”

贾德华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园林艺术中的“实”容易把握和领悟,“虚”则没有统一的说法,不易把握。在介绍“虚”的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虚”的特征,并对意境的营构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园林;虚景;意境;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艺术理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中的“实”指那些不同的造园素、形式感的景观,容易把握和领悟,而“虚”因不确定性常常不被人们所感知,或因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园林中的“虚”,得出不同的观点,笔者试图对园林中的“虚景”和“意境”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求大方之家。

1 “虚”的类型

“虚”与“实”其实是一对哲学范畴,“虚”与“实”的渊源可追溯到老子“有无相生”的论证。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都由“道”产生,“道”是虚与实、无限与有限的统一,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就不能被孤立的“象”所局限,而应该突破“象”,追求象外之象[1]。之后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2],这些都是突出实写之外“虚”的部分的意义。

“虚”与“实”在文学和绘画中讨论得比较多,文学中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3]。绘画中的所谓“实”,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采用独特的外在艺术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虚”则是指艺术家依靠自身已提供的艺术中“实”的部分来间接地提示、暗示、象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4]。

园林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中关于“虚”与“实”的论述也可应用于园林理论中。由于园林艺术本身的复杂性,园林中的“虚”与“实”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1.1 虚景

园林中“虚”呈现为“虚景”时有3种论述:(1)“虚景”是形式不确定、不稳定的,如光、声、香味、光影、云雾等,“实景”是指布置在园中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和园路广场及其组合构成的景观,是园中空间范围内的现实之景[5,6]。(2)形象组织得疏一些就显得“空”(虚),而形象组织得密一些就显得“实”;藏得深而使人恍惚迷离就是“虚”的一种表现,而袒露于外的东西则给人以“实”的感觉[7]。如园林中的水面是整体画面中的空白,以虚代实,用水面拓延景深。在虚实相生原则的指导下,中国艺术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8]。”中国绘画主张“留白”,中国书法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园林艺术更是注重空间的处理,疏密有致、虚实相生。(3)“虚”就是空、透,如墙、廊是实体,而漏窗、门洞则是“实中有虚”;而从漏窗、洞门中透出的景物则体现出“虚中有实”[9]。

1.2 意境

意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10]。意境中的“虚”应包括2个部分,一是造园家进行园林创造时的“立意”,一是欣赏者看到园林景观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想象。

(1)造园者立意 “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即绘画、造园首先要考虑立意,造园家要胸有丘壑,即“意在笔先”。造园与作画都必先立意,以定位置,立意是指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园林景物创造之前,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性已经存在,并在园林景物创造过程中,自始至终指导着园林外部景物的营造。

(2)欣赏者审美意境 很多学者对于园林意境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认为“虚”就是欣赏者看到园林景观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实”则是园林造园者所创造的园林艺术景观。“虚”即园林景观所表现景观之外的意蕴,正如“得意而忘象”、“境生于象外”。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

2 “虚”的特征

2.1 含蓄性

“虚”的部分是依靠“实”来间接提示、暗示、象征要表达的内容。与“实”相比,“虚”不易为人们所感知,体现隐藏性。如北京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鸟巢外形是圆形,外部结构是用钢筋,色彩是中国红;水立方外形是方形,外部结构是膜结构,圆润,色彩是蓝色。这些不是无意而为,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即鸟巢、水立方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鸟巢钢筋结构代表男性阳刚美,体现力量,红色代表激情、拼搏;水立方膜结构圆润代表女性阴柔美,体现和谐,蓝色代表沉着、冷静。这些隐藏的信息也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熟知时才能体会到。

2.2 多变性

光线、雨雪雾、声音、香味等“虚景”都是变化不定的;“意境”更是变化莫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变化,不同的审美者艺术修养不同,所能体会到的“意境”也千差万别,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园林中的“意境”具有流变的特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意蕴。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种植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在现代园林中种植石榴树则没有这样的意蕴。

2.3 可感性

当“虚”呈现为“虚景”时,欣赏者可以看到、听到、闻到甚至可以触摸到;当“虚”呈现为“意境”时,则具有可感性。在一些审美者看来,有些景观是为了领会该景观所带来的意蕴而不是景观本身,如“陶然亭”,游赏者主要是体会一种“正待菊黄花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轻松自然、怡然自得的意蕴,而不是亭的本身。当欣赏者达到物我统一、虚实相生时,可以体会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美。

3 意境的营构

园林中若以建筑、植物和山石等代表实的话,那么空间、光影和声、香等则象征着虚,那么意境的产生不仅要有实景,还要有能使人产生联想的声、色、光和影等虚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相衬,从而产生完美的园林意境。

3.1 利用“虚景”营构意境

(1)光 园林中存在的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光线的强弱、交替变化,使得园林物景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日光,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常以日光之词自比,体现皇恩浩荡、如日普照。如北京圆明园曾有的“心日斋”、“朝日辉”、“云日瞻依”等。其它的利用晚霞做景点如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西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等。月亮在中国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如圆月给人以完美团圆的联想。月光清亮而不艳丽,使人境与心得、理与心合,清空无执、淡寂幽远、清美恬悦。又如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每逢仲秋佳节,皓月当空、水天相映,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湖光、月光”交相辉映。赏月游湖者摇桨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体味“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胜境。其它的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待月亭”等。

(2)影 影分2类,一是物质受光后在地面的投影,二是水中的倒影。计成《园冶》中所言的“梧荫匝地”、“槐荫当庭”和“窗虚蕉影玲珑”等都是对植物阴影的欣赏。苏州留园“绿荫轩”,临水敞轩,西有青枫挺秀,东有榉树遮日,夏日凭栏,确能领悟明?高启“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的诗意。至于水中的倒影,计成如此体会其美:“池塘倒影,拟入鲛宫”,“动涵半轮秋水”。如苏州拙政园的倒影楼和塔影亭。

(3)气味 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如苏州拙政园有“远香堂”,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雪香云蔚”则以欣赏梅花盛开如堆雪积云,幽香袭人为主。沧浪亭的“闻妙香室”,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和怡园的“藕香榭”等。这些名字不仅表达了该景点周围所种植物的特点,而且将那特有的短暂的香气定格在名字中,让人一年四季都感到幽远的清香。

(4)声音 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竹径无人风自响”道出竹径之幽深,“南屏晚钟”表现出日落西山时山色之空明,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取意 “留得残荷听雨声”,杭州“柳浪闻莺”都是此类意境的经典之作。扬州个园中的“宜雨轩”和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都表达了人们对雨之滋润、雨之乐奏的期望。其中“听雨轩”前有碧池睡莲,轩后池边有翠竹芭蕉,雨中居此,趣味横生。

3.2 利用主题立意体现意境

(1)意在笔先 郑板桥论画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意在笔先就是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藉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此类主题往往得之于古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神话传说、轶闻趣事、历史典故及至风景名胜的摹拟,这在皇家园林中尤为普遍。

现代园林如同济大学校园的黑松林,在一小尺度的范围内透过一片“欧化”的墙,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式”的未完成的亭,立意是:一片墙代表西方文化的框架,亭则代表东方文化,寓意东、西文化的交流,体现同济大学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场所,未完成的亭,寓意学无止境,让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学习知识,争取把它补全。

(2)点景 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通过这些文字手段的更具体、明确的表述,所传达的意境信息也更容易把握了。《红楼梦》第十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的就是此种表述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文字的作者,实际上也参与了此处园林艺术的部分创作。

在园林艺术中“虚”与“实”相辅相依,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同时虚又不能脱离实而独立呈现,只有掌握虚实相生的表现方法,才能够灵活、自由、含蓄地表现园林景观。

4 讨论

园林艺术中“虚”的论述还远没有结束。“虚景”方面,有人就认为园林中的“镜借”[7]的景观为“虚景”,如随着玻璃材料在园林里的应用,由镜面材料反射的园林景物能很好地丰富园林本身。还有“虚”与“实”的辩证,如墙上的景框,“虚”者(窗)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实”——框景,而“实”者(白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何为“虚”、何为“实”也是一讨论的话题。

在园林意境理论研究方面,有人认为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审美主体以园林景象为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进行到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11]。由此园林艺术中有没有“虚象”一说有待讨论。

[1]罗祖文.论道家精神对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67~70.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08~310.

[4]黄保健.浅论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相生”[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110~112.

[5]王万喜,魏春海,贾德华.论虚实空间在园林构景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5,2(8):36~39.

[6]信 璟.浅谈园林空间中的虚景欣赏[J].山西建筑,2009,35(22):350~352.

[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12.

[7]王晓春,周晓峰.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58~61.

[9]朱 伟,吴叶红,郭 鑫.浅谈传统园林中的漏窗[J].建筑知识,2005,(1):6~8.

[10]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1.

[11]张 洪.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J].中国园林,1999,(4):61~62.

2009-11-16

贾德华 (1978-),男,河南平舆人,农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0.02.007

TU986.1

A

1673-1409(2010)02-S018-03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意境园林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清代园林初探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