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2010-04-03闫世江张继宁刘洁
闫世江,张继宁,刘洁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黄瓜原产于印度,是喜温耐湿的阳性植物。在我国栽培广泛,近年来黄瓜在保护地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想在实际生产中充分挖掘黄瓜的增产潜力,必须充分认识黄瓜光合作用规律,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黄瓜的光合能力,从而提高产量。为此本文就黄瓜光合作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1 黄瓜光合速率
1.1 黄瓜单叶的光合速率
单个黄瓜壮龄叶片的光合速率为 20~30 μmol·m-2·s-1(CO2),多数品种间差异不大。但是地黄瓜的光合速率明显较低,仅为 10.51 μmol·m-2·s-1。 试验证实这是地黄瓜产量低的真正原因[1]。不同类型和不同生育期的黄瓜光合速率不同。日本黄瓜的光合速率比我国的绝大多数品种都低[18]。子叶的光合速率比真叶低得多[19]。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比成株叶片低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幼苗叶片长期生长在光照不足、温度偏低的环境中,叶片发育不良。
同一植株的各个叶片光合速率也不相同。幼嫩叶片光合速率低;随着叶片生长,光合速率不断升高,逐渐达到高峰;随后叶片逐渐衰老,光合能力下降。在自然状态下,同一植株的各个叶片由于温度、光照、CO2浓度等的影响,光合速率差异更大。由于下部叶片长期处于光照不足状态下,光合速率极低。
凡是有果实的叶片,光合速率远高于没有果实的叶片。 果实的存在刺激了黄瓜叶片的光合作用,这符合植物库源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1]。试验表明[2],同一节位上着果叶片输出的光合产物占该叶片光合产物的85%,无果实叶片仅输出45%;着果株总光合产物是无果植株的4~6倍。因此黄瓜栽培中,在适时采收的基础上,使植株始终保持一或数个果实,有利于提高叶片光合速率,获得高产。
1.2 黄瓜群体的光合速率
黄瓜群体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比单个壮龄叶片低得多,而且在日出后一段时间内和傍晚日照较弱时都是负值。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叶和幼叶光合能力低,另一方面由于叶片之间相互遮荫,下部叶片光照弱、温度低。
如果黄瓜叶面积增长快,受光姿态好,群体的光合能力就旺盛;而且黄瓜群体保持最适叶面积指数的时间越久,群体保持高光合生产能力的时间就越长。弱光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增加,群体的光合生产力不但无法上升,而且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强光下,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单位叶面积群体光合速率并不能完全代表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因为在叶面积指数低的情况下,群体中每个叶片都处于受光良好的状态,单位叶面积群体光合速率高。但此时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并不高,群体还需要保持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才能获得高产。
2 黄瓜光合速率日变化
无论是成株还是幼苗,也无论是在夏季大田条件下,还是冬季保护地条件下,黄瓜的光合作用无一不表现为双峰曲线形,即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1,3]。有人认为某个或几个环境因素是中午光合速率降低的直接原因。中午CO2浓度降低的幅度很小(一般不足10%),因此不是光合“午休”的直接原因。气温也不是光合降低的直接原因,因为在人为控制的较低温度下,黄瓜光合速率仍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低的空气湿度似乎是光合“午休”的重要原因,但是湿度要通过叶片的生理变化才能影响光合作用。试验表明,在中午到来时,空气湿度明显降低,叶表蒸气压亏缺(VPD)增加。由于较高的蒸腾作用使叶片失水引起植株水分亏缺,造成气孔不均匀关闭,气孔导度下降,叶肉细胞间CO2浓度下降,最终导致光合速率降低[4,6]。
有人提出叶片同化CO2叶肉阻力(Rm)升高才是光合“午休”的真正原因。Rm是指CO2从气孔下腔细胞表面经过液相传递到羧化位点过程中的一系列阻力,以及羧化位点的羧化阻力。由于Rm升高,使叶绿体吸收、同化CO2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不但使光合速率降低,而且使光合量子效率下降。他们认为中午叶温升高、光照过强、大气湿度急剧下降是导致Rm升高的原因[7]。
黄瓜光合作用一般从清晨到中午旺盛进,合成全天同化量的60%~70%,因此,从早晨到上午必须给予充足光照。下午光合速率下降,一方面可能因为上午合成的光合产物累积在叶片中没有及时输出,抑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试验表明,黄瓜在上午形成的光合产物要到傍晚才运输完毕。另一方面,下午的空气湿度一般比上午低,造成VPD增加,气孔导度降低。
另外,当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光合速率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3 影响黄瓜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3.1 光照
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呈直线上升;光量子通量达 500 μmol·m-2·s-1后,光合速率随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的幅度逐渐变小,然后逐渐达到光饱和点。黄瓜的光饱和点一般认为是55 klx[8],但在幼苗上测得的结果要高得多,为 1 400 μmol·m-2·s-1左右。 这可能是幼苗叶片结构发育不完善,也可能是由于测量技术和方法不同。同时发现,在光照强度达到1 000 μmol·m-2·s-1以后,光合速率仍有增加,但增加较少,一般在10%左右。如果不是比较精密的仪器很难测出。说明黄瓜虽然比较耐荫但强光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在达到单叶的光饱和点以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株群体光合速率仍然增加。这是因为群体枝叶较多,当外部、上部叶片达到光饱和点时,内部、下部的叶片仍在光饱和点以下。而且由于部分叶片在自然状态下受光姿态不同,导致光照较强时,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仍然比较低。因此,光照继续增加时,内部、下部的叶片就比较充分地利用群体中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同时,受光姿态不良的上部、外部叶片也可以获得较强光照。
黄瓜的光补偿点比较低, 在 20~30 μmol·m-2·s-1,有人认为是8 klx[8],这显然比较高。日本黄瓜为1 klx左右[9]。试验表明,黄瓜生长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其光补偿点也有较大差异。日光温室春茬黄瓜的光补偿点为30~70 μmol·m-2·s-1[10]。 另外,不同生理状态的叶片,光补偿点也不同,衰老叶片明显较高。黄瓜群体的光饱和点与补偿点均要比单个壮龄叶片要高,其具体数据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黄瓜虽然属瓜类中比较耐荫的品种,但试验表明,即使在夏季,当光照强度降低到自然光照的1/2时,光合作用开始下降,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当光照降低到1/4时,光合作用仅为自然光下的1/3,引起严重的“化瓜”[9]。在冬春季保护地栽培中,光照本来就弱,加上覆盖物,光照变得更加不足。试验表明,冬春季温室的光照不足夏季的40%;光照时间也短很多,光照严重不足。这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产量明显比夏季低。
另外试验表明,弱光处理后,黄瓜叶绿体发育不良,排列紊乱,超微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叶绿体数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10]。弱光处理后的植株,即使给以充足光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光合速率也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只有给以充足的光照,植株才能生长健壮,获得高产。
光质与黄瓜的光合作用也有密切关系,600~700 nm的红光波段和400~500 nm的蓝光波段对黄瓜光合作用的效果最好。
3.2 温度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由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温度直接影响酶活性[11],因此温度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很大。众多试验表明,黄瓜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32℃;光合作用的温度下限为 3~6℃,上限为 42~44℃。35℃以上的光合作用开始下降,40℃以上光合作用急剧衰退,代谢机能受阻。高温下真正光合作用增加,但由于呼吸作用的牵制,表观光合作用反而有所下降[11]。当然,在极端高温下,原生质凝聚,黄瓜代谢失控,光合作用自然无法进行。
黄瓜叶片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光合适温也不同。如在28℃昼温下生长的叶片,光合适温的最高限为33℃;而在36℃条件下生长的叶片,光合适温最高限为35℃。两种温度条件下生长的叶片光合适温的最低限均为25℃,可能与相同的夜温有关。
不同叶龄的黄瓜叶片对温度的反应也不相同[12]。完全展开10 d内的叶片光合速率较高,对温度的反应也敏感,完全展开20 d后的衰老叶片不仅光合速率低,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也不敏感。
黄瓜在低温条件下,一方面,酶促反应下降,限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产物运输受阻,积累在叶片中同样降低了光合速率[11]。试验表明,在低温条件下光合作用下降,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均降低。低温下光补偿点低,说明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但由于光饱和点也低,对强光的利用能力降低,叶片对光能利用范围变小,光能利用率也低[13]。
低温对叶绿体的影响也较大。试验表明在出现可见伤害之前,叶片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叶绿体变形,膜系统受到破坏[14~15]。如果在较高的零上低温下,低温不一定影响到叶绿体的膜系统,而只表现在内含物的变化,尤其是淀粉颗粒累积。有人认为,低温下叶绿体内大颗粒淀粉粒累积,是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之一[15]。
3.3 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越高,黄瓜光合作用越旺盛;即使在日照强度不足时,提高CO2浓度同样能够增强黄瓜的光合速率。日本今律研究表明,CO2浓度在5%以下时,CO2浓度越高,黄瓜干物质产量越高。但是,当CO2浓度达到10%以上时,干物质产量反而下降。
在保护地栽培中,气体交换不充分,CO2浓度非常低。因此,在保护地条件下进行CO2施肥,对提高黄瓜光合作用十分必要,当CO2浓度从300 μL·L-1增加到900 μL·L-1,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几乎呈直线上升。这是因为,一方面CO2参与光合碳同化;另一方面,高浓度CO2提高了CO2与O2的比值,抑制了光呼吸的进行。但长期施用高浓度CO2对光合作用的强度反而有所减弱,这可能是光合产物超过了“库”的要求,造成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也可能是长期施用对光合系统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目前,在荷兰、日本等国,温室、大棚CO2施肥被广泛采用,使黄瓜产量增加 23%~37%[16~17]。
3.4 湿度
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分缺乏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实际上叶片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是叶片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水分缺乏主要是间接地影响光合速率下降[11]。缺水一方面会导致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作用,阻碍CO2进入叶内,另一方面叶片淀粉水解加强,糖类堆积,光合产物输出缓慢,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试验表明,冬季温室内土壤相对湿度为60.02%时,光合速率高峰为 12.40 μmol·m-2·s-1(CO2), 土壤湿度为37.65%时,光合速率高峰为 9.78 μmol·m-2·s-1。 目前,冬季日光温室栽培黄瓜,越冬时为防止地温下降而控制浇水是必要的。但是在春季气温升高后必须及时浇透水,这样才有利于光合速率增加,促进植物生长[1]。
空气湿度通过影响蒸腾作用影响黄瓜光合作用。据测定,风速小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几乎无影响。但风速促进了气体流动,有利于CO2供应,所以光合速率有所增加。风速大时,由于叶片内水分含量下降造成气孔关闭,光合速率下降。这在空气湿度低时更为明显[9]。
如果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在50%左右,对光合作用影响不大。因为黄瓜对空气干燥的抵抗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增强。我国北方在空气干燥的季节栽培黄瓜仍能获得高产,是因为菜园灌溉条件便利,土壤湿度有保证[8]。
3.5 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直接或间接影响黄瓜的光合作用。N,Mg,Fe,Mn等是叶绿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矿质元素;P,K等参与糖类代谢,缺乏时影响光合产物的转变和运输,同时,P也参与光合作用之间产物的转变和能量传递。老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与P的供应不足有关。只要根系能继续充分吸收P,减少老龄叶内P的外运,黄瓜叶的寿命还可以延长。
在一定范围内,营养元素越多,光合速率就越强。三要素中以N肥对光合作用的效果最明显。追施N肥能促进光合速率的原因有两个:①促进叶面积增大,叶片数目增多,增加光合面积;②施N肥使叶绿素含量急剧增加,加速了光反应;N肥使叶片蛋白质含量增加,促进酶的合成,使暗反应顺利进行。N肥缺少时,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能力差,植株生长不良[11]。
4 光合产物运转分配
黄瓜在高温条件下,物质运转迅速。在低温情况下,物质运转缓慢。试验表明,夜温在20℃时,光合产物经 2 h即运转完毕;16℃需 4 h;13℃需 6~8 h;10℃需12 h。因此,在夜间如果温度过低,第二天黄瓜光合作用便不能正常进行。如此持续数天,叶片变厚反卷,茎停止生长,说明糖类在叶片中过剩。
黄瓜生长所需营养物质输入积累的中心,称黄瓜的生长中心。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黄瓜的生长中心不同,光合产物运输的方向也不相同。在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平前,黄瓜的生长中心是下胚轴。这时幼苗逐渐由异养阶段过渡到自养阶段,未展平的叶片同样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产物主要运到下胚轴以促进其伸长。同时,部分光合产物运输到根部和正在发育的茎端,另有相当数量的光合产物留在叶内,促进子叶面积的迅速扩大。子叶完全展平,初生真叶显露(俗称“破心”)后,虽然仍有部分光合产物运输到下胚轴,但这时黄瓜的生长中心已经转移到正在发育的茎端生长锥。大量的光合产物运输到生长锥以供应其分化大量花芽和叶芽。到第4叶展平时,黄瓜茎端已经分化出22~24节,其中第16节以下花器的性别已经确定。这时光合产物开始大量地转向瓜纽,茎端已不是生长中心,植株开始从以营养生长为主向以生殖生长为主转变。在根瓜坐住后,生殖生长完全成为生长中心。此后,虽然叶面积不断扩大,茎不断伸长,但光合产物的分配总是以果实为中心。
试验表明,在幼苗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能够顺利地运输到根系。但随着植株生长,在植株上部的叶片光合产物在向根系运输的过程中被果实截留了,只有下部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能够部分运输到根系。为了长期保持根系活力,必须使下部叶片保持较强的同化能力[18]。另外,在根瓜坐住之前中耕蹲苗,产生强大的根系也很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在果实生育初期,卷须的生长量很大,其争夺光合产物的能力比幼瓜还要大,及至幼瓜坐住后,卷须的生长才逐渐减弱。其实在果实生育初期,黄瓜局部的生长中心不是果实而是卷须,这是黄瓜攀缘生长的需要。在生产上一般都进行绑蔓等措施,因此,卷须已经不是黄瓜生长所必需的,及时去除卷须,有利于生长中心迅速转移至幼瓜,使幼瓜迅速生长。实际上,幼叶中的光合产物几乎不运出,而是自己消耗;一个壮龄叶片很少或几乎不向另一个壮龄叶片提供光合产物[19]。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也会改变黄瓜的生长中心,使黄瓜光合产物运输的方向发生改变。如破心前的生长中心一般是下胚轴,但是如果把温度降低,生长中心就会转变为子叶,因而在生产育苗时,子叶出土后及时降低温度特别是夜温,有利于促进子叶发育,抑制下胚轴伸长,以免形成“高脚苗”。中耕蹲苗也会影响黄瓜光合产物的分配,使之更多地运输到根系,利于形成壮根;同时有利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随着生育的发展,光合产物的分配也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试验表明,叶片中的光合产物在白天30℃输出最多。生育前期和中期,30℃时果实得到的光合产物最多;而在35℃条件下,茎叶、生长点得到的最多。在生育后期,35℃时果实中光合产物分配率最大,25℃时茎叶得到的光合产物最多[20]。因此通过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有利于控制黄瓜光合产物的分配,获得较高产量。
[1]卢育华,申玉梅,陈莉平.黄瓜单个叶片光合特性研究[J].园艺学报,1994,21(1):54-58.
[2]赵德婉,张振贤,于贤昌,等.生姜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J].园艺学报,1995,22(4):359-362.
[3]卢育华,申玉梅.冬季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27(1):39-43.
[4]许大全.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生态、生理与生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6):5-10.
[5]许大全.气孔不均匀关闭与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4):246-252.
[6]许大全,李德耀,沈允钢,等.田间小麦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研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4,10(3):269-276.
[7]张大鹏,黄丛林,王学臣,等.葡萄叶片日光合速率与量子效率日变化的研究及利用[J].植物学报,1995,10(1):25-33.
[8]山东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2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85-209.
[9]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北京农业大学译.蔬菜栽培生理学基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98.
[10]沈文云,马德华,侯锋,等.弱光处理对黄瓜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园艺学报,1995,22(4):397-398.
[11]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上册).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73-11.
[12]徐克章,史跃林,许贵民,等.保护地黄瓜叶片光合作用温度特性的研究[J].园艺学报,1993,20(1):51-55.
[13]张福墁,马国成.日光温室不同季节的生态环境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5,10(1):70-75.
[14]何洁,刘鸿先,王以柔,等.低温与植物的光合作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2):1-6.
[15]王毅,方秀娟,徐欣,等.黄瓜幼苗低温锻炼对叶片细胞叶绿体结构的影响[J].园艺学报,1995,22(3):299-300.
[16]郭秀媛.大棚黄瓜增施二氧化碳试验报告[J].中国蔬菜,1985(2):5-8.
[17]郎昭.大棚黄瓜二氧化碳施肥的研究[J].土壤肥料,1988(5):47-48.
[18]李曙轩.蔬菜栽培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19]解淑贞.译.蔬菜和瓜类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29-333.
[20]史跃林,孙业芝.温度对黄瓜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的影响[J].核农学报,1991,5(4):219-223.
[21]James E B,Harry J A.Effects of Developing fruit on produc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14C-labeled assimilates in cucumber[J].Hort Science,1978,13(5):545-547.
[22]Maria L M,Zuiplaut Leonora R.Effect of sink source manipulatin on the photosynthetic cate and carbohydrate content of cucumber cotyled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cany,1985,36(171):1 551-1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