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发因素和护理
2010-04-03程红徐永文杨雪梅王晔贾国志
程红 徐永文 杨雪梅 王晔 贾国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危机重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5%。其愈后与首次出血量和早期再出血引起的直接脑损害,以及迟发性脑缺血等有关。我院自2007年以来共收治55例SAH病人,对其中20例再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护理角度探讨导致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48岁,首次出血35例,再出血2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24h内经头颅CT检查,MRI或DSA检查确诊。
2 诱发因素
2.1 情绪异常
情绪是人生存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精神紧张与情绪激动可使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三个中介机制平衡失调,导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痉挛,诱发SAH病人再出血[1]。本组3例病人有情绪异常。
2.2 高血压
高血压是SAH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组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史。高血压可加重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内的弹性纤维受损[3]。如果血压持续升高,使脑血管破裂出血。
2.3 用力排便
用力排便可导致腹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心率、血流速度的改变,使脑血管壁的受压力增大引起脑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本组6例患者因在床上用力排便而突发再出血。
2.4 过早搬动和下床活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由于组织的自身修复、血液凝集作用,可使出血暂停,但这时的组织纤维尚不牢固,易于再出血。本组1例病人有上述症状。
2.5 剧烈咳嗽
由于咳嗽可导致瞬间血压、颅内压波动,对脑部血管产生强烈的冲击,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本组有2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剧烈咳嗽而导致再度出血。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过程
SAH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并随之出现各种心理反应。为了让病人适应角色改变,承认疾病的客观存在,因此针对个体采取心理护理是必要。首先责任护士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本病多数患者神志清,以青壮年为主,不习惯卧床休息,又常常担忧预后,情绪低落,必须予以安慰、鼓励病人,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并说明本病与卧床休息、情绪的关系,如过早活动、激动、忧伤等均可导致疾病复发。加强巡视病房,主动热情的为病人服务,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定时为其读书报等。另外,预防再出血的护理还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要求家属切忌过分紧张,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3.2 药物治疗和护理
在甘露醇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根据医嘱,合理安排时间并依据患者头痛程度适当调整,静滴时保持20~30min内滴完,以利发挥有效作用。其他补液速度要慢,以免大量液体输入引起颅内压升高。性情急躁的患者会自调滴速,希望早早结束输液治疗,我们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情况,做好处理与解释工作。
3.3 绝对卧床休息
发生再出血的危险时间为病后第1周后期及第2周早期。因此无论症状轻重,均应绝对卧床休息4周左右,已复发者应休息2月以上[2]。卧床休息期间尽量减少搬动,以利自然止血,使破裂的血管得到充分修复。为了保证患者安静休息,我们应集中进行各项治疗护理,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禁止与患者长时间的谈话;适当止痛,保证患者充分睡眠。
3.4 保持大小便通畅
由于生活规律和环境的改变,绝对卧床休息和饮食的变化,患者易出现便秘,便秘又是SAH及再出血的重要诱因之一。应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指导,帮助患者养成卧床排便的习惯,对不能定时排便的病人,定时作腹部离心性按摩,多食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每天食物要足量,保证充分的水分,并详细掌握每位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认真记录。便秘者配合口服潘泄叶冲剂。无效再给予小量低压灌肠,经上述处理无效者,需用手帮助将大便抠出,以免病人排便用力。对不习惯床上小便者,采用腹部按摩,腹部热敷,听流水声等帮助排尿,如仍无效即实施导尿术。
3.5 预防呼吸道感染
加强健康宣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定期消毒。急性期限制探视人员,特别要禁止呼吸道感染者入病房。以防止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每晚对病房消毒30min。
4 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治愈的。然而治疗效果与病人病情、高血压程度、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任何能诱发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因素均可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各种引起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见性处理,其作用至关重要。
[1]陈爱琴,茹卫芳.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3(1):30-31.
[2]黄凤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的进展[J].现代护理,2002,8(8):636-637.
[3]陈玉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置换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1,7(1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