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农区紫花苜蓿发展潜力与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2010-04-03张艳娟沈益新

草原与草坪 2010年1期
关键词:农区牧草生产

张艳娟,沈益新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很快,许多省区均有大面积种植,但在南方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仅零星种植,尚未成生产规模。然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农区牧草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是南方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3]。紫花苜蓿为全世界公认的优质豆科牧草,近年来南方农区引种试验逐年增加[4,5]。在此形势下,探讨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发展潜力和种植模式,有利于推动南方农区紫花苜蓿产业高效、快速、持久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生产的发展潜力

1.1 饲料资源紧缺

我国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对精饲料依赖性很大,存在着“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难题。近十年,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作物的40%。南方农区的精饲料90%以上来源于粮食[6]。在城市化进程中,口粮消费量虽逐年下降,但饲料粮消费则成倍增长,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据估算,我国饲料粮每年缺口在4 000万t以上;蛋白质饲料则更显缺乏,主要的蛋白原料均依靠进口[7]。我国南方省份,玉米、麸皮、饼粕类等精饲料相当紧缺,每年都要从东北、山东、安徽等省大量调入[8,9]。据报道至本世纪中叶,我国的口粮需求为 2亿t,家畜饲料粮为5亿t[10-11]。可见,饲料问题将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严峻问题。

除精饲料外,青粗饲料的供应状况也不容乐观。农区历来“重农轻牧”、“重畜轻草”,专用饲草作物种植面积有限,可提供的青干草及草产品少,尤其缺乏优良豆科牧草,远不能满足畜牧发展的需要。南方农区反刍家畜粗饲料的主要来源是农作物秸秆、藤、蔓、秧、荚、壳等农副产品,每年约有1 800亿kg,但利用率不高,实际利用率仅为15%[12]。

饲料的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在饲料用粮增加受限、粗饲料低质低利用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农区有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努力扩大高产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面积,以有限的耕地生产更多的饲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1.2 畜牧业发展对牧草产品需求增长

我国农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攀升,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农区畜牧业正在由以猪禽为主,向稳定猪禽,发展草食畜禽方向转化[13]。为确保其良性发展,需要充足的优质饲草供给。对草食畜禽来说,牧草是天然的全价饲料,适口性好,营养全面,饲料转化率高。用作家畜日粮,能达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发达国家在草食性动物生产中,优质牧草的饲喂量达60%,可谓“肉皆是草”。我国目前草食畜禽饲养中,牧草使用量明显不足。以江苏省为例,畜牧生产中优质牧草的饲喂量仅占日粮的5%,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不久前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固然与牛奶的加工有关,但与奶牛养殖中缺少优质粗饲料,牛奶产量低存在密切的关系。我国奶牛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日粮中精饲料比例过高,优质粗饲料严重不足。南方奶牛之乡的金华,优质牧草的供应不足是奶牛产奶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据农业部近期的统计,南方牛、羊肉和牛奶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且牛奶产量很低,不足其消费量的1/5。可见,增加优质饲草的供应,优化奶牛等畜禽的饲料结构和饲养方式迫在眉睫。

“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养殖方式正在转变,这将会增加农区对牧草产品的需求。农区人口密度大,奶类产品消费量大。农区奶业及其他草食家畜饲养的发展将迅速崛起,对紫花苜蓿、玉米等优质饲草的需求势必增长[14-16]。

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3.1 种草养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引草入田,实现粮草的轮作、间作和套种,是充分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的重要途径。收获牧草既可解决农区草食畜禽的饲料来源,又可起到增产粮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若将南方中低产田的40%(1 320万hm2)实施粮草轮作,粮食按单产平均提高15%计算,收获牧草按30羊单位/hm2计算,两项指标可折合增加粮食约6 831万t,等同于1 520万hm2耕地的粮食产量[17]。江苏省开展种草养畜工作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经估算,当地种植牧草的效益是其他大宗农作物的 5倍[18]。云南省昭通市调整种植业结构,将15万hm2的低产田和坡耕地退耕还草,发展草食牲畜,至少可饲养100多万个黄牛单位,经济效益可达粮食作物的几倍[19]。发展草地农业正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补贴试点[21]。在政策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作用下,必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开创农区草业发展的新局面。

1.3.2 种植紫花苜蓿具有改土肥田的生态效益 我国耕地的土壤肥力退化越来越严重,紫花苜蓿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其他牧草难以比拟,种植紫花苜蓿的农田每年可固氮100~300 kg/hm2[20]。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逐渐增加,民间有“苜蓿连茬四五年,翻后三年劲不完”的俗语[21]。实际生产中,农民为求粮食丰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成本高但效果有限,甚至危及到了生态环境。南方农区单位面积的化肥和农药用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农区种草不仅节省农药化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效减轻农田环境负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对多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较强的富集、耐受、转化、分解能力[20,22],还可吸收过量的硝酸盐,可以净化地表、地下水,净化肥料的残留[23]。

农区粮经作物的复种系数高,土壤耕翻频率高,加大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24]。南方水土又极易流失。紫花苜蓿播种一次可收获多次,生长快,能较快地覆盖地面,枝叶茂密,可拦蓄地表径流,防止雨水冲刷,减少水土流失。且种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光能利用率高,防治水土流失快速、经济、有效[25]。

2 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生产模式

2.1 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种植现状

传统观念里,紫花苜蓿不适宜在南方农区种植。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高温、高湿、土壤呈酸性且质地黏重、地下水位高。紫花苜蓿具有对酸度敏感,不耐热、不耐涝和黏重土壤的特点,决定了其向南扩展具有很大困难。南方高温高湿的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又使得紫花苜蓿极易感染病虫害,严重抑制生长[25-27]。然而,自20世纪末期以来,南方农区对紫花苜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紫花苜蓿生产方面的科研亦受到重视。苏南丘陵地区的试验表明,酸性土壤上提前半年施石灰改良,可种植紫花苜蓿并能获得较高的干草产量。李志华等[28]在南京引进了10个紫花苜蓿品种,经过3年的试验,并经产量、品质和紫花苜蓿高温、高湿气候的适应性等综合评价,发现德宝和艾丽丝表现优越,是南方农区比较有栽培前途的品种。贵州西部山区从国外引进一批非秋眠和半秋眠的紫花苜蓿品种,试种并进行基地示范,效益显著[29]。安渊等[30]研究发现,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月产草量呈现5月、8月“双峰”型变化趋势;均有明显的高温“夏眠”阶段,但非秋眠品种的耐热能力强于半秋眠品种。

综合相关报道资料,可看到南方农区近年来在紫花苜蓿种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筛选出一些生长性能佳,耐湿热环境的半秋眠型和非秋眠型紫花苜蓿优良品种(如四季旺、维多利亚、WL-525HQ 、WL-414和盛世等);积累并掌握了不少适合于当地生态条件的栽培管理经验及技术。然而,紫花苜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南方农区传统的农业生产以粮经作物为主,生态条件也适合粮经作物生长。因此,一些耕地资源只能季节性地用于牧草生产,牧草生产必须组合到粮经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中才能有立足之地。紫花苜蓿为多年生牧草,按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南方农区发展不可避免地遇上了与粮经作物生产冲撞的矛盾。其次,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生产因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不匹配,夏季生长很差,而且一些地区生长的苜蓿开花少、不结实,全年的生产效益比不上粮经作物,带来了农户的误解,生产积极性不高。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来重新设计紫花苜蓿的种植模式,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提高效益,逐渐步入良性、持久的发展轨道[31]。

2.2 冬闲田紫花苜蓿的速生栽培

南方农区小麦、油菜等冬春季作物的效益日益下降,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田冬季处于休闲和半休闲状态,尤其在水田区、丘陵耕地上每年存在着数目可观的冬闲田[31-33]。充分利用这些短期闲隙土地资源种植紫花苜蓿,与玉米、水稻等建立复种轮作体系,季节性栽培利用的发展潜力很大。过去冬闲田种植牧草方面的研究很少,近年来随着对饲草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已成为热点。据统计,我国南方15省区水稻种植面积近2 500万hm2,水稻产区冬闲田闲置面积很大,是极其重要的草地农业资源[31]。借鉴发展成熟的“多花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模式,填闲种紫花苜蓿具备相当的潜力。紫花苜蓿为多年生牧草,根据南方农区冬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等有利条件,借鉴甘薯等多年生季节性栽培的成功经验,选择秋眠级较高的品种,利用冬闲田半年多时间,越年栽培,可作一年生冷季型牧草利用。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秋播春用,一方面减少了苗期杂草的危害,另一方面避开了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的不利气候因素,有利于生长。南方农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使大量的冬闲田得到有效利用,在翌春为家畜提供充足的优质青饲料,缓解蛋白质饲料严重匮乏的问题;并改土肥田,促进后作增产。紫花苜蓿产量在播后第2~5年达到最高,但南方秋冬季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适宜,各品种生长速度快,产量较高。在适宜的栽培措施下,秋播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通常可达6~8 t/hm2[34]。研究表明,在上海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产草量5月底达到最高,产草量占全年总产量(年刈割7次)的48.85%~58.90%。有报道紫花苜蓿的主要产量在春季,各品种干草产量达5.12~7.92 t/hm2,为全年总产量的 58.60%~64.00%。云南北亚热带冬闲田引种优良牧草试验中,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盛世的生产性能良好,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分别为5.08和1.19 t/hm2。南京地区秋播紫花苜蓿,第2年花期干草产量最高可达10.45 t/hm2[35-37]。报道结果显示,南方农区紫花苜蓿速生栽培可利用冬春季作物生产的间隙时间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很好的效益。

2.3 林下种植紫花苜蓿

林下种草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南方农区丘陵、低地和部分中山区有许多疏林地、果园地、经济林,尤其丘陵红壤区是我国经济林果的主产区。利用林下空隙,在晚秋至春季落叶季节种植紫花苜蓿,发展林草复合农业系统,有巨大潜力可挖。

紫花苜蓿耐寒性强,充分利用落叶林、果树冬眠期的光能和热能生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林下苜蓿将以林草的生物复合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另外,因紫花苜蓿具有固氮解磷的特殊功能,林下苜蓿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等速效养分。极大地改善了树木对水和肥的需求,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杜令慧[36]在六盘水市的研究中发现,紫花苜蓿与柳杉混作,提高了树木的郁闭度,缩短郁闭时间,呈现树苗茁壮、牧草茂盛的蓬勃景象。混播紫花苜蓿平均净增值达270~370元/hm2,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红壤丘陵区新开垦的幼龄橘园,树体小、空地多,短期内间种作物收入不高且水土流失严重。但在幼龄橘园连续3年间作经济绿肥,柑橘平均比对照增产34.8%,品质也明显提高。据罗涛[35-36]等统计,红壤山地果园套种牧草的总增值约为 2.27万元/hm2,比一般果园多收入1.13万元/hm2。

在农区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紫花苜蓿的生产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南方农区作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关键区域和未来中国畜牧业的发展重点,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素有“牧草之王”之称的紫花苜蓿无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重要饲料作物。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生产,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立足当地的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并结合紫花苜蓿的生长特性来重新设计。与粮经作物复种的季节性栽培将是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展冬闲田、林果隙地两种模式的紫花苜蓿速生栽培,可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生产出大量优质饲草,并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值得在生产实践中推广。

[1] 李志强.论畜牧业结构调整与牧草产业的发展[J].饲料广角,2002(23):13-16.

[2] Roberto Confalonieri,Luca Bechini.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simulation modelCropSyst for alfalfa[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4 ,21:223-237.

[3] Michael D H ,Kenneth J M ,Ronald G ,et al.Alfalfa yield and quality as influenced by establishment method[J].Agronomy Journal,2002 ,94(1):65-71.

[4] 罗尊长,叶桃林,徐明岗,等.中国南方农区畜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01-406.

[5] 浦华,郑彦,王济民.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1):63-66.

[6] 李金宝.南方农区草业效益分析[J].四川畜牧兽医,2002,29(2):28-29.

[7] 程菊芬,卢明文.浙江省畜牧业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畜牧兽医,2005(6):6-8.

[8] 任继周.草业与新五行:衣、食、住、行、生[J].草业科学,2006,23(8):83-84.

[9] 任继周,林江龙,侯向阳.发展草地农业确保中国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3):614-621.

[10] 李瑾,秦富.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8):27-32,37.

[11] 刘国道,张绪元.大力发展南方农区畜牧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C]//中国草业发展论坛文集.2006:185-190.

[12] 徐明岗,邓国取,文石林,等.我国农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探讨[J].中国家禽,2006,28(4):5-8.

[13] 王春喜.江苏省草业的发展构想[J].江苏农业科学,2005(3):1-4.

[14] 刘成果.草畜乳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奶业的必然选择[J].草地学报,2009,17(3):267-269.

[15] 马美蓉.苜蓿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2):15-16.

[16] 刘加文.我国农区草业发展再思考[J].草地学报,2009,17(3):270-273.

[17] 吴开贤,罗富成.紫花苜蓿的生态功能及应用前景分析[J].草业与畜牧,2008(4):23-27.

[18] 宋建军,李璐,马晨,等.苜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农业科技,2008(9):222-223.

[19] Peralta-Videa J R,Rosa G de la,Gonzalez J H.Effects of the growth stage on the heavy metal tolerance of alfalfa plants[J].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4(8):679-685.

[20] Michael P R.Alfalfa[J].American Scientist,2001,89(3):252-262.

[21] 沈益新.农田种草的生态学意义和作用[J].畜牧与兽医,2004,36(4):1-3.

[22] 张帆.红壤丘陵区牧草的生态效益及利用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3] 林丽秀,白史且,张新全,等.中国南方紫花苜蓿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59-7161.

[24] 刘瑞峰,张新全,刘金平.四川省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紫花苜蓿的生产特点[J].草原与草坪,2006(4):67-69.

[25] 罗旭辉,应朝阳,方金梅,等.闽北22个紫花苜蓿品系引种筛选试验初报[J].福建畜牧兽医,2004,26(4):10-12.

[26] 傅反生,吉沐祥,储国良,等.苏南丘陵地区紫花苜蓿品引进筛选及石灰施用效果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127.

[27] 刘亚柏,储国良,丁剑英,等.苏南丘陵地区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4):76-79.

[28] 李志华,沈益新,刘信宝,等.几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南京地区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表现[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1):36-40.

[29] 李向林,万里强,何峰.南方草地农业潜力及其食物安全意义[J].科技导报,2007,25(9):9-15.

[30] 安渊,胡雪华,陈凡毅,等.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再生性研究[J].中国草地,2003,25(5):43-47.

[31] 戚志强,玉永雄,胡跃高,等.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J].草业学报,2008,17(1):107-113.

[32] 陈国南,赵熙贵,刘贵林,等.贵州喀斯特山区冬闲田土种草模式与特点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3):85-86.

[33] 钟小仙,顾洪如,江海东,等.不同秋眠级别紫花苜蓿引种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06(6):315-317.

[34] Robert L M G ,Stamps W T ,James H H,et al.Yield,maturation,and forage quality of alfalfa in a black walnut alley-cropping practice[J].Agroforest Syst,2008 ,74:155-161.

[35] 张成军,陈义才,徐方红,等.杨树幼林地种植紫花苜蓿试验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8(3):63-65.

[36] 杜令慧.紫花苜蓿不同种植模式及应用探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农区牧草生产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
西藏农区奶牛乳房炎的抽查报告
巴彦淖尔市农区饲养巴美肉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