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的现状与展望
2010-04-03顾孟潮
顾孟潮
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的现状与展望
顾孟潮
在建筑文化发展史上,建筑师职业出现得比较早,建筑设计的概念形成很晚,前后相距1000多年。
人们熟知的古代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生于公元前1世纪,著有《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e Libri Decem),而1000年之后出版此书时尚没有明确的建筑设计概念。欧洲到15世纪,才开始有明确的建筑设计图纸。
中国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一号墓出土的战国中山王陵“兆域图”(金银嵌错铜制的建筑平面图),制图时间为公元前323-309年。但是,现代观念的建筑师及建筑设计是20世纪20、30年代才从欧美等国引进的。又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建筑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地位、灵魂地位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然而,至今在中国尚没有确立建筑设计应有的位置,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1 中国建筑设计史的沿革
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是与工官制度同步前进的。简单的木构架结构方式不断改进,逐渐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到周朝开始有了以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司空”,后来各朝代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据《周礼·考工记第六》记载,司空,掌管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唐虞以上曰共工。司空管得十分宽,大至城郭、都邑、宫,小至车服、器械。据此推测,应当是有了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只是表达方式与欧美不同而已,口述与示意图相结合,重要之处规定尺寸。到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比例尺概念,中山陵“兆域图”便是1/500的平面图。
到了宋代,即公元12世纪初,制定出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的世纪和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并编出《营造法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到了清代,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木结构方面实行标准化、定型化,而且扩大到彩画、门窗、须弥座、栏杆、屋瓦以及装饰花纹等方面。表现出技术上的更加纯熟,整体上更加巧妙的组合本领。清朝,世袭的皇家建筑师“样式雷”家族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图纸,绝大部分是组群的总体平面图,在每座房屋的平面位置上注明面阔、进深、柱高的尺寸、间数和屋顶形式,具体结构和施工只需按照《做法则例》进行工作。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始终是在主管官员领导下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像欧美是艺术家个体行为。这大概正是古代中国建筑师较少为人知晓的原因。
近代的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引进西方的概念和做法,则颇有些“大建筑师主义”的味道。
中国工程师和建筑师是随着1866年“洋务运动”开始成长的。1872年起,赴美国学习的学生中也有专攻土木工程的。1903年,天津北洋大学堂正式成立土木工程科后,1907年、1910年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相继设土木科。1910年,全国已有12所设土木科的专门学校。
1910年以后,逐渐有由国外学习回国的建筑师。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1927年并入中央大学改为建筑系。此外,有东北大学、北平艺术学院及广东襄勤大学、重庆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设立建筑系,专门培养建筑师,按国际通行标准设置教学内容。
1912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师学会。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同时期有《中国建筑》、《建筑月刊》及土木工程、市政建设等杂志及专著出版。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对若干中国古代建筑作了比较科学的测绘记录及一些资料的考证工作,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及《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从此,中国建筑设计才有了现代建筑人才、实践和理论历史研究活动和学术组织。
1925年的中山陵建筑设计竞赛、1935年的钱塘江大桥设计,首次显示了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设计水平。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已在上海、天津等地设立建筑师事务所,除设计工作外,兼作房地产经营。当时最有名的中国第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为基泰工程司(KWAN CHU&YANG),创始人为留美归来的关颂声先生,他的三位合伙人是朱彬、杨廷宝、杨宽麟,都是一代建筑界精英人才。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还有华盖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寯主持);兴业事务所(徐敬直、李惠伯);庄俊事务所等(详见张鎛:《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按照张鎛对中国建筑师的代际划分:第一代为1911-1931年毕业的,以留学生为主;第二代,1931~1951年,国内大学毕业者为主;第三代,1951~1966年,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第四代1976~1992年,大批的新生力量。
根据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主要设计人分,也可以按上述四代大致划分为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一是1949~1957年,新中国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第一代建筑师为主的活动年代,梁思成、杨廷宝、陈植、童寯、冯纪忠、夏昌世均有力作问世。
二是1957~1966年,这段时间,是第二代建筑师的辉煌时期,许多第二代建筑师脱颖而出,做出在建筑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以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工程为代表,其设计人如赵冬日、张鎛、戴念慈、严星华、陈登鳌、龚德顺等。
三是1966~1978年,由于“文革”的影响,建筑设计上绝少建树,为空白时期。
四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至1995年为第三代建筑师大放光芒时期,涌现出众多中青年建筑师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1989年亚运会工程一批建筑问世,堪称新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又一批里程碑建筑。
此外,北京、广州、上海前后都出现了一批领导潮流的建筑作品,如佘畯南、莫伯治等设计的白天鹅宾馆,张耀曾等设计的龙柏饭店,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等。
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建筑设计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崭新的姿态和空前的设计水平和质量令人振奋。在我的概念之中,1978~1988年可称为新时期,1989年以后处于“后新时期”。这是改革开放的辉煌年代,硕果累累的时期。
2.1 世界公认的建筑设计成就
在1987年出版的《世界建筑史》(〔英〕巴尼斯特·弗莱彻1896年首版)的第19版中,增补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当代著名建筑43幢和著名的中国当代建筑师16位。
这43座建筑物是:北京友谊宾馆、重庆人民大礼堂、北京三里河办公楼、北京地安门旅馆、北京亚非学生疗养院、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新侨饭店、北京天文馆、北京国家建设部办公楼、北京首都剧场、西安人民剧场、长春体育馆、广州华侨公寓、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毛泽东纪念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和平宾馆、北京儿童医院住院部、武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海文渊楼、北京电报大楼、北京民航大楼、杭州航站楼、乌鲁木齐航站楼、兰州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馆、广州矿泉别墅、广州东方宾馆、广州白云宾馆、上海游泳馆、北京建国饭店、上海龙柏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南京金陵饭店、北京中国美术馆。
16位建筑师是:梁思成、戴念慈、张开济、林乐义、张鎛、张家德、龚德顺、葛如亮、杨廷宝、华揽洪、冯纪忠、宋秀堂、黄玉林、哈雄文、魏敦山、莫伯治。
2.2 新时期中国建筑设计与创作的特点
总的讲,这个时期是建筑创作的春天,设计与创作的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环境是空前的好,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
(1)设计管理方式由汇报综合式向个人负责制转变;
(2)施工管理上由独家经营到投标承包鼓励竞争的转变;
(3)建筑产品的商品属性正在得到恢复;
(4)建筑概念上开始重视环境;
(5)设计观念上开始承认“设计是灵魂”;
(6)建筑理论上,正在改变过去用政治理论代替艺术、经济和文化本身理论的状态。因此,设计作品的商品化大幅度提高。
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建筑设计品位逐步提高,其特征为:
(1)城市化、环境化意识和手法的加强;
(2)追求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化的加强;
(3)个性化、精品化的趋势;
(4)名家化、标志性的价值取向;
(5)后现代化、世俗化、商品化的加强;
(6)理论化、科学化的趋势。
2.3 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实例选介
(1)对北京旧城改造模式的突破性探索的成功之作——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吴良镛教授主持)。该设计不仅有建筑技术、艺术的角度,而且有社会学、人居环境学、城市结构肌理(Urban fabric)的角度。在城市改建工程中贯彻了“有机更新的规划原则,保留了好的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缮尚可利用的建筑,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形成有机的整体居住环境,因此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奖和联合国人居奖。
(2)重视建筑物设计的环境化、城市化的成功之作——上海龙柏饭店(张耀曾)、深圳南海酒店(陈世民)、华东电业管理大厦(刘思扬)、新疆人民大会堂(孙国城)、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马国馨)、上海外滩环境改造设计(邢同和)、烟台航站楼(布正伟)等,显示了这些第三代建筑师的成熟。
(3)“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的建筑作品——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关肇邺教授主持)。该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两个“尊重”和两个“为”,体现了对清华园历史和环境特色的尊重。通过功能的合理安排,新老馆结合,综合使用,便于管理。尽管新馆比老馆大3倍,却能“甘当配角”,成为前两期工程的老馆——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前辈建筑家杨廷宝先生精心之作的续篇。
(4)再现历史环境的作品——南京周恩来梅园纪念馆(齐康)。该工程规模不大,只有2200m2,但在设计构思上实现了建筑环境的和谐和历史环境的再现,让新旧、今昔产生沿着新的结构关系。在产生用地肌理上沿着新的肌理特征,而且在空间位置、造型风格上,十分契合周恩来先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性格。
(5)为中国家族增光添彩的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之作——深圳华夏艺术中心(龚德顺、张孚佩)、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张锦秋)、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莫伯治、何镜堂)、南京周恩来梅园纪念馆(齐康)、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马国馨)等作品的作者都被认为是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师。外国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北京香山饭店(〔美〕贝聿铭)、上海商城(〔美〕波特曼)、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日〕黑川纪章)等,对于普及新的设计理念,传播新技术、艺术手法,引进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良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与海外建筑师的密切合作大量增加,更有助于这种影响的扩大和传播。
3 中国建筑设计(创作)前景展望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叶如棠,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建筑文化的建设要点,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
(1)为“持久发展”的环境创造条件;
(2)为具时代、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新风貌创造条件;
(3)为达到小康居住水平创造条件;
(4)为推荐我国建筑学理论以及建筑科学技术创造条件;
(5)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建筑师(界)的自身素质及社会地位创造条件(“界”字为作者所加)。
1995年7月26日,理事长叶如棠再次强调中国建筑文化问题。他说:
“大规模建设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及时送去建筑文化,恐怕给后人的遗憾和损失就大了。”
“重视文化内涵是建筑创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
“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我国近几年的建筑创作情况,应当也是很不理想的。一个现象是国内举办的国际性方案竞赛,其结果得奖的几乎都不是国内设计单位;第二个现象,我们连续几届评选优秀设计,评建筑设计金奖很难。评上的也难以拿出去和国外优秀作品相比。”
总之,笔者认为,叶理事长所讲的问题要想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需要调整和处理好下列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行业与学科的关系。积我国建筑业60年之实践经验,其中最大的教训之一便是“有业无学”——重视产业而不重视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其实,产业与学科的关系是“蛋”与“鸡”的关系。处理得当会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处理不当,则会出现“杀鸡取蛋”或“灭蛋绝鸡”的恶果。
(2)正确处理信息、物质、能量三者的关系。文化本身就是信息。建筑设计首先完成的也是信息产品。信息和物质材料、能量一样,是并列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目前对信息的认识不足或是步入了新的误区,尚没有学会正确的收集、加工、创造信息的本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就是财富,原创性信息是最重要的财富。
(3)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文化市场,包括建筑设计(创作)市场的开放和管理,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不能盲目地跟着市场走,要有计划地保证主体文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设计项目的质量和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比如住宅中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的建设和管理影响极大,要十分重视房地产开发的这一块。
(4)正确处理职业与文化的关系。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只把建筑师和房地产开发看作能赚钱的职业,而对建筑文化是跨世纪的文化事业这一点认识不足,以致产生了许多低水平、商业化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设计,甚至设计质量低劣的垃圾房建设,十分值得重视,应及时纠正。
责任编辑:余咏梅
The PresentSituation and Prospectof Chinese ArchitecturalDesign
文章论述了中国建筑设计史的沿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建筑设计和对中国建筑设计创作前景的展望。关键词:中国建筑设计创作;设计史的沿革;改革开放;前景展望
This paper discussed evolu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rospectof Chinesearchitecturaldesign.
Chinese architecturaldesign;evolution of design history;reform and opening up;prospect
TU2
A
1671-9107(2010)01-0014-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0.1.014
2009-10-27
顾孟潮,男,北京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召集人,长于建筑理论和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主要译著有《建筑构图概论》、《外国当代村镇建设》、《世界艺术建筑史》(合作)、《现代艺术辞典》(建筑卷)等。发表有论文《从香山饭店探讨贝聿铭的设计思想》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