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
2010-04-03张建,陈书,周萍
张 建,陈 书,周 萍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0 引言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历来为社会、高校与学生家庭所关注,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关键点。据统计,2006年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为 6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86.85%。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 15.31%,其中特困生所占比例为 8.155%,这一比例仍然在呈上升趋势。显然,促进贫困生充分就业,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1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个体技能的缺乏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受基础教育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课本学习,缺乏社会交往,从而忽略如性格气质、组织协调、口才、文艺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进入大学校门后,贫困生们又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不少学生到校外打工兼职或做家教,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从而制约了贫困生就业技能的提升。
高校一般注重于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扶持,忽略了其技能的提升。在部分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上又过于落后,往往注重基础学习、理论掌握,与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不一致。种种因素引起的贫困生个体综合技能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困难
1.2 心理上的贫困
大多数贫困家庭都愿倾力甚至举债供子女读大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盼子女有朝一日能成龙成凤来改变家庭困难状况,一味地督促其勤奋读书,考好成绩,为家争光。背负厚债和厚望两座大山的大学生,无疑被铐上了难以解脱的枷锁,导致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偏移。一旦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愧疚感,从而丧失信心,自暴自弃。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贫困,致使贫困生长期生活在弱势的地位,由此往往伴随着自卑、嫉妒、敏感等不良心理反应。当他们面临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往往会出现茫然、焦虑心理。当求职受挫后,心理上又难以接受,其强烈的自尊心倍受打击,而极易产生低落失望情绪。贫困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其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极度不自信、焦虑等问题,形成“未就业则先失败”心理,限制了顺利就业。
1.3 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学校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指导,同时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讲座,但针对性较差,开设时间晚,许多毕业生都还没来得及对自己就业问题做出深刻的思考、未明确个人的就业方向、没掌握好就业技巧,就已经被驱赶进入无情的社会竞争中去。
1.4 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是我国就业的严峻时期,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释放出的富余人口等,更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需间矛盾。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统计,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达到 1400万人。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高校的连年扩招,更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的就业困境。另外,社会上就业的不良风气,如走后门、托关系、各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都使得无财、无权、无关系的贫困毕业生只能望门兴叹,无法如愿就业。
2 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
1)以就业形势的需求和就业人才的要求为切入点,从思想上引导贫困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就业观、价值观,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消除心理障碍。学校要帮助贫困毕业生建立自我认同,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树立自信心,以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走上社会就业大舞台。
2)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格外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这一工作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并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系统地对贫困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专门为贫困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积极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免费为他们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的机会。要积极做好对贫困生就业的推荐工作,优先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促使他们早日就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帮助其疏导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避免走向自负和自卑两个极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
4)加强关注并引导贫困生走出求职心理误区。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贫困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求稳、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悲观、厌世、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毕业等于失业的阴影严重”。他们要么“在学习中孜孜以求,努力充实自己,知识的羽翼日渐丰满,但在面临毕业时,却突然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是自惭形秽,觉得不如别人,很轻易地把自己埋没了,择业良机从眼前溜走”[4],要么害怕竞争,恐惧社会,在求职过程中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容易受到挫折。如果不排除以上种种心理障碍,将这些情绪带入职场,会对求职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需关注并应采用各种手段,及时化解贫困生的各种心理危机。
2.2 以勤工助学为平台,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
2.2.1 勤工助学是就业前的历练
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曾说过:“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明白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对两部分事实相联系的准确认识[1]。”通过勤工助学,在模拟就业的实践中,指导大学生能知己知彼,更深入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发展潜力等个人特征。同时深入了解社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优化市场人才资源的配置。
2.2.2 勤工助学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迪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最先行、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何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即是为自己的未来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1]。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与社会的密切接触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了解,在选择未来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勤工助学让他们走出去,全面地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并通过在职业环境中的实践,体会熟悉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征需求等,从而为职业选择和规划提供参与,克服盲目性。
2.2.3 勤工助学是就业能力强化的动力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2]。将在校的理论学习,通过勤工助学运用于实践中,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了解社会对自己知识能力的要求和认识自己知识的不足,可以在剩余学习时间里扬长避短,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岗前培训、工作经验的积累,有意识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扩大社交范围,能够有效地培养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社会适应等多种能力,提高竞争力。参与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能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并能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观念[3];参与勤工助学,将面对各种竞争和挫折。通过种种的历练,可以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3 结束语
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给予其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情况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就业问题做出认真思考,争取扬长避短,珍惜每个就业机遇,掌握自己的将来。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赵阳.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
[3]段徐,祝秀香,应美丹,等.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4]陶国富.大学生积极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1).
[6]花军,张晓燕,胡海青.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5).